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刺灸卷 » 灸法 » 灸法概述 » 灸疗补泻法
【內容】

目前一般针灸书籍针法补泻往往述之颇详,而灸疗补泻多不提及。其实灸疗补泻古已有之,近年来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验证,也表明,灸治效应与灸术补泻关系颇为密切。如采用泻法灸治高血压、带状疮疹;采用补法灸治低血压及肾虚阳萎,效果均十分明显。灸疗补泻可分下列四个方面。

一、艾灸补泻

此法首见于《内经》:“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灵枢‧背俞》)。《丹溪心法‧拾遗杂论》也说:“若补火,火钵至肉;若泻火,不要至肉便扫除”。

操作方法:主要用于艾炷灸。对正气虚弱或虚寒证用补法,即点燃艾炷后不吹其艾火,等它徐燃自灭,火力应微而温和,灸时较长,灸治完毕后,再用手按其施灸其穴位;对邪气偏盛之实热者用泻法,即点燃艾炷后,以口速吹艾炷使其旺,促其快燃。当患者感觉局部灼烫时,即迅速更换艾炷再灸,泻法火力较猛,灸时较短,施灸完毕一般不按其穴。

二、灸法补泻

系指根据不同症情,合理选择不同的灸治之法,以达到补虚泻实的作用。

操作方法:补法多采用刺激性较弱的灸法,如隔物灸、艾卷灸之回旋灸、铝灸及各种代灸膏等,使病人产生温和舒适感;泻法则采用刺激性较强的灸法,如直接灸、艾卷灸之雀啄灸、灯火灸等,使病人产生强烈的温热刺激。前者灸至皮肤略红即可,后者则以灸后发泡或形成灸疮为宜。

三、灸药补泻

即根据不同疾病的性质,在治疗时选择相应功效的施灸药物加入艾中(药艾),或是隔于艾下(隔物灸),或施灸材料(如桃枝、桑枝、硫磺、黄鼠等),产生不同的补泻效应。如隔蒜灸解毒杀虫,隔附子灸可回阳固脱,隔姜灸可祛寒温中。此三种隔物灸就寓有补泻之意。另如桃枝灸,可温经散寒,治“心腹冷痛、风寒湿痹”(《本草纲目》),而桑枝灸对疮伤已溃者可“补接阳气,去腐生肌”(《本草纲目》),其补泻作用显然与前者有别。总之,在加用灸药时,应充分考虑其性味、功能、主治,以产生不同的补泻效果。

四、灸穴补泻

每个穴位,一般都有其主治的特异性。选用不同的腧穴灸治,也常能收到不同的补泻治疗效果。如温和灸百会,可治胃下垂、子宫脱垂及脱肛等病,而起到补气升提之功效;而用蒜泥敷灸或雀啄灸涌泉穴治疗咯血、鼻衄等症,则能泻火止血。阳气暴脱,用大艾盒灸神阙,虽火力峻猛,其功效为峻补回阳救脱;而阴寒凝结的腹痛,用缓灸法,亦能达到逐寒外出泻法之能。这又是同一穴位产生不同的补泻作用。

应用补泻之法有助于提高灸疗的效果,而要准确使用灸疗补泻,则应该对上述四种情况进行综合考虑。

上一節 适应症
操作要求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