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刺灸卷 » 穴位特种疗法 » 穴位超声疗法
【內容】

一、概况

又称超声针或超声针灸。是现代超声技术和传统的针刺术结合的一种新的穴位刺激法。

所谓超声,是指人耳听不见的声波。正常人的听觉可以听到16~20,000赫兹(HZ)的声波,低于16赫兹的声波称为次声和亚声波,超过20,000赫兹的声波,则称为超声波。这都是以人类的听觉为标准的,系人为规定。超声波的应用,在世界上仍然是一个较新的领域。十九世纪末,科学家逐渐知道了超声波的某些基本性质。直至本世纪初,法国物理学家郎访(P.Langevin)才开始将超声波应用于实际,如他于1917~1918年,用超声技术探测德国潜水艇,并获得成功。1927年,德国的一些科学家开始致力超声波的生物学作用的研究,其后一年,即有超声波用于慢性耳聋的治疗试验,1938年起,德国的医者,逐渐用超声治疗坐骨神经痛、神经丛炎、肌痛等,并取得效果,1942年,还试用超声波作脑部探查。1949年召开了第一次国际医学超声会议,从此,超声在医药学的各个领域,诸如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诊断和治疗、制药业、微生物学、卫生学及外科、口腔科等,都有应用,并取得飞速发展。从而产生了超声医学这一分支学科。穴位超声疗法,是在本世纪七十年代才在海内外兴起的。海外的针灸学者用得较早,中国大陆约于1978年前后始有这方面的临床报道。早期主要用于软组织损伤、骨关节病、神经系统病症及肠胃病,后来又逐步试用于过敏性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病症、妇科病以及某些传染病,有一定效果;特别是结合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疗效颇佳。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穴位超声疗法在大陆应用尚不够广泛,有待于进一步积累经验,扩大应用范围,提高临床效果。

二、特点

一、超声疗法的作用:

超声波的生物学作用有三种。1、机械作用:超声波在传播过程中,介质质点交替压缩与伸张,形成了压力变化,这就是机械作用。它对增强组织渗透,提高代谢、促进血液循环、刺激神经系统及细胞的功能,均有重要意义。2、温热作用:超声波的产热过程,实际上是机械能在介质中转变成热能的能量转换过程。超声波的热作用,可引起血管功能和代谢过程的变化,以及由于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神经反射,在人体组织产生各种效应。3、化学作用:超声波的化学作用,虽发于机械作用和温热作用,虽然在超声临床剂量中,其作用不如前二者明显,但近年来的实验研究材料证明,超声波的生物化学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如影响酶的活性,加速细胞新陈代谢、刺激人体成纤维细胞合成等。括以上超声波的机械作用、温热作用和化学作用的结果,使局部组织细胞受到微细按摩,使局部组织分层处温度升高,细胞功能受到刺激,血循环增进,组织软化,化学反应加速,新陈代谢增加,蛋白分子和各种酶的功能受到影响,pH值变化,生物活性物质含量改变等,并通过神经、体液途径而产生治疗作用。

二、穴位超声疗法的特点:

穴位超声疗法的最主要特点是无痛、无不适反应。部色病人有温热感,极少数患者有微弱的酸胀感。在用于耳穴治疗时,少数耳穴反应点可有轻微胀痛感。其次,穴位超声疗法是通过声能透入穴位来治疗的,故只要正确掌握,又具有对组织无损伤、无毒副作用、安全可靠的特点,易为小儿及惧针患者所接受。

最后,穴位超声疗法还具有操作简单,容易掌握的优点。因此,它是一种值得研究和推广的穴位疗法。

三、主要刺激区

穴位超声疗法取穴,基本上和针灸学的取穴原则一致,但有其自身的某些特点。

一、腧穴选取方法:

(一)病变局限、痛点固定者,采取局部临近取穴或阿是穴(痛点)为主,适当加配循经远道穴。此类病症多为四肢头面关节病症。如肩关节周围炎,可取肩髃、肩贞(或肩内陵),或配阿是穴,或加曲池、足三里等。

(二)内脏病证、症情复杂者,以背俞穴为主,加募穴及循经远道取穴。如有条件者,可先在十二井穴作经络测定后再取背腧穴。

二、部位选取方法:

(一)病变局限,如瘢痕组织,炎性病灶,即可将超声声判断置于该区治疗;

(二)神经系统病症,如坐骨神经痛、臂丛神经痛等,可沿神经干线路作移动式治疗,另如沿脊柱旁交感神经链治疗,可用于医治周围神经与血管疾病;或在节段反射区进行治疗,以医治溃疡病、支气管哮喘等。

三、腧穴部位结合法:

一种是不同系统的穴位结合,即如头针穴区和体针穴位结合;耳穴与体穴结合等;另一种是穴位和部位相结合,如坐骨神经痛,可将循足太阳膀胱经和胆经上的穴位选取与沿坐骨神经通路的移动治疗相结合。

四、适应症

目前主要用于下列病症:

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麻疹、过敏性病症、肱骨外上髁炎、肌痛、风湿性关节炎、肩关节周围炎、肠炎、肠功能紊乱症、慢性胃炎、神经性头痛、坐骨神经痛、肋间神经痛、软组织急性扭挫伤、失眠、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前列腺炎、痛经、过敏性鼻炎等。

五、器具

采用超声穴位治疗仪。超声穴位治疗仪又称超声针灸仪,是由超声仪机身及治疗身头(超声辐射器)两部分组成,也就是说是由高频电振荡部分及电─声换能器构成。超声穴位治疗仪机身板面上,装有电源开关、输出调节器、输出强度仪等,有的还装有计时器。

超声穴位治疗仪的种类颇多,包括空气冷式、水冷式、连续输出式(连续超声)、脉冲输出式(脉冲超声)等。其中连续输出式,为不间断的连续发射超声射束,并且强度不变(等辐),这种超声作用均匀,热效应明显。而脉冲输出式则为超声射束有规律地间断发射。脉冲超声每个脉冲的持续时间很短,因此其重要特点为可显著减少超声辐射在组织中的热形成,从而能使用较大强度的仪器以发挥较大的机械作用。同时,尚可以进行较精确的小剂量辐射。超声穴位治疗仪频率有400、500、800、1,000、2,500、3,000千赫兹等多种。有的仪器具有多种频率,以适应广泛治疗的需要。

超声穴位治疗仪,除了仪器本身外,尚有辅助设备,系为特殊治疗需要或便于操作而准备的,如水构、水枕、水袋、水漏斗、声头接管、反射器、支架等。另外,为了使超声作用于机体的效力充分发挥,必须防止声头与皮肤之间有空气层存在,而发生界面反射损耗声能(1微米厚的空气层,就几乎可完全反射掉超声能)。所以必须在声头与皮肤之间使用接触剂,填充空隙,以利于声能的穿透。常用的接触剂有以下几种。(1)水(对超声吸收为空气的1/1,000,但水的粘滞小,不易在体表存留,尽管是良好的接触剂,但不适于直接接触法治疗时使用);(2)蓖麻油(与软组织声阻最接近,但太稠不易清洗);(3)液体石蜡(粘滞性大,但易于清洗);(4)甘油(粘滞性大,适于皮肤上使用);(5)凡士林(粘滞性大,声阻较大,易于使皮肤表面生热,但能在体表停留,使用较方便)。

六、操作方法

穴位超声法多采用直接接触辐射法,即声头与体表直接接触进行治疗。

具体步骤如下:

一、充分了解病情及治疗目的,按针灸疗法的一般要求选穴配方。

二、根据治疗需要,病人采取适当体位,以感觉舒适及保证声头接触良好为前提。医者亦须选好适当的位置和姿势。

三、患者充分暴露所选的穴区,并在穴区皮肤涂上液体石蜡或甘油等接触剂,将声头紧贴于穴区。

四、按穴位超声治疗仪的使用要求,接通电源,调节输出,选择剂量(包括波形,即脉冲波或连续波;频率;强度等)并进行计时。

五、按治疗要求,采取固定式或移动式的操作方法。注意认真观察变化,正确掌握并随时调整超声剂量。

(一)固定法:采用特制的小圆形声头(直径一般在0.5厘米左右),直接固定在所选的穴区。本法在穴位超声疗法中最为常用。其所用超声剂量较小。缺点是本法易形成驻波,操作不当可造成血细胞流动停滞,血管壁内皮细胞损伤及凝血块形成等,所以不宜用过大的剂量。

(二)移动法:声头在治疗部位均匀移动,可以作缓慢直线式往返移动,也可作圆圈式移动。这本来是超声治疗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近年来也已作为穴位超声疗法的治法之一。它主要用于在头针穴区内往返移动,治疗中风偏瘫等中枢性疾病。移动速度据症情而定,一般为每秒0.5~2厘米,移动法所用剂量较大,故治疗时不可停止移动,并应保持对体表的压力均匀。

六、治疗完毕,依与治疗开始时的相反次序关闭各种调节器与开关。

七、将声头及病人皮肤上之接触剂擦拭干净。询问治疗反应并作记录。

七、剂量选择

超声剂量是决定生理效应及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正确而恰当掌握剂量极为重要。穴位超声疗法的剂量包括强度、时间、疗程等因素。

一、超声剂量的强度

在用于穴位治疗时,要求小剂量辐射,其连续输出一般用0.16~0.48瓦/平方厘米;脉冲输出一般用0.36~1.28瓦/平方米。固定式治疗剂量宜小,移动式治疗剂量宜略大。一般而言,超声剂量过大有破坏作用,过小则难以达到治疗效果。故在临床治疗时必须恰当掌握。

二、治疗时间

即时间因素,也是超声剂量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样的辐射强度,长时间与短时间的作用各异。一般来说,每一个穴位,固定法治疗的时间为1~5分钟,移动法为5~10分钟。但大面积移动法治疗时(特别是脉冲辐射),治疗时间可适当延长至10~20分钟。应当指出,不能用增大强度来抵偿治疗时间的缩短;也不能用延长治疗时间来抵偿强度的减少。超声的强度与时间均有一定安全限度,而各种组织的安全限度也不一样,对超声敏感的组织器官,若用高强度,虽极短时间也是会引起伤害。

因此,穴位超声疗法在选择剂量时,要充分考虑到病人体质情况(体质弱者剂量小,体质强者可略大)、病症(局部病灶、瘢痕组织等剂量宜略大;全身性病症剂量宜小)、穴区所在部位(指声束作用范围内组织或脏器的深浅及对超声的敏感性)、辐射频率及形式(脉冲式或连续式)、声头面积的大小、操作方法(如声头入射角不同,深部组织接收剂量有很大差别,倾斜入射超声行程长,使用剂量比垂直辐射要大)、接触剂的种类、每次用穴的多少(一次用穴量多,每穴治疗时间宜短;用穴量少时,可适当延长)以及治疗次数等。

三、穴位超声疗法的疗程

穴位超声疗法和其他穴位刺激法一样,应根据病情决定。一般病症每一疗程为6~8次某些慢性病10~15次,甚或更多次为一疗程。每日或隔日1次,甚或每周治疗2次。如个别病例治疗2~3次后有病情加重的现象时,可降低超声的强度并延长治疗间隔时间。疗程间歇一般1~2周,如须治疗三至四疗程,第二疗程以后间歇时间应更长些。

八、注意事项

一、避免副作用

穴位超声疗法,只要掌握正确应用的方法,很少发生副作用。近年来,在临床中发现下列情况,宜引起注意。

(一)超声治疗后,可引起血糖下降,一般不需处理。

(二)次数过多或治疗时间过长,可致白细胞、红细胞下降,体重减轻。

(三)剂量掌握不当,尤其是对治疗区域有感觉障碍者,可引致组织损伤,故须严格控制剂量,特别是强度。

(四)少数患者,特别是神经官能症的病人,在穴位超声治疗后可出现疲乏,或情绪不稳的现象,可给予解释。

(五)长期从事本工作的医者,可有手臂疲乏、抽痛及发麻的现象,应注意戴手套防护。

二、重视禁忌症

随着使用方法和操作技术的改进,各种组织器官对超声的敏感性及治疗剂量与安全剂量的确定,使禁忌情况日益减少。穴位超声疗法使用的剂量更小,因此可以说无绝对禁忌症,下面列举的仅只有相对意义,供治疗中作参考而已。

(一)高热: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慎用。

(二)有出血倾向、消化道大面积溃疡、严重支气管扩张等病症患者,慎用。

(三)静脉血栓区周围的穴位不宜作超声治疗,以免栓子脱落。

(四)孕妇之腹部、幼儿骨骺处不宜用本法。

(五)带有心脏起搏器者,慎用。

(六)在x线、镭及同位素治疗期间或以后6个月内,慎用本法。

(七)严重心脏病患者禁用心区及星状神经周围的穴区。

(八)肝、肾、甲状腺、生殖系统等敏感器官要慎用超声法,宜选取周围或远道穴区,剂量要小。

三、其他注意事项

在穴位超声治疗时,应遵循下列之注意事项:

(一)在穴区涂布接触剂时一定要均匀,尤其在头部之头针穴区更宜如此。治疗时声头要紧贴皮肤,皮肤与声头间不能有气泡,否则分界面发生全反射而致温度剧烈升高。

(二)治疗时,应先将声头接触治疗部位,再打开电源,调节输出,切忌声头空载,否则芯片因过热而易损坏。

(三)声头要注意保护,切忌碰撞而造成损坏。

(四)治疗前,应先了解所治疗的穴区有否感觉障碍,以免一旦仪器出故障时,所指示剂量与实际输出不符,剂量过大时可引起烫伤。

(五)在治疗过程中要时刻询问患者穴区感觉情况,如病人感觉疼痛时,或有烧灼感时,应即停止治疗,找出原因予以纠正。尤其是采用固定法时,即使剂量较小,亦有引起组织过热的可能,如引起骨膜疼痛,则是临界强度信号,此时宜进一步减少剂量。

(六)治疗时,操作人员宜戴双层手套作保护用。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