home
search
刺灸卷 » 灸法 » 灸法简史 » 明清时期
【內容】

明清时期,是我国针灸学从成熟而又逐步走向衰落的时期,虽然,这一时期偏重针法的应用,但灸疗也有一定的进展。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在所著《类经图翼‧卷十一》中,专门辑录明以前几百个灸法验方,涉及内、外、妇、儿各科几十种病症。另在《景岳全书》9~36卷所论述各科70余类病症中,有二十类提到针灸疗法,其中涉及灸方的达十五类,并详细论述了灸法的治疗作用。因此,可以说是对明以前灸疗临床经验的一次总结,明代伟大针灸学家杨继洲,也重视灸法的研究和实践,强调针灸并重。《针灸大成》第九卷,论述灸法凡四十一节,内容涉及广泛,有灸法、取膏肓穴法、相天时、发灸法及艾灸补泻等,以及灸治各种急慢疾病二十余种。在施灸方法的革新上,值得一提的是艾卷灸法的创用。此法最早记载于明初朱权之《寿域神方‧卷三》,其云:“用纸实卷艾,以纸隔之点穴,于隔纸上用力实按之,等腹内觉热,汗出即差”。其后,逐渐发展,又在艾绒里掺进药末,命名为“雷火针”或“太乙神针”。所谓针,其实是灸,因它操作之法类似针法──隔几层纸或布,实按在穴位上之故。艾卷灸操作方便,痛苦又较小,且可随意调节热力,故很快得以推广。后来还有《太乙神针心法》(韩贻丰)、《太乙神针》(范毓﹛81﹜传、周壅和编)等专书出现和流传。除此之外,明代还有灯火灸的记载,系指用灯草蘸油点燃直接烧灼穴区肌肤的一种灸法;也有利用铜镜集聚日光作为施炙热源的“阳燧灸”等。

清代,是对我国灸疗法的总结时期。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清‧咸丰时医家吴亦鼎所撰的《神灸经纶》一书,他在该书引言中指出:“灸法亦与地并重,而其要在审穴,审得其穴,立可起死回生”,说明灸法之重要。《神灸经纶》全面总结了清以前有关灸法的理论和实践,并参合了不少作者本人的临床经验。是一本集大成式的灸法专著。另如清‧廖鸿润的《针灸集成》也收载了大量灸疗的历代文献,予以分类编排,如制艾法一节,就选录了《医学入门》、《医方类聚》、《局方》等多种前人著作的论述。对“发灸疮法”、“疗灸疮法”、“调养法”等都作详细的介绍。

在施灸的方法上,赵学敏所撰的《串雅外编》一书中,介绍了不少民间灸法,如鸡子灸,其法为“鸡子煮熟,对劈去黄,用半个合毒上,以艾灸”(《串雅外编‧卷二》),另如碗灸、麻叶灸、桑木灸等,应视为是对丰富多彩的灸法的一种补充。

清代末年,由于清政府在太医院等官方机构中废止针灸,导致了整个针灸学的衰落。灸法则因其法简单方便价廉而又有较好效果,在民间仍流传不息。

上一節 金元时期
现代概况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