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刺灸卷 » 穴位特种疗法 » 穴位冷冻疗法
【內容】

一、概况

是通过现代的冷冻技术对经络穴位进行致冷刺激,从而调整脏腑阴阳,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疗法。本疗法是现代发展起来的,和传统的艾灸等温热疗法在刺激因子上恰好相反,但防治目的一致,有殊途同归之妙。应用冷冻技术于临床,可追溯到上世纪末。1899年,魏特(White)首先使用液态空气治疗红斑狼疮、上皮瘤、白斑和瘢痕疙瘩等病症。自本世纪六十年代起,冷冻疗法得以迅速推广使用。目前较为广泛地运用于眼科、耳鼻咽喉科、皮肤科、外科和妇科等。其优点是可减少手术中出血、减轻疼痛,在一定程度上有杀灭病菌,防止术后感染的作用。冷冻后尚可产生免疫作用,抑制(或破坏)癌细胞的生长,及促使转移病灶的吸收等。另外,冷冻手术对高血压、心脏病及全身情况较差的病人,往往也能耐受。

穴位冷冻疗法,实际上是受到传统中医理论的启示而产生的。按照中医学法则,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用灸疗法及穴位红外线照射疗法,即是用温热之法去治疗虚寒性病证;而穴位冷冻疗法则适应了寒热症或阴虚火旺病人清泻实热,滋阴降火的需要。二者有相辅相成的作用。穴位冷冻疗法的历史,大致可分为二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穴位冷疗法的阶段,也就是用药物拌冷水或生药捣烂直接敷贴,如南北朝时宋懔撰著的《荆楚岁时记》就有:“八月十四日,民并以朱水点儿头额,名为天灸”。系指以露水调珠砂涂点小儿额头以治病。后本逐步发展为冷灸及穴位药物敷贴法。

第二阶段,则是现代的穴位冷冻疗法阶段。首次将冷冻技术和穴位治疗相结合的是北京警察医院,于1960年,该院用氯乙烷喷射穴位表面,治疗头痛获效,并称之为“冷刺疗法”,当时并未获得针灸界及医学界的重视。1979年,辽宁省沈阳市的针灸工作者和科技人员一起,经多次试验,研制成功冷冻针灸治疗仪,并于1981年4月通过科研成果鉴定,临床上用于哮喘、慢性肾炎、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症、胆囊炎、疔毒、三叉神经痛等均有明显效果。与此同时,北京钢铁研究总院也创制出电子穴位冷疗仪,对急性乳腺炎等实热性病症,效果颇佳。新疆的针灸工作者,用液氮冷冻穴位治疗咳喘症,亦取得良好的疗效。临床实践证实,穴位冷冻疗法,操作简便,取穴少,基本无痛,只要方法正确,又颇为安全,值得推广。

近年来还通过实验研究来探索穴位冷冻疗法的作用机理。已有的工作表明:穴位冷冻疗法可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如使T淋巴细胞增加,且优于普通针刺组;能改善甲皱微循环,旺盛组织间的新陈代谢,有利于活血化瘀;另外,尚对机体的体温亦有一定调整作用。

当然,穴位冷冻疗法,目前尚属起步阶段,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液氮穴位冷冻疗法

二、主要刺激区

肺俞、膻中、风门、璇玑等

三、适应症

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

四、操作方法

主要刺激区穴位均取,于每年夏至后一个多月内即“三伏”天进行治疗。用软管式低温治疗机行液氮穴位冷冻。治疗枪的头部是直径为1厘米的铜制平面冷冻头。启动治疗机后,冷头迅速成为冰球,然后接触穴位并施加压力,皮肤即出现轻微皱缩,毛孔叠起,此时因血管收缩,皮肤表面呈苍白色,并轻度凹陷。中心皮温从33℃-36℃迅速下降10℃左右,每穴冷冻20秒,半小时后,组织自然复温,血管开始舒张,穴位周围皮肤呈现红晕,患者稍感局部刺痛,但能忍受。冷冻术后1~3天为发泡阶段,水泡呈半透明晶体状,大小不等。如不发泡,可进食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物催发。少数有碰破流水者,可用消毒纱布覆蓋,保护创面。一般在5天内自行吸收。冷冻术后不宜洗涤,一周后结痂。一般可于20天后再按上法治疗1次,每年冷冻2次,为一疗程。

应用本法,多次冷冻穴位后,局部皮肤色素易于脱失,但不形成瘢痕,故可重复冷冻,这一点与直接灸造成的瘢痕有明显区别。

电子穴位冷冻疗法

一、主要刺激区

阿是穴、膻中、乳根、肾俞、京骨。

二、适应症

急性乳腺炎,慢性肾炎

三、操作方法

采用电子穴位冷冻仪治疗。方法将冷头柄接触到肿块中央皮肤上,冷冻2~3分钟就需要移动一下,从肿块中央逐渐向外扩展,反复冷冻30分钟为一次。配穴,每个穴位10分钟。冷冻头柄的温度,轻症为零下10~15℃,每日1次即可;重症为零下15~25℃,每日2次。不计疗程,以愈为期。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