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外篇 » 知北遊第二十二
【內容】

知北遊於玄水之上,登隱弅之丘(1),而適遭無為謂焉(2)。知謂無為謂曰:「予欲有問乎若(3):何思何慮則知道?何處何服則安道(4)?何從何道則得道?(5)」三問而無為謂不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6)。知不得問,反於白水之南,登狐闋之丘,而睹狂屈焉。知以之言也問乎狂屈(7)。狂屈曰:「唉(8)!予知之,將語若(9),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知不得問,反於帝宮,見黃帝而問焉。黃帝曰:「無思無慮始知道,無處無服始安道,無從無道始得道。(10)」知問黃帝曰:「我與若知之,彼與彼不知也(11),其孰是邪?」黃帝曰:「彼無為謂真是也,狂屈似之,我與汝終不近也。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聖人行不言之教(12)。道不可致(13),德不可至(14)。仁可為也,義可虧也(15),禮相偽也(16)。故曰:『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禮者,道之華而亂之首也。』故曰:『為道者日損(17),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也。』(18)今已為物也(19),欲復歸根(20),不亦難乎!其易也,其唯大人乎!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紀(21)!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若死生為徒(22),吾又何患!故萬物一也(23),是其所美者為神奇,其所惡者為臭腐(24);臭腐復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氣耳。』(25)聖人故貴一。(26)」知謂黃帝曰:「吾問無為謂,無為謂不應我,非不我應,不知應我也。吾問狂屈,狂屈中欲告我而不我告,非不我告,中欲告而忘之也。今予問乎若,若知之,奚故不近?」黃帝曰:「彼其真是也,以其不知也;此其似之也,以其忘之也(27);予與若終不近也,以其知之也。(28)」狂屈聞之,以黃帝為知言(29)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30),四時有明法而不議(31),萬物有成理而不說(32)。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33)。是故至人無為,大聖不作,觀於天地之謂也(34)。今彼神明至精,與彼百化(35),物已死生方圓,莫知其根也(36),扁然而萬物自古以固存(37)。六合為巨,未離其內;秋豪為小,待之成體(38)。天下莫不沈浮,終身不故(39);陰陽四時運行,各得其序(40)。惛然若亡而存(41),油然不形而神(42),萬物畜而不知(43)。此之謂本根,可以觀於天矣(44)

齧缺問道乎被衣(45),被衣曰:「若正汝形,一汝視,天和將至(46);攝汝知,一汝度,神將來舍(47)。德將為汝美,道將為汝居(48),汝瞳焉如新出之犢而無求其故!(49)」言未卒,齧缺睡寐。被衣大說,行歌而去之(50),曰:「形若槁骸,心若死灰(51),真其實知,不以故自持(52)。媒媒晦晦(53),無心而不可與謀(54)。彼何人哉!(55)

舜問乎丞曰(56):「道可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57);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順也;孫子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蛻也(58)。故行不知所往,處不知所持,食不知所味(59)。天地之強陽氣也(60),又胡可得而有邪?」

孔子問於老聃曰:「今日晏閒,敢問至道。」老聃曰:「汝齊戒,疏𤅢而心(61),澡雪而精神(62),掊擊而知(63)!夫道,窅然難言哉!將為汝言其崖略(64)。夫昭昭生於冥冥,有倫生於無形(65),精神生於道,形本生於精(66),而萬物以形相生,故九竅者胎生(67),八竅者卵生(68)。其來無跡,其往無崖,無門無房(69),四達之皇皇也(70)。邀於此者(71),四肢彊,思慮恂達(72),耳目聰明,其用心不勞,其應物無方。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廣,日月不得不行,萬物不得不昌,此其道與(73)!且夫博之不必知,辯之不必慧,聖人以斷之矣(74)。若夫益之而不加益,損之而不加損者,聖人之所保也(75)。淵淵乎其若海,魏魏乎其終則復始也(76),運量萬物而不匱,則君子之道,彼其外與!萬物皆往資焉而不匱,此其道與(77)!中國有人焉,非陰非陽(78),處於天地之閒,直且為人(79),將反於宗(80)。自本觀之,生者,暗醷物也(81)。雖有壽夭,相去幾何(82)?須臾之說也。奚足以為堯、桀之是非(83)

果蓏有理(84),人倫雖難,所以相齒(85)。聖人遭之而不違(86),過之而不守(87)。調而應之,德也(88);偶而應之,道也(89)。帝之所興,王之所起也(90)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郤(91),忽然而已(92)。注然勃然,莫不出焉(93);油然漻然,莫不入焉(94)。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類悲之(95)。解其天弢,墮其天𧙍(96),紛乎宛乎(97),魂魄將往(98),乃身從之,乃大歸乎!不形之形(99),形之不形(100),是人之所同知也,非將至之所務也(101),此眾人之所同論也。彼至則不論,論則不至(102)。明見無值(103),辯不若默。道不可聞,聞不若塞(104)。此之謂大得。(105)

東郭子問於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東郭子曰:「期而後可。(106)」莊子曰:「在螻蟻。」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東郭子不應。莊子曰:「夫子之問也,固不足質(107)。正獲之問於監市履狶也,每下愈況(108)。汝唯莫必,無乎逃物(109)。至道若是,大言亦然(110)。周、遍、咸三者,異名同實,其指一也(111)。嘗相與游乎無何有之宮,同合而論,無所終窮乎(112)!嘗相與無為乎!澹而靜乎!漠而清乎(113)!調而閒乎(114)!寥已吾志(115),無往焉而不知其所至(116);去而來而不知其所止(117),吾已往來焉而不知其所終(118);彷徨乎馮閎(119),大知入焉而不知其所窮(120)。物物者與物無際(121),而物有際者,所謂物際者也(122);不際之際(123),際之不際者也(124)。謂盈虛衰殺,彼為盈虛非盈虛,彼為衰殺非衰殺(125),彼為本末非本末,彼為積散非積散也。(126)

婀荷甘與神農同學於老龍吉。神農隱几闔戶晝瞑,婀荷甘日中奓戶而入(127),曰:「老龍死矣!」神農隱几擁杖而起,嚗然放杖而笑(128),曰:「天知予僻陋慢訑(129),故棄予而死。已矣!夫子無所發予之狂言而死矣夫!(130)」弇堈弔聞之(131),曰:「夫體道者,天下之君子所繫焉(132)。今於道,秋豪之端,萬分未得處一焉(133),而猶知藏其狂言而死(134),又況夫體道者乎(135)!視之無形,聽之無聲,於人之論者,謂之冥冥(136),所以論道,而非道也。(137)

於是泰清問乎無窮曰:「子知道乎?」無窮曰:「吾不知。」又問乎無為。無為曰:「吾知道。」曰:「子之知道,亦有數乎?」曰:「有。」曰:「其數若何?」無為曰:「吾知道之可以貴,可以賤,可以約,可以散。此吾所以知道之數也。(138)」泰清以之言也問乎無始(139),曰:「若是,則無窮之弗知,與無為之知,孰是而孰非乎?」無始曰:「不知深矣,知之淺矣;弗知內矣,知之外矣。」於是泰清中而歎曰(140):「弗知乃知乎!知乃不知乎!孰知不知之知?」無始曰:「道不可聞,聞而非也;道不可見,見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當名。(141)」無始曰:「有問道而應之者,不知道也。雖問道者,亦未聞道(142)。道無問,問無應(143)。無問問之,是問窮也(144);無應應之,是無內也(145)。以無內待問窮,若是者,外不觀乎宇宙,內不知乎太初(146),是以不過乎崑崙,不遊乎太虛。(147)

光曜問乎無有曰:「夫子有乎,其無有乎?」光曜不得問(148),而孰視其狀貌(149),窅然空然,終日視之而不見,聽之而不聞,搏之而不得也。光曜曰:「至矣!其孰能至此乎!予能有無矣,而未能無無也(150),及為無有矣,何從至此哉!(151)

大馬之捶鉤者(152),年八十矣,而不失豪芒(153)。大馬曰:「子巧與?有道與?」曰:「臣有守也(154)。臣之年二十而好捶鉤,於物無視也,非鉤無察也(155)。是用之者,假不用者也以長得其用(156),而況乎無不用者乎(157)!物孰不資焉?(158)

冉求問於仲尼曰:「未有天地可知邪?」仲尼曰:「可。古猶今也。(159)」冉求失問而退(160),明日復見,曰:「昔者吾問『未有天地可知乎』,夫子曰:『可。古猶今也。』昔者吾昭然,今日吾昧然,敢問何謂也?」仲尼曰:「昔之昭然也,神者先受之(161);今之昧然也,且又為不神者求邪(162)?無古無今,無始無終(163)。未有子孫而有子孫,可乎?(164)」冉求未對。仲尼曰:「已矣,末應矣(165)!不以生生死,不以死死生(166)。死生有待邪?皆有所一體(167)。有先天地生者物邪(168)?物物者非物(169)。物出不得先物也(170),猶其有物也(171)。猶其有物也,無已(172)。聖人之愛人也終無已者,亦乃取於是者也。(173)

顏淵問乎仲尼曰:「回嘗聞諸夫子曰:『無有所將,無有所迎。』(174)回敢問其遊。(175)」仲尼曰:「古之人,外化而內不化(176);今之人,內化而外不化(177)。與物化者,一不化者也(178)。安化安不化(179),安與之相靡(180),必與之莫多(181)。狶韋氏之囿,黃帝之圃,有虞氏之宮,湯、武之室(182)。君子之人,若儒、墨者師,故以是非相𩐋也,而況今之人乎(183)!聖人處物不傷物(184)。不傷物者,物亦不能傷也。唯無所傷者,為能與人相將、迎(185)。山林與!皋壤與!使我欣欣然而樂與(186)!樂未畢也,哀又繼之(187)。哀樂之來,吾不能禦,其去弗能止。悲夫!世人直為物逆旅耳(188)!夫知遇而不知所不遇(189),知能能而不能所不能(190)。無知無能者,固人之所不免也(191)。夫務免乎人之所不免者(192),豈不亦悲哉(193)!至言去言,至為去為(194)。齊知之所知,則淺矣。(195)

  1. 釋文:「弅音紛。李云:『隱出弅起,丘貌。』」
  2. 成云:「此章並假立姓名,寓言明理。」
  3. 汝也。
  4. 居處服習。
  5. 從,隨從。道,由也。
  6. 宣云:「本無名言。」
  7. 之,此也。
  8. 釋文:「李音熙,云:『應聲。』」
  9. 汝。
  10. 宣云:「皆言自然乃合道也。」
  11. 無為謂與狂屈。
  12. 成云:「引老子經為證。」
  13. 郭云:「道在自然,非可言致。」
  14. 郭云:「不失德,故稱德,稱德則不至也。」
  15. 為仁可也,虧仁以為義亦可也。
  16. 禮文而偽。
  17. 郭云:「損、華,偽也。」
  18. 郭云:「華去而朴全,則雖為而非為也。」成云:「引老經重明其旨。」
  19. 宣云:「朴散為器。」
  20. 宣云:「欲反於道。」
  21. 宣云:「死生循環無窮。」
  22. 宣云:「死生為一氣。」
  23. 宣云:「萬物之生死,總一氣也。」
  24. 宣云:「以生為神奇而美之,以死為臭腐而惡之。」
  25. 郭云:「死生彼我豈殊哉!」
  26. 宣云:「以上皆言道也。」
  27. 宣云:「近於無知。」
  28. 宣云:「道本不容言。」
  29. 宣云:「無為謂終於無言。」
  30. 宣云:「利及萬物,不言所利。」
  31. 宣云:「氣候明分,不須擬議。」
  32. 宣云:「各有成性,不煩詞說。」
  33. 原,本也。以覆載為心,其本原與天地同,又萬物各有生成之理,因而達之。
  34. 以天地為法。
  35. 上彼,彼天地;下彼,彼物。姚本「今」作「舍」,云:「從劉得一本改。」
  36. 物自變異,莫知根原。
  37. 扁然,猶翩然。自古以來,永永固存。
  38. 宣云:「大無外,小無間。」
  39. 成云:「浮沈升降,新新相續。」
  40. 郭云:「不待為之。」
  41. 成云:「惛然如昧,似無而有。」
  42. 油然而興,不見形跡,化馳若神。
  43. 萬物被畜養而不自知。
  44. 達其本根,可與觀自然之天矣。
  45. 釋文:「被音披,本亦作披。」
  46. 宣云:「體靜神凝,則和氣自復。」
  47. 俞云:「淮南道應(「道德」,原誤「道德」,據淮南子改。)篇、文子道原篇並作『正汝度』。此文一當作正。度,猶形也。」案:言心斂形正,神明自歸。
  48. 自然道德在身。
  49. 成云:「瞳焉,無知直視之貌。」案:初生之犢,天性純一,故以為況。
  50. 釋文:「體向所說,畏(「畏」原作「謂」,據釋文改。)其視聽以寐耳。受道速,故被衣喜也。」
  51. 成云:「形同槁木之骸。」案:徐無鬼篇亦作「槁骸」,齊物論作「槁木」,庚桑楚作「槁木之枝」。人百骸猶木眾枝,是「槁骸」即「槁枝」矣。
  52. 郭云:「與變俱也。」
  53. 釋文:「媒音妹。」案:陸讀為眛也。
  54. 宣云:「彼既無心,我不容有言。」
  55. 郭云:「獨化者也。」
  56. 李云:「丞,舜師。一云:古有四輔,前疑後丞,蓋官名。」
  57. 俞云:「齊策高注:『委,付也。』左成二年傳杜注:『委,屬也。』天地之委形,謂天地所付屬之形也。下並同。」
  58. 宣云:「形形相禪,故曰蛻。」
  59. 一生之中,行則有往,而究不知所往;處則有持,而究不知所持;食則有味,而究不知所味。
  60. 宣云:「就氣之健動言之。」
  61. 釋文:「𤅢音藥。」成云:「疏𤅢,猶洒濯。」
  62. 成云:「澡雪,猶精潔。」
  63. 釋文:「知音智。」成云:「打破聖智。」
  64. 崖,猶邊際也。
  65. 有倫序之事,皆自無形生之。
  66. 宣云:「本,質榦。」
  67. 人獸。
  68. 禽魚。
  69. 宣云:「無門不知所出,無房不知所歸。」
  70. 宣云:「大通溥博。」
  71. 成云:「此,謂道。」俞云:「說文無邀字。彳部:『徼,循也。』即今邀字。又曰:『循,行順也。』然則邀亦順也。邀於此,猶言順於此。郭訓邀為遇,非。」
  72. 成云:「恂,通也。」
  73. 郭云:「此皆不得不然而自然耳,非道能使然也。」
  74. 以、已同。成云:「博讀經典,不必知真;宏辯飾詞,不必慧照。故老經云:『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斯則聖人斷棄之矣。」
  75. 保其分定。
  76. 釋文:「魏魏,魚威反,讀作巍巍。」
  77. 蘇輿云:「運量萬物,猶有治化之跡,故曰外。萬物往資,猶易『資生資始』之資,此天地自然之功用也,故曰道。」
  78. 宣云:「渾乎陰陽之際。」
  79. 稟兩閒之氣,特姑且為人耳。
  80. 終將反其本宗。
  81. 李云:「喑音飲。醷音意。喑醷,聚氣貌。」案:言自其本宗觀之,生者,特一聚氣之物也。
  82. 同在百年之中。
  83. 共此須臾,何分堯、桀!
  84. 釋文:『蓏,徐力果反。」宣云:「木實草實,種類不亂,各有倫理。」
  85. 人之倫雖難齊,其所以生者自相齒次。
  86. 宣云:「順應。」
  87. 與為推移。
  88. 調和而應之,即是上德。
  89. 偶然無心而應之,即契聖道。
  90. 郭云:「如斯而已。」
  91. 釋文:「本亦作隙。隙,孔也。」
  92. 為時甚暫。
  93. 宣云:「興起而生。」
  94. 釋文:「漻音流。」宣云:「歸虛而死。」
  95. 宣云:「對死者曰生物,別於物曰人類。」
  96. 釋文:「弢,字林云:『弓衣也。』墮,許規反。」成云:「𧙍,束囊也。」案:喻形骸束縛,死則解墮。
  97. 成云:「紛綸、宛轉,並釋散之貌。」
  98. 逝也。
  99. 宣云:「不形者,形所自出。」
  100. 宣云:「形者,不形所為。」
  101. 宣云:「非將至於道者之所務也。」
  102. 成云:「彼至聖之人,忘言得理,故無所論說;若論說之,則不至於道。」
  103. 雖明見之而無所值。
  104. 不如塞耳。
  105. 成云:「能知此意,可謂深得於大理矣。」
  106. 郭云:「欲令莊子指名所在。」
  107. 成云:「質,實也。固答子之問,猶未逮真也。」
  108. 李云:「正,亭卒也;獲,其名也。監市,市魁也。狶,大豕。履,踐也。市魁履豕,履其股腳,狶難肥處,故知豕肥耳。問道亦況下賤,則知道也。」成云:「正,官號,今之市令也。」宣云:「況,顯譬也。」
  109. 言汝莫期必道在何處,無乎逃於物之外也。
  110. 成云:「至道,理也。大言,教也。」
  111. 周、遍、咸三字一恉。
  112. 宣云:「遊心於虛際,則見道之同合而無窮極也。」
  113. 郭慶藩云:「漠亦清也。釋詁:『漠、察,清也。』樊注:『漠然,清貌。』」
  114. 和調而閒逸也。
  115. 寥然虛寂者,吾之志。
  116. 本無所往,而己不知其所至極。
  117. 去而復來,而又不知其所住止。
  118. 倏往倏來,初無終極。
  119. 郭云:「馮閎者,虛廓之謂。」
  120. 大聖智者入焉,恣變化之所如。
  121. 物物者,道也。物在即道在,故與物無涯際。
  122. 成云:「一物則各有涯際,特謂之物際耳,烏可言道!」
  123. 道本不際,而見於物際。
  124. 見於物際,而仍是不際也。
  125. 彼,彼道也。成云:「富貴為盈,貧賤為虛,老病為衰殺。」
  126. 成云:「終始為本末,生來為積,死去為散。」
  127. 釋文:「奓音奢,司馬云:『開也。』」
  128. 上言「隱几」,此「隱几」二字衍。釋文:「嚗音剝,李云:『放杖聲。』」
  129. 成云:「老龍有自然之德,故呼曰天。」釋文:「訑,郭音但。」
  130. 成云:「狂言,猶至言也。非世人之所解,故名至言為狂也。」
  131. 李云:「弇堈,體道人;弔,其名。」宣云:「弇堈來弔也。」
  132. 郭云:「言體道者,人之宗主也。」
  133. 宣云:「今謂神農析秋豪之端,為萬分猶未得處一,極言其少也。」
  134. 宣云:「知老龍也。」
  135. 宣云:「道本不在言。」
  136. 宣云:「論者終不能明道。」
  137. 郭云:「冥冥而猶非道,明道之無名也。」
  138. 成云:「貴為帝王,賤為僕隸,約聚為生,分散為死,數乃無極。」
  139. 之猶是。
  140. 釋文:「崔本中作卬。」
  141. 上云「不形之形,形之不形」。知形形之不形,則知道不當指名也。
  142. 應者固非,問者亦未是。
  143. 郭云:「絕學去教,而歸於自然之意也。」
  144. 本無可問而強問,是問窮也。
  145. 無可應而強應,是徇外也,故曰無內。
  146. 不知事理在六合,不知道本在己身。
  147. 何以超崑崙而遊太虛乎?
  148. 俞云:「淮南道應訓此句上有『無有弗應也』五字,當從之。此脫,則義不備。」
  149. 孰同熟。
  150. 宣云:「有矅無質,是能有無矣,未能若竟無之為愈也。」
  151. 宣云:「及為無而猶未免於有矣,何從至乎無無之境哉!」
  152. 成云:「大馬,楚之大司馬也。捶,打鍛也。鉤,腰帶也。」
  153. 司馬、郭云:「玷捶鉤之輕重,不失豪芒。」
  154. 王念孫云:「守,即道字。達生篇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是其證。道字古讀若守,故與守通。九經、楚詞、老、莊諸子用韻之文,道字皆讀若守。說文:『道,從辵,首聲。』今本無聲字者,二徐不曉古音而刪之。」
  155. 蘇輿云:「此即不以萬物易蜩翼之旨。」
  156. 成云:「所以至老長得捶鉤之用者,假賴於不用心視察他物故也。」
  157. 不用善矣,乃並此不用而亦無之,所謂無無也。
  158. 故萬物皆資其用也。
  159. 郭云:「言天地常存,乃無未有之時。」
  160. 成云:「失其問意。」
  161. 郭云:「虛心以待命,斯神受也。」
  162. 不神者,跡象也。滯於跡象,故復求解悟。
  163. 皆一氣之化。
  164. 宣云:「子孫可自無而有,天地不可自無而有乎?」
  165. 成云:「未對之閒,仲尼止令無應。」
  166. 死者自死,其生也,非以生此死者也。生者自生,其死也,非以死此生者也。
  167. 死生不相待,各有成體。
  168. 者猶之。
  169. 物物者,道也,不得謂之物。
  170. 萬物並出,物不得先物。
  171. 猶然萬物皆有也。
  172. 猶然萬物皆有,而且至於無已,以有物物者在也。
  173. 聖人以愛人為心,終無窮已者,亦取法天地之道也。
  174. 成云:「將,送也。聖人如鏡,不送不迎。」
  175. 宣云:「遊心何處?」
  176. 宣云:「與物偕逝,天君不動。」
  177. 心神搖徙,凝滯於物。
  178. 郭云:「常無心,故一不化;惟一不化,乃能與物化耳。」
  179. 成云:「安,任也。聖人無心,隨物流轉,化與不化,皆安任之。」
  180. 成云:「靡,順也。」案:任與之相靡順。
  181. 成云:「雖與物相順,而亦各止其分,彼我無損。」
  182. 世愈降則所處愈隘,聖人順時而安之。
  183. 釋文:「𩐋,子兮反,和也。」郭云:「儒、墨之師,天下之難和者,而無心者猶故和之,而況其凡乎!」案:言君子於今世之人,皆能隨而化之。
  184. 宣云:「無心是非。」
  185. 無將、迎可,將、迎亦可。
  186. 皋壤,平原。
  187. 成云:「情隨事遷,哀樂斯變。是知世之哀樂不足計也。」
  188. 郭云:「不能坐忘自得,而為哀樂所寄耳。」案:為外物客舍也。
  189. 遇有窮,知亦有窮。
  190. 知以能為能,而不知以不能為能。
  191. 宣云:「知能無涯,則有所不知,有所不能,此人之常也。」
  192. 宣云:「乃欲勞心推測,以冀盡知盡能。」
  193. 成云:「愚惑之甚。」
  194. 成云:「至理之言,無言可言;至理之為,無為可為。」
  195. 宣云:「必欲以知之所知齊之,使皆無不知,豈見道者之為哉!」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