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刺灸卷 » 穴位特種療法 » 穴位敷貼療法
【內容】

一、穴位敷貼療法簡史

1、古代概況

有關穴位敷貼藥物以保健治病的載述,最早可以追溯到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其中,屬於保健的,見於「雜療方‧內加」篇:「取桂、薑、椒、皂夾等,皆治,﹝并﹞合。以谷汁丸之,以榆□摶之,大﹝如﹞□□□,臧(藏)筒中,勿令歇。即取入中身空(孔)中,興奮,去之」。這裡的中身孔,即指臍孔、神闕而言,意為取桂、薑、椒、皂夾等辛香濕熱之品,製丸後納入臍中,有益精延壽之效。屬於治療的,有「以□印其中顛」治療□(毒蛇)咬傷的記載。「□」,這裡為「芥」之意,即指將芥子搗爛外敷頭頂部(相當百會)的外治法。表明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在應用本法。《黃帝內經》中,有關藥物治療的內容甚少,其中亦有中藥外治法的記載。如《靈樞‧經筋》篇提到:「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有熱則筋弛縱緩,不勝收故僻。治之以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塗其緩者」。意思是打用馬膏、白酒和桂的桂酒,外敷面部兩側,來治療口僻,即口眼歪斜。只是尚未提到穴位。

漢代張仲景所撰之《金匱要略》一書中,載有一種特殊的敷臍法,以治療中暍(中暑)病人:「屈草帶,繞暍人臍,使三兩人溺其中,令溫。亦可用熱泥和屈草」。用人尿或熱泥合屈草敷臍,極可能來之于民間,因其確療效,才引起當時的醫家注意,并予以收載。晉代,藥物敖貼療法的應用已相當普遍。一般認為,明確提到并記載較詳的當推葛洪的《肘後備急方》。書中,已有穴位敷貼治病的多方面載述。除了秉承《金匱要略》之法,「令人騎其腹,溺臍中」外,還提到:「治寒熱諸症,臨發時,搗大附子下篩,以苦酒(即醋)和之,塗背上(相當大椎穴或背俞穴)」。并常用阿是穴作為外敷藥物之處,如毒蛇咬傷,「搗薤傅之」。

至隋唐,比較重視刺激性藥物的穴位敷貼如《備急千金要方》提到:「用旱蓮草椎碎,置於掌上一夫,當兩筋中(相當於間使穴),以古文錢壓之,繫之以故帛,未久即起小泡,謂之天灸,尚能愈瘧」。然而亦有非刺激性藥物穴位敷貼的內容,如《外台秘要》就有較多臍療方法的載述。

宋代的多種醫學等著,諸如《太平聖惠方》、《聖濟總錄》、《普濟本事方》、《南陽活人書》都有穴位敷貼療法的記載。如《普濟本事方》中指出:「治婦人生產數日不下及胞衣死胎不下者」,「用蓖麻子七粒,去殼研如泥,塗足心(相當於湧泉),才下,便急洗之」,并介紹一病例。又如《南陽活人書》,以蔥白烘熱敖臍上,治「陰毒腹痛;厥逆唇青卵縮,六脈欲絕者」。明代,對穴位藥物敷貼法收載較多的是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一書。如提到「水氣腫滿,大蒜、田螺、車前子等分,熬膏攤貼臍中,水從便溺而下,數日即愈。像山民人患水腫,用此有效」。證明敷貼之法來自民間,但確有效驗。另如以磁石末調面敷于囟上(百會)治「大腸脫肛」用吳茱萸貼足心(湧泉)治療口舌生瘡等。不一一枚舉。

清朝是我國傳統穴位敷貼療法普遍應用和全面總結時期。這一療法既見於官方著作,如清政府組織撰寫的《醫宗金鑒》,就有採用蔥白搗爛加麝香少許敷臍,加以冷熱刺激,以治療小便癃閉點滴難出之證;亦見於民間,如趙學敏的《串雅內編》和《串雅外編》二書,廣泛收集了民間走方醫的治療經驗,其中就有不少穴位敷貼的驗方。刊行于1805年的《急救廣生集》(清‧程鵬程纂輯,又名《得生堂外治秘方》),是我國第一部外治專書,彙集了清‧嘉慶前千餘年的外治經驗,其中不乏穴位敷貼之法,僅以神闕一穴而言,就有何首烏貼臍中治自汗,五倍子貼臍治盜汗等。而最值一提的是晚清一代外治宗師吳師機,他集歷代諸多外治法之大成,并大量搜集民間的外治偏方、驗方,通過其本人的反覆醫療實踐,全面系統地進行了總結,撰寫出《理瀹駢文》一書。該書不但載有用以穴位敷貼的各種不同劑型,諸如膏、丹、丸、散、餅、栓、泥等以及各種驗方,而且從中醫學辨證論治的角度進行了頗為精闢的闡述。吳師機指出:「膏藥貼法,不專主一穴」,如「膏藥治太陽經外感,初起以膏貼兩太陽、風池、風門、膻中穴,更用藥敷天庭」(《理瀹駢文‧略言》)。他常用中藥熬製成多種劑型的膏藥,根據疾病的症候和部位的不同,選用不同的膏藥和腧穴進行貼敷治療,包括內、外、婦、兒、五官各科病症,往往「效如桴鼓」,當時就治者達到每天數十人至二、三百人之多。除此之外,該書還對穴位敖貼療法的作用機理、藥物選擇、賦形基質,用法用量、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項等,都作了詳細介紹。至今仍有其重要的臨床價值。

2、現代概況

藥物穴位敷貼療法在現代的發展并不平衡,在五十年代,基本上仍局限于民間。但已引起了一些針灸家的注意,出現具有一定數量病例觀察的臨床報道。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六十年代。

七十年代,穴位敷貼療法被正式列為針灸諸多療法中的一種。在下列疾病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咯血、肺結核病、面神經炎,以及多種小兒科病症,前者主要是從民間流傳方法中進一步提高、發展的結果;而後者,則因為藥物穴位敷貼,無疼痛無創傷,極小毒副作用,故易為兒童患者所接受。

穴位療法的真正迅速得到發展和普及,則是近十餘年的事,主要表現在以下几個方面:

一、防治病種急驟擴大

自八十年代之後,藥物穴位敷貼之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滲透到內、外、婦、兒、五官、皮膚各科,不論是急性病,如出血熱、尿毒症,還是難治病,如中風後遺症、肝硬化、糖尿病;不論是常見病,如冠心病、高血壓之類;還是罕見病,如漢特氏綜合征等,均可用本法治療。據統計,近十餘年來,我國醫學刊物所報道過的用穴位敖貼療法治療的病症種類有一百餘種之多,覆蓋了針灸有效病種的大部分。

穴位敷貼療法,除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外,尚有獨特的預防作用,如對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過敏性鼻炎等呼吸道病症,採取冬病夏治,夏病冬治之法,常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目前,已將預防對像進一步擴展至痛經、糾正胎位以預防難產等更多方面。

從現有趨勢看,穴位敷貼療法防治病種,尚在增長之中。

二、療效得以科學驗證

多途徑驗證穴位敖貼法的防治效果,是近年開展這一工作的重要方面。由於本法長期以來只是流傳于民間,其實際價值如何缺乏有說服力的證明,為此針灸工作者著重觀察以下几方面。

(一)大樣本驗證其可重複性。就現有報道的一百餘種病症看,極大部分是臨床資料,少則數十例,多則數百例,甚至千例以上。不少還建立了統一的療效評判標準,或進行遠期隨訪等,均在一定程度上保證療效的可靠性。

(二)對照觀察驗證其臨床價值:在一些常見的重要疾病,諸如高血壓、冠心病等,針灸學者還將穴位敷貼療法與其他針灸療法或其他療法,如中藥、西藥等,進行了分組對照觀察,這有助于肯定本療法在該病症防治中的實際價值。

(三)建立指標驗證其客觀性:這一工作,近几年作得較多,即通過建立多須指標,觀察用穴位敷貼療法之後,此類指標的變化,從而為療效的客觀性提供依據。

三、敷藥劑型不斷革新

行了革新和發展。大概有二方面:一方面是利用現代工藝,使敷貼更為簡便。最常見的是製成如醫用膠布一樣的軟膏藥,採用工業生產,用時只須剪下一塊就行。這種敷貼劑,可專用於某一病症,亦可做成適于多種病症的。目前,尚有一種與磁性物質合在一起,以加強藥物作用的敷貼劑,亦適于遺尿、軟組織損傷等十餘種病症。另一方面則是在傳統敷貼的基礎上結合現代技術,如在敷貼穴位的同時,加離子導入等。

除此之外,還有採用西藥或中西藥結合製成敷藥貼于穴位的。

穴位敷貼療法在現代真正發展的時間尚不長,儘管已日益受到重視,但離真正意義上的成熟,尚有一段距離。尤其是有關機理的研究,做得甚少,有待今後努力。

二、常用劑型

1、生藥劑

採集天然的新鮮生藥,洗淨搗爛,或切成片狀,直接敷貼于穴位之上。如將桃仁、杏仁、梔子、胡椒、糯米搗爛,加蛋清,敷穴位治高血壓。此法民間應用較多,近來也在一些醫院中應用價格低廉,獲得較容易,方法簡便,常可囑病人自己進行治療。

2、散劑

又稱粉劑,是將各味治療需要的藥物分別加工研碎成粉末,以80~100目細篩篩過,混合拌勻而成。本法製作簡便,劑量可隨意增減,藥性穩定,儲存時間不受限制。藥物敷貼時,粉末接觸面較廣,易于發揮藥效,且不易污染衣衫。

3、糊劑

糊劑,實際上是散劑的進一步加工。它是將藥物研磨成細末後,以賦形粘合劑,諸如醋水、酒、雞蛋清等,把藥粉調和成糊狀即成。糊劑可增強敷貼的粘著力,並能使藥物緩慢放釋藥效,延長藥物的效果。糊劑製作方便,但要求現制現用,擱置時間不可過長。

4、餅劑

餅劑是指將藥粉製成圓餅形進行敷貼的一種劑型。其製作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將配好的各種藥物粉碎、過篩混合,加入適量麵粉和水攪拌後,捏成小餅形狀,置於蒸籠上蒸熟,然後乘熱貼敷穴位;另一種是,加入適量蛋清或蜂蜜等有粘膩性的賦形劑,捏成餅狀進行敷貼。前者可用於貼敷時間須較長者,並能起到藥物和溫熱的雙重刺激作用;後者製作較為簡單。藥餅與皮膚接觸面積較大,故多用於臍部及阿是穴(多為病灶或其反應區域)。

5、丸劑

系將藥物加工粉碎成細末并過篩後,拌和適量的粘糊劑如蜂蜜等,製成如綠豆至黃豆大之小型藥丸,進行穴位敷貼。體積較小,藥量不大,適用於一般體穴及小兒治療之用。

6、膏劑

膏劑在穴位敷貼療法中亦十分常用,臨床上使用的有三種類型。

一、硬膏:為中醫傳統的固體制劑。製作方法為:將治療需要的藥入麻油、豆油或其他植物油中浸泡1~2天,然後移入鍋中加熱,至藥物炸枯,過濾去渣,再將油用文火慢熬,直到滴水成珠,加入黃丹或鉛粉,離火拌勻收膏,將膏攤于厚皮紙、布料塊的中央,冷卻備用。

二、軟膏:為一種半固體制劑,又有三種不同製作類型。

(一)將治療需用的藥物粉碎過篩後,放入醋或白酒內(依據病情的需要)。入鍋加熱熬成膏狀。用時取膏攤貼穴區。這種軟膏具有滲透性強、藥物釋放緩慢,且有粘著性和延展性。多用於慢性病灶的治療。

(二)將應用的藥物研末過篩,加入凡士林調和成膏狀。用時,可挑取適量進行敷貼。

(三)將所用藥物研末過篩,加蜂蜜、茶油或麻油等調成膏狀備用。

(三)膏藥膠布:將藥物按固定成方配製好,經過工廠特殊工藝加工製成如醫用膠布(氧化鋅橡皮膏)樣的膏藥膠布。目前,大陸生產的膏藥膠布有兩種形狀,一為圓形,小如鈕扣,揭下後可直接貼敷于穴位上;一為方形,面積較大,用時可按要求剪成小片貼敷。

7、錠劑

錠劑是將治療藥物研極細末,并經細篩篩後,加水或麵糊適量,製成錠形,烘乾或晾乾備用。用時加冷開水磨成糊狀,以此塗布穴位。錠劑多用於需長期應用同一方藥的慢性病症,可以減少配藥製作的麻煩,便於隨時應用。錠劑藥量較少,故常用對皮膚有一定刺激作用的藥物。

8、酊劑

酊劑亦稱酒劑,將藥物粉碎成細末,加入75%醫用酒精、白酒或3%碘酒內浸泡5~10天後,過濾去渣,入瓶密封備用。使用時可用棉球蘸濕,塗敷穴區或病灶。

9、煎劑

將藥物配製好後放入砂鍋內,加水煎煮。水煮沸後,用文火慢煮30~45分鐘,去渣留汁,以棉球或特製的藥棒蘸藥液,點敷穴位。應注意,煎藥時水不可放多,點敷穴位應趁藥汁溫熱之時,才可取得較好的效果。

三、常用敷貼方法

一、敷法:此法較為常用,將生藥劑或糊劑,直接敷在穴位上,其範圍可略大于穴區,上以塑料薄膜蓋之,并以紗布、醫用膠布固定。每次敷藥的時間宜據具體病症、所用藥物而定,一般來說,在所敷藥物乾燥後予以換敷較宜。二、貼法:此法亦較常用。多指用膏藥膠布直接貼壓于穴區,亦包括將丸劑用膠布粘貼于所選處。操作簡便,多可令病家自己進行。貼法保持時間較長,可2~4天換貼一次。

三、填法:本法僅用於神闕穴,將藥膏或藥粉填于臍中,填藥量據病症,年齡及藥物而定,填藥時間隔日或隔二日一次。

四、覆法:指用較多量藥物的生藥劑、糊劑或藥餅,覆蓋于病灶(包括體表病灶反應區),之上,加蓋塑料薄膜,用紗布、膠布固定。覆法用藥部位較大,故多用於阿是穴。五、塗法:亦稱擦法,將藥汁、藥膏、藥糊等塗擦于穴區。也包括用毛筆或柿棉薟浸濕後略蘸藥粉塗敷于穴區。此法用藥量少,適于小兒或對皮膚有一定刺激性的藥物敷塗。

六、滴法:將藥汁根據病情需要溫熱或置涼後,一滴滴徐徐滴入穴區,以達到治療目的。此法多用於神闕穴。

七、叩法:以特製的藥捧,蘸藥汁點叩穴區,可反覆施行。具有敷貼藥物和機械刺激的雙重治療作用。

八、離子透入法:即在敷貼藥物的同時,上加電極板,通以直流電,使藥物離子透入體內,加強敷貼的治療作用。此法近几年來,在大陸有推廣之勢。九、熨敷法:有二法,一為用治療藥物切粗末炒熱布包,乘熱外敷穴位;二為在敷貼的同時,予以加熱。此法將藥物作用和溫熱作用結合在一起。

十、摻法:指將藥物研細,取少量摻在膏藥(一般指硬膏藥或膏藥膠布)上,再貼敷穴位的一種方法。由於膏藥或膏藥膠布,均系固定藥方配製而成,通過摻加藥物,有利於辨證施治,提高療效。

四、注意事項

一、選准穴位,注意體位

穴位敷貼療法是以穴位作為治療區域,選好、選准穴位十分重要。敷貼穴位在選擇時,除了和其他刺灸療法一樣,據症情予以最佳處方外,還應注意,穴位不可選得過多以及少選關節或其他活動度較大的部位的穴位,以避免貼時容易脫落。其次,穴區要選准,盡量採用體表標誌。在敷貼時,根據穴位所在部位,分別要求患者保持平臥、正坐、俯首、平肩等正確姿勢,使之能敷貼穩妥,防止藥物流失。

二、局部清潔,預防不良反應

在藥物敷貼之前,穴區局部應洗淨擦乾或用75%酒精消毒。這有兩個好處,一是,儘管穴位敷貼的藥物對皮膚刺激性很小或其他不良反應(局部灼傷、起泡)穴區消毒搞好,可以避免感染;二是穴區清潔後,敷貼多較牢固,不易脫落。需要說明的是,凡局部穴區有感染或被損,不宜貼敷;如貼敷後出現過敏反應者,應查清原因,如系藥物所致,宜停用此類藥物;如為膠布所致,可改用紗布包紮。

三、認真固定,時間適宜

穴位敷貼療法,是將不同劑型的藥物貼敷于穴區,為了保證藥物不流失并維持足夠的時間,覆蓋固定十分重要。在覆蓋時,應據劑型而有所區別,一般而言,生藥劑、糊劑或軟膏藥,須先蓋一層油紙片或塑料薄膜,再加蓋消毒紗布和膠布;硬膏藥或膏藥只須直接貼壓在穴區;藥餅、藥丸等劑型,加蓋消毒紗布和膠布固定即可。在固定時,應視部位和對象的不同區別對待,體表活動較小的部位,如頸面、軀幹等只須膠布固定,而四肢關節及足心等,宜加繃帶束緊固定。小兒往往會用手抓撕敷貼部,亦適宜用繃帶固定。敷貼藥物的時間,在依據症情需要的前提下,還應注意:有一定刺激性的藥物敷貼時間不可過長,小兒穴位敷貼時間不可過長,有過敏反應史的患者,更不宜過長。另外,對某些穴位敷貼時間要恰當選擇,如湧泉穴,在臨睡前敷貼,起床時去掉為好,以免影響行走;面部穴,最好也按此法,不影響美容。

四、精確配方,注意保存

敷藥製備,是獲取療效的重要環節。敷藥處方要求在繼際傳統經驗的基礎上辨證用藥,藥以味少量小力宏為佳。在配製時,更應根據藥物特點和症情,製成不同劑型。敷貼藥物多為辛香之品,為防止氣味揮發,藥粉配製好後,宜裝入玻璃瓶或瓷瓶,密封保存備用。

五、綜合治療,提高效果

穴位敷貼療法,僅管對多種病症有良好的效果,但畢竟只是祖國醫學外治法中之一種,面對複雜的病症,它亦有局限性。所以在臨床治療時,也一定要消除「百病一貼」的狹隘觀點,充分有機結合其他各種療法,如針刺、拔罐、刺血、艾灸及中藥內服等,從而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

上一節 電熱灸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