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刺灸卷 » 穴位特种疗法 » 经络导平法
【內容】

一、概况

经络导平法是依据中医阴阳理论,以经络导奔驰疗仪为工具,于穴位输入较强电流以导通病理组织,使机体恢复平衡的一种治疗方法。本法采用电极棉垫按压于经穴区的皮肤上,不用针刺入皮肤,输入电能电压较一般电针高得多,最大输出电压可达数千伏,故即使电阻较高,导电量较差的病理组织,也可获导通。同时,因电极有“正”“负”极之分,电流正负导通,在体内可形成回路。由于应用高电压强电流,原来经络穴位导电量差的也可使一定的电流通过,从而发挥治病效应。本法经临床观察有较强镇痛作用,并具有类似针刺补泻的治疗作用。

二、主要刺激区

主要选取经穴,也可选取耳针、头针穴。一般主穴常选病灶区局部,配穴按传统方法选取1~2个远道穴。

三、适应症

目前主要应用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视神经萎缩、青光眼、冻疮、肩周炎、颈、腰椎病、骨折及软组织损伤后遗症、排尿功能障碍、尿路结石、慢性阑尾炎、结肠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关节炎、胃窦炎、接触性皮炎、带状疱疹、小儿疳积、各种顽固性神经痛(如血管性头痛、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等)、先天性脑性瘫痪、小脑型共济失调、癫痫、面神经炎、小儿麻痹症、乙型脑炎、脑血管意外、外伤性截瘫等。

四、器具

经络导奔驰疗仪由自激多谐振荡器、单稳态电路、射极跟随器、功率放大器、输出调节以及电源六部分组成。技术性能如下:

脉冲频率:第1档──2.5赫;第2档──10赫。

脉冲宽度:从0.7~10毫秒,分三档连续可调。

第1档:0.7~1.7毫秒

第2档:1.7~4毫秒

第3档:4~10毫秒

脉冲辐度:(单向峰值)

空载加43千欧姆负载

第1档:300伏280伏

第2档:600伏500伏

第3档:1000伏850伏

第4档:1500伏1250伏

第5档:2000伏1500伏

电源供给:220伏50赫交流电流。

电力消耗:最大输出20瓦/时。

五、操作方法

导平疗法的目的是要调整机体阴阳失衡状态而使之恢复平衡,故在治疗前首先须了解机体阴阳失衡有经络、脏腑和器官组织,按中医的辨证治疗方法或利用电极棉垫高温消毒后清水浸湿透,紧压于经穴上。但需先用“测平辨经诊断仪”测算出的经络失衡情况,决定选出哪些穴位和采用哪种“导平方法”,哪些经穴置负极,哪些经穴置正极,然后再进行治疗。

常用的导科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补泻导平法。

按针灸学的传统,实症用泻法时,将主穴置“负极”,配穴置“正极”(一般都以局部病灶区阿是穴作“主穴”)。虚证用补法时,将主穴置“正极”,配穴置“负极”。

二、左右导平法。

疾病过程中,相应的某些经络往往会出现左右侧导电量相对不平衡的现象,即左右侧同名经电阻值差距较大。这种现象往往是经络脏腑出现病态的依据,如要纠正此两侧经络不平衡状态,就采用“左右导平法”。在低电阻侧经穴点上增加人为的调控电阻,即调节串连在该电极头插孔上的电位器,使电阻渐渐增大。人为地调节两侧经穴电阻平衡,如同时用同极性电流并联有三个或四个经穴点,则须同样调节到各经穴点都相对平衡为止。如为肢体麻痹病人或较难合作的儿童,亦可观察各电极头插孔上氖泡亮度,当调节到各氖泡亮度相同时,基本上也就平衡了。三、优势导平法。有些病灶区的电阻特高。虽用“泻”法置以(刺激感较大)“-”极,但在相应配穴(刺激感较小的)“+”极上,病者仍感有重击感,有时病灶区(“-”极)反而只有轻击感或甚至没有感觉,这样治疗效果就会明显下降,解决这种现象,就要用优势导平法。即加选配穴,增加“+”极电极头,一定要使病灶区感觉大于配穴,达到最大耐受量,必要时可加选8~10个配穴,增加“+”极电极头8~10个,使成为8︰1或10︰1。以“优势”的多个“+”极配穴来对比病灶区“-”极的单一主穴。这样就能使病灶主穴区电感应增强,达到有效的刺激量。

其具体操作法如下

一、接通电源、调整电源电压指示到220伏(如市电稳定,可调整固定)。

二、将辐度旋钮拨至治疗疾病部需要档(治疗头脑、五官部,拨至“头面”第1档开始;治疗上肢、肩、背、胸部,拨至“上身”第2档开始;治疗下肢、腰、臀、腹部,拨至“下身”第3档开始;治疗无知觉截瘫时,拨至;“截瘫”第4档开始;当第4档功率不够时,可拨至“备用”第5档)。

三、检查全部旋钮是否调回至“0”。

四、选定穴位后,将“电极”棉垫固定扎紧在穴位上。

棉垫必须先用清水湿透,一定要固定在尼龙扎带正中,“电极”金属片接触必须良好,不得翻翘。

腹部、肩背部、臀部等厚软组织区及深凹处必须用砂袋加压或用“硬板电极”。头面部、颈部必须用“弹力扎带”。

电极棉带必须压紧。如穴位在硬骨边缘,扎带必须向硬骨方向拉紧,如穴四周均为软组织,棉垫应压向最酸胀方位。对易移滑不易固定的穴位,须常加检查,防止电极棉垫移位。

将导线插头按“极性”需要,分别插入“输出插孔”中。“极性”决不能搞错。

全部检查无误后,告知患者即将开始通电,让患者先有思想准备,将输出指示开关拨向“开”(“定时”旋钮必须拨向“ON”上)。患者经穴处开始有捶击感。开始治疗时,功率不能开足,以患者当时最大耐受量的2/3左右为宜,以防发生“晕针”事故。

将正、负极各组“分调”旋钮(包括“微调”)分别调节,以达到各同极间相互平衡。必须开启氖泡,以验证各经穴点是否全导电良好,也便于调平。为延长氖泡使用寿命,调平后,先将输出总调旋钮适当关小,后将氖泡开关关掉,然后再将总调逐渐开到最大耐受量(当总调开得太小时,调平是困难的)。以后随患者体内感觉改变须随时调节,使治疗时一直保持尽可能平衡。在调节分调时,先以刺激量最大者调小,如调得太小时,当同极只有二个电极,只能将该分调放大,不许将另一只分调调小,如同极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电极时,每侧必须至少保留一只分调(包括微调),指红“△”不可转动。

调平后,方可开始计时,如使用自动定时,可将“定时”旋钮拨至所需要的“30”分或“60”分时间上。

大部分患者采用“泻”法,一定要达到负极感觉大于正极,否则疗效明显下降。当调平后,负极感觉仍小于正极,必须在“正极”按“优势平衡”增配穴位。在治疗进行中,如负极感觉变化减小,得随时增配;如同极间各极变化出现不平衡,得随时调节使持续保持平衡。

如将某只分调转到最小,该电极感觉仍大,首先要排除“不平衡假象”(如:棉垫滑移、插头松脱、接线断离等,可拔除其余插头检视之)。如该极仍感觉大,可将插头插至顶端同侧上面一排插孔,调节量可增大10倍。如还调不平衡,往往是由于配穴错误或电极找穴错误、补泻应用错误等,尤其是“+”、“-”插孔极性插反,必须立即纠正。

除初次接受治疗者外,对施用“泻法”的患者,要求在治疗5分钟后,“电量”刺激随时都保持在最大耐受量范围,所以在每间隔5分钟必须旋大总调输出开关一次,使电量刺激不断增大,以防止因机体适应而感应减弱。并依次将通入电流的辐度─宽度─总调记录之。以便下次治疗时可以参考。

当总调输出开到最大后,可依次增大:宽度及辐度旋钮,但当增大宽度及辐度时,或改变频率及变换极性时,均须先将总调适当关小后进行,然后再逐渐增大总调,达到最大耐受量。

治疗结束时,将用过的棉垫放入专用缸内,洗濯清洁,蒸煮消毒,所用电极片要用酒精棉球揩抹消毒。将导线整理后挂于钩上,砂袋堆放原处,将导平仪全部旋钮调回始“0”。

六、注意事项

一、如出现晕针,一般当即停止治疗,静卧片刻,喝些热开水即可恢复正常。

二、对活动期高血压和心脏病患者,不宜用本法,对心脏病患者,心前后区禁通电。

三、对出血性疾病,恶性肿瘤、骨折初期及急性化脓性疾病局部禁止配穴。

四、对眼底出血、视网膜剥离或高度近视,不宜应用本法。

五、对非开放性软组织损伤,无明显活动性内出血者,局部可选作“主穴”;在损伤急性期局部同组肌肉上不宜选“配穴”,可远端配穴。

六、对极度虚弱病人,宜采用补法,功率不宜过强。

七、严格防止棉垫滑脱,致金属电极片直接接触皮肤,引起皮肤电灼伤。

八、对慢性病,一般隔天治疗1次,即每周3次,每次半小时至1小时,以20次为一疗程。程间隔1星期。对急性或亚急性发作性疾病,可每天治疗1~2次,每次半小时至1小时。

九、大凡治疗头面部半小时,治疗下肢1小时,治疗上肢视病情而定。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