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消導之劑 » 痞氣丸
【內容】

脾積,東垣

【主治】

治脾積在于胃脘,大如盤,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或發黃疸,飲食不為肌膚(1)

  1. 金匱云:堅而不移者,名積,為臟病,推移不定者,名聚,為腑病,按痞病由陰伏陽蓄,氣血不運而成,處心下,位中央,填塞痞滿,皆土病也。與脹滿有輕重之分,痞惟內覺滿悶,脹滿則外有脹急之形也。前人皆指誤下所致,蓋傷寒之病,由於誤下,則裏氣虛,表邪乘虛入於心下,若雜病亦有中氣虛衰,不能運化精微而成痞者,有飲食痰積不能施化而成痞者,有溼熱太甚上乘心下而成痞者,古方用黃連黃芩枳實之苦以泄之,厚朴半夏生薑之辛以散之,人參白朮之甘苦溫以補之,茯苓澤瀉之淡以滲之,惟宜上下分消其氣,果有內實之證,庶可略施疏導,世人苦於痞塞喜用利藥,暫時通快,藥過滋甚,皆不察夫下多亡陰之意也。

【組成】

黃連 八錢  厚朴 五錢  吳茱萸 三錢  白朮 土炒  黃芩 二錢  茵陳 酒炒  乾薑   砂仁 錢半  人參、茯苓、澤瀉 一錢  川烏   川椒 炒五錢  桂、巴豆霜 四分
蜜丸,燈草湯下。

【方義】

此足太陰陽明藥也。黃連瀉熱燥溼,治痞君藥(1),厚朴砂仁,行氣而散滿,茵陳苓瀉,利水以實脾,黃芩清肺而養陰,椒萸燥脾而逐冷,薑桂川烏,補命火以生脾土而薑桂又能去瘀生新(2),巴豆能消有形積滯,為斬關奪門之將,藉之以為先驅,加參朮者,以補脾元,正氣正旺然後可以祛邪也。

  1. 仲景治痞滿,諸瀉心湯皆用之。
  2. 痞多血病,黃連枳實皆血分藥。

【方論】

  1. 潔古曰:養正積自除。
  2. 李東垣曰:痞滿皆血證也。下多亡陰,謂脾胃水穀之陰亡也。心主血,心虛而邪陷於血之分,故致心下痞,宜理脾胃以血藥治之,若全用氣藥,則痞益甚,而復下之,氣愈下降,必變為中滿鼓脹矣。世有用氣藥治痞而不效者,蓋未明此理也。

【附方】

  1. 本方除吳茱萸、白朮、茯苓、澤瀉、茵陳、川椒、砂仁,加菖蒲、茯神、丹參、紅豆、名伏梁丸,治心積起臍上至心下,大如臂,令人煩心。
  2. 本方除吳茱萸、砂仁、桂、朮、黃芩、澤瀉,加柴胡、莪蒁、皂角、昆布、甘草、名肥氣丸,治肝積在左脅下,有頭足,令人發欬痎瘧不已。
  3. 本方除吳茱萸、白朮、砂仁、黃芩、茵陳、澤瀉,加紫菀、桔梗、天冬、白蔻、陳皮、青皮、三稜、名息賁丸,淡薑湯下,治肺積在右脅下,令人灑淅寒熱,欬喘發肺癰,秋冬黃連減半。
  4. 本方除吳茱萸、白朮、砂仁、人參、乾薑、川椒、黃芩、茵陳,加菖蒲、丁香、附子、苦楝、延胡索,、獨活、全蠍、名賁豚丸,淡鹽湯下,治腎積發于小腹上至心下,若豚狀,上下無時,令人喘欬骨痿,及男子七疝,女子瘕聚帶下〔此東垣五積方也。雖有破滯消積之藥,多藉人參之力贊助成功,經曰:大積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過者死,吳鶴皋曰:五積丸非東垣之方也。故醫方考中皆不錄。〕。

上一節 枳實消痞丸
葛花解酲湯 下一節

【其它相關項目】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