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刺灸卷 » 穴位特种疗法 » 穴位红外线疗法
【內容】

一、概况

又称腧穴红外线照射疗法、红外线灸疗法,是指利用红外线辐射器,在人体的经络穴位上照射,使经穴产生温热效应,从而达到温通经脉、宣导气血作用的一种穴位刺激疗法。

红外线,是可见光谱红光外端以外,一种人眼看不见的光线,实际上,它是波长为0.76微米到1000微米的电磁波。其中0.76~3微米称近红外,3~30微米称中红外,30~1000微米称远红处(亦有将3微米以上总称远红外)。

红外线的发现迄今已有两个世纪,但由于测量上的困难,至发现后半个世纪才对它的性质有初步的的了解。本世纪初,在具备了应用条件的情况下,才引起了对红外线的更大兴趣。

红外线装置的诞生,为大量的医学问题提供了具体的解决办法。使得红外线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得到迅速而广泛的发展。例如,许多病症都可使病变组织的温度发生变化,即所辐射的红外线强度发生变化,而据红外线原理制成的红外线热象仪可以接受不同强度的红外辐射,并使之在光屏上成像,通过图像仪反映出组织的温度变化,以作出早期诊断、判定损伤程度等。所以,红外线被大量用于诊断。

由于红外线局部照射首先引起照射部分的温度升高,和传统的灸疗法有相似之处。故在针灸临床上被逐步得以应用和推广。大量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表明,穴位红外线疗法对风、寒、湿一类的病症,有明显的祛风、散寒、除湿的效果。因此,在肌肉、关节及某些神经系统疾病中多有运用,近年还用于皮肤病的治疗。另外,穴位红外线照射与针刺、电针、穴位敷贴、拔罐或刺血等疗法结合,更能产生较好的协同作用。从已有资料看,穴位红外线疗法与其他一种或数种疗法的综合应用,将成为今后的发展趋势。

二、特点

红外线治疗作用的基础是其照射后直接产生的温热效应,进而影响组织细胞的生化代谢以及神经系统功能。穴位红外线疗法,虽是利用红外线的热辐射直接作用于经络穴位或阿是穴(压痛点或病灶部位),但照射后,除了可以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流加快外,血流还能把局部的热量带给全身,使全身的温度增高,从而作用于整个机体。穴位红外线疗法的主要作用特有下列三条。

一、活血化瘀:

接受红外照射的肌肉组织温度升高,微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从而能消散瘀血,促进病理代谢产物的排泄。消除扭、挫伤而引起的组织肿胀,加快血肿消除和吸收。

二、镇痛消炎:

红外照射可抑制感觉神经的异常兴奋,故有镇痛作用。对于慢性感染性炎症,可增强细胞的吞噬功能和机体免疫能力;同时,因加速血液流动,有助于带走病理产物,起到消散炎症的作用。但必须指出的是,在炎症的急性期不适用本法,否则不仅会加重疼痛,且可能造成炎症扩散。

三、解痉止渗:

红外线照射有调整植物神经功能,解除平滑肌痉挛;并能增强组织的再生能力和细胞活力,消除肉芽水肿,促进肉芽和上皮生长,减少和制止皮肤表面渗出,加速创伤的愈合。

三、主要刺激区

体穴、病灶区。常用的腧穴处方如下:

一、慢性支气管炎:

大椎、定喘、肺俞、风门、天突。

二、风湿性关节炎:

(一)颌关节:下关、听宫、颊车、翳风、合谷;

(二)椎间关节:相应的背部腧穴、殷门、委中;

(三)肩关节(包括肩关节周围炎):天宗、肩井、肩髎、肩髃、中渚、阳陵泉、承山;

(四)肘关节(包括肱骨外上髁炎):曲池、手三里、阿是穴、天井、曲泽、合谷;

(五)腕、掌指、指关节(包括挠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屈指肌腱腱鞘炎等):外关、列缺、阳池、腕骨、大陵、阿是穴、阳溪、八邪、合谷;

(六)腰骶关节:(腰)阳关、十七椎下、八髎、白环俞、承山、委中、昆仑。

(七)髋关节:环跳、物边、阳陵泉、绝骨、承扶;

(八)膝关节(包括膝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鹤顶、膝眼、犊鼻、血海、梁丘、阳陵泉、阴陵泉;

(九)踝关节(包括踝部扭挫伤):解溪、商丘、丘墟、太溪、昆仑、照海、申脉、交信、绝骨;

(十)趾关节:公孙、束骨、陷谷、(足)临泣、太冲髎八风。

三、面神经麻痹:

阳白、四白、颊车、迎香、下关。

四、坐骨神经痛:

肾俞、次髎、秩边、环跳、殷门、委中、承扶、昆仑。

五、三叉神经痛:

四白、太阳、下关、挟承浆、合谷。

六、牙痛:

颊车、下关、迎香、内庭、太溪、合谷。

七、腰肌劳损:

大肠俞、(腰)阳关、肾俞、次髎、阿是穴。

八、各种皮肤病:

血海、曲池、阿是穴(皮损处)。

九、痛经:

关元、三阴交、气海、中极、命门。

上述处方,宜据症情选取,每次取2~5穴。穴区距离较远(如同时取头面与四肢部穴),取宜少;穴区集中于同一部位(如均在肩部,面部),可适当多取,以便进行同时照射。

四、适应症

一、内科病症:

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胃炎、慢性肝炎、慢性肠炎、慢性肾炎、胃痉挛、幽门痉挛、胃肠神经官能症、阳萎、坐骨神经痛、慢性腰腿痛、面神经麻痹、多发性末梢神经炎、三叉神经痛、胸膜炎、湿疹、神经性皮炎等。

二、经外科病症:

周围神经损伤、急性软组织损伤、慢性腰肌劳损、冻伤、肩关节周围炎、肱骨外上髁炎、腱鞘炎、注射后硬结形成,瘢痕痉挛、手术后粘连等。

三、妇产科:

产后缺乳、乳头皲裂、外阴炎、慢性盆腔炎、痛经等。

五、器具

穴位红外线治疗仪临床应用的种类较多,现将常用的数种介绍如下。

一、红外线灸疗仪:

结构较简单,主要是利用涂有远红外线的材料(如瓷捧等)上绕缠一定圈数电阻丝。通电后,电阻丝能产生热量,使罩在电阻丝外的瓷捧温度升高,一般不超过500℃,此时发出的光线,绝大部分为远红外线,其中最强的是波长为4~6微米的红外线。电阻丝是用铁、镍、铬合金或铁、铬、铅合金制成,瓷棒是用碳化硅、耐火土等制成。反射罩用铝制成,能反射90%左右的红外线。当它工作时不发光或仅呈暗红色。此种仪器,又称为不发光的远红外治疗仪。

二、钨丝红外线灯。

它是钨丝伸入充气的石英管中制成的。这种灯辐射效率很高,加热或冷却均不超过1秒。辐射的射线中含有大量的红外线(波长在035~4微米之间),一定量的可见光线和少量的长波紫外线。钨丝红外线治疗灯通常分为两种,一种为立地式,另一种是手提式。

(一)立地式钨丝红外线灯:由支架、反射罩与灯泡三部份构成。支架足部有轮,上端有一套管形铁制袖筒,袖筒通过支臂连接反射罩,袖筒可以在支架上下活动,也可沿中轴作360°的平面转动,因此可以在任何位置给病人治疗。反射罩前方有锥形管,可以使红外线集中投射。锥形管前方还可以放不同颜色的滤过板。反射罩后方有通风小孔,以供散热。在反射罩中心设有钨丝灯泡。治疗时,反射罩倾斜放置,这样可以使灯泡通风良好,便于冷却,灯与病人距离40~80厘米。

(二)手提式钨丝红外灯;灯泡为200~300瓦,放在一个小反射罩内,反射罩前方有锥形管,锥形管口镶以木圈或软木圈,以防病人烫伤。木圈内有固定滤过板的支架。反射罩固定在支架上,可以随意倾斜某一角度,但不得使灯泡位于垂直位,以免灯座过热。三、局部光热浴箱:局部光热浴箱根据照射部位(躯干、肩、肘关节等)的不同而形状亦不同,最常用的是照射躯干的局部光热浴箱。照射躯干用的局部光热浴箱呈半圆柱形,由两片可以折叠的侧板构成,中以绞链相连,每个侧板内固定若干电灯泡,灯泡后方可以有小的金属反射罩。灯泡的功率为40~60瓦。根据浴箱大小的不同,可以放6~12个灯泡。应用时,病人先平卧在床上,裸露出应照射的部位后,把浴箱放置其上,身体其它部份用毯子盖好。

六、操作方法

穴位红外线疗法,分腧穴照射和穴区照射二类。其中,腧穴照射指单穴照射,即将其它非照射部位用白布遮盖,仅对所选穴区进行照射治疗。穴区照射,则系以某一腧穴为中心,包括邻近腧穴在内的某一局部进行照射治疗,照射部位的大小,当根据病情的需要而定,一般为60~90平方厘米左右。

腧穴照射或穴区照射可用手提式瓷捧或钨丝红外线治疗仪。照射小部位时宜使用锥形管,使光线辐射集中,根据病情需要可加用滤光板。用锥形管或滤光板时,整个红外线辐射量大大减少,可令病人接近反射罩,使锥形管边缘距照射部位为5~10厘米。根据照射部位的不同,病人可取卧位或坐位。

其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一、病人取适当体位,暴露照射部位。

二、开启电源,指示灯即发亮,预热3分钟后进行照射。

三、在穴位或穴区照射时,须将非照射区域用白布遮盖;如照射面部,应特别注意用纱布蒙住双眼。

四、将辐射头移至照射穴位或穴区之上方,距离一般为:500瓦或以上者为50~60厘米;250~300瓦者为30~40厘米;200瓦或以下者为20厘米左右。

五、通电前应先检查患者温度感觉是否正常,照射后3~5分钟宜反复询问患者温热感是否适宜。

六、照射时间应据部位、症情而定,一般为15~40分钟。

七、治疗结束后将照射部分的汗液擦尽,并令患者在诊室中休息10~15分钟。

八、治疗后宜仔细检查患部,如发现“红紫”现象,应考虑是否有烫伤的可能,可涂凡士林或硼酸软膏。

剂量:

穴位红外线治疗的剂量大小,主要应根据病变的特点、部位、患者年龄及机体功能情况等。其剂量可分为大剂量(800~1000瓦)、中等剂量(500瓦左右)、小剂量(300瓦以下)。一般而言,病变早期、急性期多用小剂量,照射距心脏较近的穴区、老年、弱患者,亦宜小剂量;反之,照射四肢部位或腰部的慢性风湿病,及神经、肌肉、关节疾患,可用大剂量或中等剂量。红外线照射时,患者应有舒适的温热感,皮肤可出现淡红色的均匀红斑。如出现大理石状红斑为过热表现,皮温以不超过45℃为准,否则可致烧伤。

在剂量选择上,还须根据波长来定。由于红外线的特点是波长短则透入组织深,波长长则透入组织浅。所以照射肌肉丰厚的腰、腹、四肢之肘膝以上各腧穴时,宜用波长为0.76~1.5微米的短波红外线;肌肉浅薄的头面、胸、背及四肢末端腧穴宜用波长为1.5~40微米的长波红外线。

疗程:

穴位红外线照射,每日治疗1~2次,一个疗程为10~20次。

七、注意事项

一、下列情况应属穴位红外线疗法之禁忌

(一)有出血倾向者、高热患者、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心血管机能不全者、恶性肿瘤患者等,均不宜用本疗法。

(二)闭塞性脉管炎等肢体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使用红外线照射应极慎重。这是因为由于血液循环不良,热量很难被带走,易于发生烧伤。另外,加热后,局部代谢增加,使供血不足而更加缺氧。因此,即使不发生烧伤,也易于使供血不良的局部更加恶化,甚至坏死。

(三)有陈旧性瘢痕的部位,不宜用红外线照射。因陈旧性瘢痕之中,血液循环不良,红外线照射易起水疱。(四)急性炎症不宜用本法治疗。因此时,炎性组织内发生主动性充血,血液循环加速,炎症渗出液中充满异常的代谢产物,这些物质刺激神经末梢可引起痛觉,渗出越多,压力越大,疼痛也就越明显。红外线照射,主要是温热作用,故可加重急性期炎性物质的渗出和扩散。

(五)感觉障碍处慎用本法,以免因感觉迟钝而引起烫伤。

(六)禁灸的腧穴,一般来说,也不宜用红外线照射。

二、治疗过程中,不得移动体位,防止触碰灯具,以免引起烫伤。

三、在照射时,若患者感觉太热,应根据情况调整灯距。

四、在治疗时,若出现头晕、恶心欲呕、心悸、倦怠无力等情况,应立即停止治疗,进行观察,甚者宜进行必要处理。

五、照射眼周围腧穴时,须用纱布蒙住双眼。后脑部穴区,不宜照射。

六、当患者有痛温觉障碍,或照射新的伤痕部位时,要使用小剂量照射。

七、使用过程中不得用金属针(棒)触及红外片,以免触电;使用和存放红外线治疗仪时应避免碰撞,以免影响使用寿命。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