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ttings您的瀏覽器未開啟Javascript!本網站利用它優化用戶的瀏覽體驗,若未開啟它,除了導致部分網頁功能無法正常運作,瀏覽效能也會較差!


home
search
AD
雜篇 » 徐無鬼第二十四
【內容】

徐無鬼因女商見魏武侯(1),武侯勞之曰:「先生病矣!苦於山林之勞,故乃肯見於寡人。」徐無鬼曰:「我則勞於君,君有何勞於我?君將盈耆欲,長好惡(2),則性命之情病矣(3);君將黜耆欲,掔好惡(4),則耳目病矣。我將勞君,君有何勞於我?」武侯超然不對(5)。少焉,徐無鬼曰:「嘗語君,吾相狗也(6)。下之質,執飽而止(7),是狸德也(8);中之質,若視日(9);上之質,若亡其一(10)。吾相狗,又不若吾相馬也。吾相馬,直者中繩(11),曲者中鉤(12),方者中矩(13),圓者中規(14),是國馬也(15),而未若天下馬也。天下馬有成材(16),若卹若失(17),若喪其一(18),若是者,超軼絕塵,不知其所。(19)」武侯大悅而笑。徐無鬼出,女商曰:「先生獨何以說吾君乎(20)?吾所以說吾君者,橫說之則以詩、書、禮、樂,從說之則以金板、六弢(21),奉事而大有功者不可為數,而吾君未嘗啟齒(22)。今先生何以說吾君,使吾君說若此乎?」徐無鬼曰:「吾直告之吾相狗馬耳。(23)」女商曰:「若是乎」(24)?曰:「子不聞夫越之流人乎(25)?去國數日,見其所知而喜;去國旬月(26),見其所嘗見於國中者喜;及期年也,見似人者而喜矣(27)。不亦去人滋久,思人滋深乎(28)!夫逃虛空者(29),藜、藋柱乎鼪、鼬之逕(30),踉位其空(31),聞人足音跫然而喜矣(32),而況乎兄(33)弟親戚之謦欬其側者乎(34)!久矣夫!莫以真人之言謦欬吾君之側乎!(35)」徐無鬼見武侯,武侯曰:「先生居山林,食芧栗(36),厭蔥韭(37),以賓寡人(38),久矣夫!今老邪?其欲干酒肉之味邪(39)?其寡人亦有社稷之福邪?(40)」徐無鬼曰:「無鬼生於貧賤,未嘗敢飲食君之酒肉,將來勞君也。」君曰:「何哉?奚勞寡人?」曰:「勞君之神與形。(41)」武侯曰:「何謂邪?」徐無鬼曰:「天地之養也一(42),登高不可以為長,居下不可以為短(43)。君獨為萬乘之主,以苦一國之民,以養耳目鼻口,夫神者不自許也(44)。夫神者,好和而惡姦(45)。夫姦,病也,故勞之。唯君所病之,何也?(46)」武侯曰:「欲見先生久矣。吾欲愛民而為義偃兵,可乎?(47)」徐無鬼曰:「不可。愛民,害民之始也(48);為義偃兵,造兵之本也(49)。君自此為之,則殆不成(50)。凡成美,惡器也(51)。君雖為仁義,幾且偽哉(52)!形固造形(53),成固有伐(54),變固外戰(55)。君必無盛鶴列於麗譙之間,無徒驥於錙壇之宮(56),無藏逆於得(57),無以巧勝人,無以謀勝人,無以戰勝人(58)。夫殺人之士民,兼人之土地,以養吾私與吾神者(59),其戰不知孰善(60)?勝之惡乎在(61)?君若勿已矣(62),修胸中之誠,以應天地之情而勿攖(63)。夫民死已脫矣,君將惡乎用夫偃兵哉!(64)

黃帝將見大隗乎具茨之山(65),方明為御,昌宇驂乘,張若、謵朋前馬(66),昆閽、滑稽後車。至於襄城之野(67),七聖皆迷,無所問塗。適遇牧馬童子,問塗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黃帝曰:「異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請問為天下。」小童曰:「夫為天下者,亦若此而已矣(68),又奚事焉(69)?予少而自遊於六合之內,予適有瞀病(70),有長者教予曰:『若乘日之車(71),而遊於襄城之野。』今予病少痊,予又且復遊於六合之外。夫為天下,亦若此而已。予又奚事焉?(72)」黃帝曰:「夫為天下者,則誠非吾子之事。雖然,請問為天下。」小童辭。黃帝又問。小童曰:「夫為天下者,亦奚以異乎牧馬者哉?亦去其害馬者而已矣。(73)」黃帝再拜稽首,稱天師而退(74)

知士無思慮之變則不樂,辯士無談說之序則不樂,察士無淩誶之事則不樂(75),皆囿於物者也(76)。招世之士興朝(77),中民之士榮官(78),筋力之士矜難(79),勇敢之士奮患(80),兵革之士樂戰(81),枯槁之士宿名(82),法律之士廣治(83),禮教之士敬容(84),仁義之士貴際(85)。農夫無草萊之事則不比,商賈無市井之事則不比(86)。庶人有旦暮之業則勸(87),百工有器械之巧則壯(88)。錢財不積則貪者憂,權勢不尤則夸者悲(89)。勢物之徒樂變,遭時有所用,不能無為也(90)。此皆順比於歲,不物於易者也(91),馳其形性(92),潛之萬物(93),終身不反,悲夫!

莊子曰:「射者非前期而中,謂之善射(94),天下皆羿也,可乎?」惠子曰:「可。」莊子曰:「天下非有公是也,而各是其所是,天下皆堯也,可乎?(95)」惠子曰:「可。(96)」莊子曰:「然則(97),儒、墨、楊、秉四,與夫子為五,果孰是邪(98)?或者若魯遽者邪(99)?其弟子曰:『我得夫子之道矣,吾能冬爨鼎而夏造冰矣。』(100)魯遽曰:『是直以陽召陽,以陰召陰(101),非吾所謂道也。吾示子乎吾道。』於是為之調瑟,廢一於堂,廢一於室,鼓宮宮動,鼓角角動,音律同矣(102)。夫或改調一弦,於五音無當也,鼓之二十五弦皆動,未始異於聲,而音之君已(103)。且若是者邪?(104)」惠子曰:「今夫儒、墨、楊、秉,且方與我以辯(105),相拂以辭,相鎮以聲(106),而未始吾非也,則奚若矣?(107)」莊子曰:「齊人蹢子於宋者,其命閽也不以完(108),其求鈃鍾也以束縛(109),其求唐子也而未始出域,有遺類矣夫(110)!楚人寄而蹢閽者(111),夜半於無人之時而與舟人鬥,未始離於岑,而足以造於怨也。(112)

莊子送葬,過惠子之墓,顧謂從者曰:「郢人堊慢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斲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斲之(113),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聞之,召匠石曰:『嘗試為寡人為之。』匠石曰:『臣則嘗能斲之。雖然,臣之質死久矣。』(114)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矣,吾無與言之矣。(115)

管仲有病,桓公問之曰:「仲父之病病矣(116),可不謂云(117),至於大病,則寡人惡乎屬國而可?」管仲曰:「公誰欲與?」公曰:「鮑叔牙。」曰:「不可。其為人,絜廉善士也,其於不己若者不比之(118);又一聞人之過,終身不忘(119)。使之治國,上且鉤乎君(120),下且逆乎民。其得罪於君也,將弗久矣。」公曰:「然則孰可?」對曰:「勿已,則隰朋可。其為人也,上忘而下畔(121),愧不若黃帝而哀不己若者(122)。以德分人謂之聖,以財分人謂之賢。以賢臨人,未有得人者也(123);以賢下人,未有不得人者也(124)。其於國有不聞也,其於家有不見也(125)。勿已,則隰朋可。」

吳王浮於江,登乎狙之山。眾狙見之,恂然棄而走,逃於深蓁(126)。有一狙焉,委蛇攫𢫺,見巧乎王(127)。王射之,敏給搏捷矢(128)。王命相者趨射,狙執死(129)。王顧謂其友顏不疑曰:「之狙也,伐其巧、恃其便(130),以敖予(131),以至此殛也(132)。戒之哉!嗟乎,無以汝色驕人哉!(133)」顏不疑歸而師董梧(134),以助其色(135),去樂辭顯(136),三年而國人稱之。

南伯子綦隱几而坐,仰天而噓(137)。顏成子入見曰:「夫子,物之尤也(138)。形固可使若槁骸,心固可使若死灰乎?(139)」曰:「吾嘗居山穴之中矣。當是時也,田禾一睹我,而齊國之眾三賀之(140)。我必先之,彼故知之;我必賣之,彼故鬻之(141)。若我而不有之(142),彼惡得而知之?若我而不賣之,彼惡得而鬻之?嗟乎!我悲人之自喪者(143),吾又悲夫悲人者(144),吾又悲夫悲人之悲者(145),其後而日遠矣。(146)

仲尼之楚,楚王觴之,孫叔敖執爵而立,市南宜僚受酒而祭曰:「古之人乎!於此言已。(147)」曰:「丘也聞不言之言矣,未之嘗言,於此乎言之(148)。市南宜僚弄丸而兩家之難解(149),孫叔敖甘寢秉羽而郢人投兵(150)。丘願有喙三尺。(151)」彼之謂不道之道(152),此之謂不言之辯(153)。故德總乎道之所一(154),而言休乎知之所不知,至矣(155)。道之所一者,德不能同也(156);知之所不能知者,辯不能舉也(157)。名若儒、墨而凶矣(158)。故海不辭東流,大之至也。聖人并包天地,澤及天下,而不知其誰氏。是故生無爵(159),死無諡(160),實不聚(161),名不立,此之謂大人。狗不以善吠為良,人不以善言為賢,而況為大乎(162)!夫為大不足以為大,而況為德乎(163)!夫大備矣,莫若天地;然奚求焉,而大備矣(164)。知大備者,無求、無失、無棄,不以物易己也(165)。反己而不窮(166),循古而不摩(167),大人之誠(168)

子綦有八子,陳諸前,召九方歅曰:「為我相吾子,孰為祥?」九方歅曰:「梱也為祥。」子綦瞿然喜曰:「奚若?」曰:「梱也將與國君同食以終其身。」子綦索然出涕曰(169):「吾子何為以至於是極也!(170)」九方歅曰:「夫與國君同食,澤及三族,而況父母乎?今夫子聞之而泣,是禦福也(171)。子則祥矣,父則不祥。」子綦曰:「歅!汝何足以識之?而梱祥邪,盡於酒肉,入於鼻口矣(172)。而何足以知其所自來(173)?吾未嘗為牧而牂生於奧,未嘗好田而鶉生於宎,若勿怪,何邪(174)?吾所與吾子遊者,遊於天地。逍遙遊也。吾與之邀樂於天,吾與之邀食於地(175);吾不與之為事,不與之為謀,不與之為怪(176);吾與之乘天地之誠而不以物與之相攖(177),吾與之一委蛇而不與之為事所宜(178)。今也然有世俗之償焉(179)!凡有怪徵者,必有怪行(180)。殆乎!非我與吾子之罪,幾天與之也!吾是以泣也。(181)」無幾何而使梱之於燕,盜得之於道,全而鬻之則難,不若刖之則易(182),於是乎刖而鬻之於齊,適當渠公之街,然身食肉而終(183)

齧缺遇許由,曰:「子將奚之?」曰:「將逃堯。」曰:「奚謂邪?」曰:「夫堯,畜畜然仁(184),吾恐其為天下笑。後世其人與人相食與(185)!夫民不難聚也,愛之則親,利之則至,譽之則勸,致其所惡則散。愛利出乎仁義,捐仁義者寡,利仁義者眾。夫仁義之行,唯且無誠(186),且假乎禽貪者器(187)(188)。是以一人之斷制利天下,譬之猶一覕也(189)。夫堯知賢人之利天下也,而不知其賊天下也,夫唯外乎賢者知之矣。(190)

有暖姝者(191),有濡需者(192),有卷婁者(193)。所謂暖姝者,學一先生之言,則暖暖姝姝而私自說也(194),自以為足矣,而未知未始有物也(195),是以謂暖姝者也。濡需者,豕蝨是也。擇疏鬣(196),自以為廣宮大囿,奎蹏曲隈,乳閒股腳,自以為安室利處(197),不知屠者之一旦鼓臂、布草、操煙火,而己與豕俱焦也。此以域進,此以域退(198),此其所謂濡需者也。卷婁者,舜也。羊肉不慕蟻,蟻慕羊肉,羊肉羶也。舜有羶行,百姓悅之,故三徙成都,至鄧之虛而十有萬家(199)。堯聞舜之賢,舉之童土之地(200),曰冀得其來之澤(201)。舜舉乎童土之地,年齒長矣,聰明衰矣,而不得休歸,所謂卷婁者也。是以神人惡眾至(202),眾至則不比(203),不比則不利也(204)。故無所甚親,無所甚疏,抱德煬和(205),以順天下,此謂真人。於蟻棄知,於魚得計,於羊棄意(206)

以目視目(207),以耳聽耳(208),以心復心(209),若然者,其平也繩(210),其變也循(211)

古之真人,以天待之(212),不以人入天(213)。古之真人(214)

得之也生,失之也死;得之也死,失之也生(215)。藥也,其實堇也(216)。桔梗也,雞癕也(217),豕零也(218),是時為帝者也(219),何可勝言!句踐也以甲楯三千,棲於會稽。唯種也能知亡之所以存(220),唯種也不知身之所以愁(221)。故曰:鴟目有所適(222),鶴脛有所節,解之也悲(223)。故曰:風之過河也有損焉,日之過河也有損焉(224)。請只風與日相與守河,而河以為未始其攖也,恃源而往者也(225)。故水之守土也審,影之守人也審,物之守物也審(226)。故目之於明也殆,耳之於聰也殆,心之於殉也殆(227)。凡能其於府也殆(228),殆之成也不給改(229)。禍之長也茲萃(230),其反也緣功(231),其果也待久(232)。而人以為己寶(233),不亦悲乎!故有亡國戮民無已(234),不知問是也(235)。故足之於地也踐,雖踐,恃其所不蹍而後善博也(236);人之於知也少,雖少,恃其所不知而後知天之所謂也(237)。知大一,知大陰,知大目,知大均,知大方,知大信,知大定,至矣(238)。大一通之(239),大陰解之(240),大目視之(241),大均緣之(242),大方體之(243),大信稽之(244),大定持之(245)

盡有天(246),循有照(247),冥有樞(248),始有彼(249)。則其解之也似不解之者(250),其知之也似不知之也(251),不知而後知之(252)。其問之也,不可以有崖(253),而不可以無崖(254)。頡滑有實(255),古今不代(256),而不可以虧(257),則可不謂有大揚搉乎(258)!闔不亦問是已,奚惑然為(259)!以不惑解惑,復於不惑,是尚大不惑(260)

  1. 釋文:「徐無鬼,魏隱士。司馬本作『緡山人徐無鬼』。」成云:「女姓,商名,魏宰臣。」武侯,名擊。
  2. 釋文:「長,丁丈反。」
  3. 情,實。
  4. 釋文:「掔,苦田反,又口閑反。崔云:『引去也。』」
  5. 司馬云:「超然,猶悵然。」
  6. 嘗,試。
  7. 材質下者,甚飽而止。
  8. 俞云:「廣雅釋獸:『狸,貓也。』秋水篇曰:『騏驥驊騮,捕鼠不如狸狌。』此本書以狸為貓之證。御覽引尸子曰:『使牛捕鼠,不如貓狌之捷。』莊子言狸狌,尸子言貓狌,其義一也。狗取飽而止,與貓同,故云是狸德。」
  9. 宣云「凝然上視。」
  10. 釋文:「一,身也。精神不動,若無其身。」
  11. 成云:「謂馬前齒。」
  12. 成云:「謂馬項。」
  13. 成云:「謂馬頭。」
  14. 成云:「謂馬眼。」
  15. 國君得之為上品。
  16. 釋文:「自然已足,不須教習。」
  17. 釋文:「失音逸。司馬本作佚。李云:『卹、失,皆驚悚若飛也。』」成云:「眼自顧視,既似憂虞;蹄足緩疏,又如奔佚。」
  18. 成云:「觀其神彩,若忘己身。」
  19. 所,謂止所。
  20. 說同悅,下同。
  21. 釋文:「司馬、崔云:『金版、六弢,皆周書篇名。』或曰祕讖也。本又作六韜,謂太公六韜,文、武、虎、豹、龍、犬也。版,本又作板。」成云:「橫,遠也;從,近也。武侯好武而惡文,故以兵法為從,六經為橫也。」
  22. 笑也。
  23. 直,特也。
  24. 成云:「怪其術淺。」
  25. 蓋當日相傳越之流人有是言也。
  26. 或旬或月。
  27. 似鄉里人也。
  28. 滋,愈。
  29. 司馬云:「故壞冢處為空虛也。」案:謂墟旁有空處也,故下云「位其空」。
  30. 其地但有鼪、鼬往來徑路,藜、藋森立如柱,極言其荒穢也。藜,蒿也。爾雅「拜,商藋」,郭注:「商藋似藜。」
  31. 踉蹌而處其空地。
  32. 成云:「跫,行聲。」
  33. 「兄」,集釋本作「昆」。
  34. 李云:「謦欬,喻言笑也。」案:喻武侯有狗馬之好,驟聞而喜,不異流人之見鄉人,逃者之聞骨肉言笑也。
  35. 正人之言,則莫以進君側也。
  36. 郭慶藩云:「芧,即櫟也,一名栩,一名𣏗,一名采。其實謂之皁,亦謂之樣。今書傳樣皆作橡。芧、𣏗、杼三字通。此篇『芧栗』,山木篇作『杼栗』。」
  37. 厭,足。
  38. 賓同擯。
  39. 李云:「干,求也。」
  40. 李云:「謂善言嘉謀,可以利社稷也。」
  41. 成云:「形勞神倦,故慰之。」
  42. 宣云:「天地之生人皆同。」
  43. 高、下,貴、賤也。
  44. 宣云:「心神當有不自得處。」
  45. 宣云:「和同物。姦,自私。」
  46. 宣云:「何故自蹈此病?」
  47. 偃息兵戈,是為裁制之義。
  48. 名為愛民,而實役之,是愛即害之始也。
  49. 號稱偃兵,敵國潛伺,是偃即造之本也。
  50. 自名入實,近於不成。
  51. 凡欲成美名者,惡其滯於器也。
  52. 雖欲成仁成義,不且滯於名器而為偽哉!
  53. 無形之形,可以造眾形。
  54. 其名之成,則有功自夸。
  55. 其事之變,則日與外戰。
  56. 李云:「鶴列,謂兵如鶴之列。麗譙,樓觀名。」案:徒驥,猶言步騎。錙壇,宮名。蓋魏有此宮。麗譙之間,錙壇之宮,非可列兵走馬之地,喻令毋騁心兵也。
  57. 順得可也,毋非理妄取,而藏逆於得。
  58. 三者皆藏逆於得之事。
  59. 養吾私體,與吾心神。
  60. 無所謂善。
  61. 無所謂勝。
  62. 若有不已於斯民之故。
  63. 在吾修己之誠,以順應天地,而勿有所攖擾。
  64. 如是則民已脫於死亡矣,何用偃兵?
  65. 釋文:「大隗,神名。司馬云:『具茨,在滎陽密縣東,今名泰隗山。』」
  66. 司馬云:「先馬導。」
  67. 成云:「汝州有襄城縣,在大隗山南。」
  68. 亦若此遊於襄城之野而已。
  69. 不必更欲多事。
  70. 釋文:「瞀,莫豆反。李云:『風眩貌。』」
  71. 司馬云:「以日為車也。」郭云:「日出而遊,日入而息。」
  72. 言非我所事也。
  73. 見害於馬者去之,使馬得全其天也。
  74. 已見大隗矣。
  75. 俞云:「禮鄉飲酒鄭注:『察,猶察察,嚴殺之貌。』老子『俗人察察』,河上公注:『察察,急且疾也。』察有嚴急之意,故以淩誶為樂。李云:『淩,謂相淩轢。』廣雅:『誶,問也。』」
  76. 務自見其能,此為物事所囿也。
  77. 招致世人,相與共濟,此務興其朝者也。
  78. 士僅中庸,持祿保位,此但榮其官者也。
  79. 筋力強壯,遇難則矜。
  80. 性情勇敢,見患則奮。
  81. 久於兵革,以戰為樂。
  82. 山林枯槁,留戀名高。
  83. 講求法律,思廣治術。
  84. 束身禮教,敬飾容儀。
  85. 施用仁義,貴在交際。
  86. 成云:「比,和樂。古者因井為市,故謂之市井。」
  87. 庶人偶有旦暮與共之事,相聚為業則競勸。
  88. 器械巧便,工良費少,其氣自壯。
  89. 尤,異於眾。夸,矜驕也。
  90. 物,事也。逞勢生事之徒,喜樂禍變,遭時而後有所用,其人不能安靜。
  91. 順歲時相追逐,無一息之停,各自囿於一物,不能相易。
  92. 二者並馳。
  93. 宣云:「潛,汨沒也。」
  94. 成云:「期,準的也。射無期準而誤中一物,即以為善射。」
  95. 成云:「各私其是,故無公是。」郭云:「若謂謬中者羿也,則私自是者亦可謂堯矣。莊子以此明妄中者非羿,而自是者非堯。」
  96. 宣云:「惠子亦自是者,故以為可。」
  97. 「然則」二字,據集釋本補。
  98. 成云:「儒,姓鄭,名緩。墨名翟。楊名朱。秉者,公孫龍字。增惠施為五,各相是非,用誰為是?若天下皆堯,何為五復相非乎?」
  99. 李云:「姓魯,名遽,周初人。」案:下引魯事。
  100. 成云:「冬取千年燥灰以擁火,須臾出火,可以爨鼎;盛夏以瓦瓶盛水,湯中煮之,縣瓶井中,須臾成冰也。」
  101. 成云:「千年灰,陽也,火又陽也,此以陽召陽;井中,陰也,水又陰也,此以陰召陰。」
  102. 宣云:「舉宮角以該五音。弟子言氣之相召者,遽示以音之相動者。廢,置也。置一瑟於堂,置一瑟於室,相去異地,鼓之而宮角相應,律無不同。此遽自謂是道者也。」
  103. 宣云:「莊子駮魯遽之道未足為異也。言無論二瑟五音相應,姑就一瑟言之,當其本調既成,五音各有定弦,今或改調一弦,而為變調,則於本調之五音移動而無當也,宜不相應矣。乃鼓之而二十五弦亦隨之而變,無不相應,此豈於五音之外有異聲哉?蓋五音可旋相為宮,今所改一弦,便是變調之宮,如君主然,則餘弦自隨之而動也。夫一瑟之閒,又是變調,無不相應如此,則二瑟五音之上,其相應尤理之常然,何足異乎?今遽以此誇其弟子,自謂積微,不知五音之相動與二氣之相召有以異乎?可見在人則見以為非,在己則見以為是,究之相等耳。」
  104. 宣云:「惠與四人各是所是,究無公是,毋乃如魯遽邪?」
  105. 五家相與辯論。
  106. 以言辭相拂拭,以聲譽相鎮定。
  107. 宣云:「言四家皆不以我為非,則何如矣?」郭云:「未始吾非者,各自是也。惠子便欲以此為至。」
  108. 宣云:「蹢與躑同。齊人殘其子足,使蹢躅於宋,命為彼閽人,蓋為閽不以完人也。」郭云:「此齊人之不慈,然亦自以為是,故為之。」
  109. 釋文:「字林云:『鈃,似小鍾而長頸。』又云:『似壺而大。』」郭云:「乃反以愛鍾器為是。束縛,恐其破傷。」姚云:「鈃上求字衍。」
  110. 郭云:「唐,失也。失亡其子,而不能遠索;遺其氣類,而未始自非。人之自是,有斯謬矣。」俞云:「夫字上屬,與左襄二十四年傳『有令德也夫』、『有令名也夫』句法相似。」今從之。
  111. 俞云:「蹢,當讀為謫。方言:『謫,怒也。』廣雅:『謫,責也。』楚人寄而謫閽者,謂寄居人家而怒謫其閽者也。」案:自來注家,就本文解釋,與下文連為一事,萬無可通之理。此「蹢」字緣上「蹢」字而誤。今斷從俞說。
  112. 郭云:「岑,岸也。齊、楚二人所行若此,未嘗自以為非。今五子自是,豈異斯哉!」宣云:「離同麗。」案:夜半無人之時,舟未著岸而與舟人鬥,將有性命之虞,與寄而謫閽之事,皆足以造怨也。
  113. 釋文:「慢,本亦作漫。『郢人』,漢書音義作『獿人』,服虔曰:『獿人,古之善塗塈者,施廣領大袖以仰塗,而領袖不污,有小飛泥誤著其鼻,因令匠石揮斤而斲之。』獿音饒,韋昭乃回反。」成云:「堊,白善土也。漫,汙也。」案:聽而斲之,祇是放手為之之義。當局本極審諦,旁人見若不甚經心,故云聽耳。而郭象以為「暝目恣手」,失之遠矣。石,匠人名。
  114. 宣云:「質,施技之地,謂郢人也。」
  115. 夫子,謂惠。莊、惠行事不同,而相投契,惠死而莊無可與縱言之人,是以歎也。
  116. 列子力命篇作「疾矣」,言病甚也。
  117. 力命篇作「可不諱云」,言不可復諱而不言也。「謂」字誤。
  118. 不似己清潔者不與為友,嫉惡太嚴也。力命篇作「不比之人」,不以人比數也。下文「又」字,蓋「人」字之誤。
  119. 念舊惡。
  120. 釋文:「鉤,反也。亦作拘。」宣云:「亦逆意。」
  121. 力命篇「畔」上有「不」字,是。此脫。宣云:「上忘者,不自矜其能,故在己上者與之相忘。下不畔者,汎愛眾,故在己下者不忍畔之。」張湛注:「居高而自忘,則不憂下之離畔。」
  122. 張注:「慚其道之不及聖,矜其民之不逮己,故能無棄人也。」
  123. 臨人而自賢,人所不與也。
  124. 張注:「與物升降者,物必歸。」
  125. 宣云:「不事察察。」
  126. 成云:「恂,怖懼。蓁,棘叢。」
  127. 釋文:「𢫺,本又作搔,素報反。徐本作𢮞,七活反。司馬本作條。」成云:「委蛇,從容。攫𢫺,騰擲也。」
  128. 俞云:「敏、給二字同義。後漢酈炎傳(「傳」原誤「注」,據後漢書改。)『言論給捷』,李注:『給,敏也。』敏給當以狙言,謂狙性敏給,能搏接矢也。舊注以敏給屬王射言,非。捷、接古字通。」
  129. 司馬云:「相,佐王獵者也。執死,見執而死也。」
  130. 捷也。
  131. 敖、傲同。
  132. 殛,死也。
  133. 色,猶言意態。
  134. 釋文:「董梧,有道者也。」
  135. 釋文:「助,本亦作鋤。」成云:「除去也。」
  136. 屏去聲樂,辭謝榮顯。
  137. 南伯,即南郭,伯、郭聲近通用字。事又見齊物論篇,「几」作「机」。
  138. 宣云:「言其出類拔萃。」案:齊物論篇作「何居乎」。
  139. 齊物論篇作「槁木」,庚桑楚篇作「槁木之枝」。此與知北遊作「槁骸」,猶言槁枝也。以下異。
  140. 釋文:「齊君尊德,故國人慶之。」盧云:「田禾,即齊太公和。」
  141. 我名先著,彼乃知之,是我賣而彼鬻之也。
  142. 自有其名。
  143. 宣云:「逐外喪真。」
  144. 宣云:「又自喪也。」
  145. 宣云:「亦自喪也。」
  146. 宣云:「眾心盡遣,乃有此槁木死灰之象。」
  147. 釋文:「左傳,孫叔敖是楚莊王相,孔子未生。哀公十六年仲尼卒後,白公為亂,宜僚未嘗仕楚。又宣十二年傳,楚有熊相宜僚,與叔敖同時,去孔子甚遠。蓋寄言也。」成云:「古人飲必先祭,宜僚瀝酒祭,故祝聖人。」宣云:「燕會之際,正乞言憲道時也。蓋二子導孔子使言。」
  148. 前此未嘗言不言之言,乃今言之。
  149. 司馬云:「宜僚,楚勇士也,善弄丸。白公將作亂,殺子西。子期、石乞曰:『市南有熊宜僚者,若得之,可以當五百人。』往告,不許;承之以劍,不動,弄丸如故,曰:『吾亦不泄子。』白公遂殺子西。子期歎息兩家而已,宜僚不預其患。」案:言「難解」,非也。或記載有異。
  150. 司馬云:「叔敖安寢恬臥,養德於廟堂之上,折衝於千里之外,敵國不敢犯,郢人投兵,無所攻伐。郢,楚都也。」釋文:「羽,雩舞者之所執。」案:淮南主術訓「昔孫叔敖恬臥而郢人無所害其鋒」,與此文意同。(「害」,王氏雜志正作「用」。)
  151. 能言之具,願有之而已。引孔子語畢。
  152. 彼,謂宜僚。叔敖難解兵投,不煩論說,是不言之道也。
  153. 「此之謂不言之辯」句,據集釋本補。
  154. 無論行德若何,期於合道,一而已矣。
  155. 上知音智。止其分,即至矣。
  156. 宣云:「非見德者所能同。」
  157. 宣云:「非善辯者所能舉。」
  158. 宣云:「以名相標,凶德也。」
  159. 郭云:「有而無之。」
  160. 成云:「生既以功推物,故死亦無可諡。」
  161. 郭云:「令萬物各知足。」
  162. 郭云:「大愈不可為而得。」
  163. 郭云:「唯自然乃德耳。」
  164. 天地何求,自無不備。
  165. 宣云:「己貴於物故也。」
  166. 自然不窮。
  167. 順古道而行,無須摩飾。
  168. 實也。
  169. 索然,涕下連綿之貌,
  170. 哀其不幸,
  171. 釋文:「禦,距也。」
  172. 言汝何謂梱祥邪?夫所謂祥者,特鼻入酒肉之香,口入酒肉之味,二者盡之矣。
  173. 其所自來,皆虐取於民者。
  174. 釋文:「爾雅云:『牂,牝羊也。』奧,西南隅,未地也。宎,字又作窔,司馬云:『東北隅也。』一云東南隅。」盧云:「釋宮:『東南隅謂之窔。』東北隅乃宦也。」案:牂所自來,牧也;鶉所自來,田也。未田、牧而有牂、鶉,雖非如國君之取於民,亦必有由而至,汝未嘗一怪問,何邪?
  175. 邀同徼。義具庚桑楚篇,彼「邀」作「交」。
  176. 庚桑楚篇大同。
  177. 上文「修胸中之誠,以應天地之情而勿攖」,與此義相應。
  178. 吾一與之順應,而不必擇事所宜者為之。凡此皆與吾子修道之實也。
  179. 吾子不為世俗酒肉之人,而今也居然有世俗酒食之報,可怪也!
  180. 宣云:「此常事也。」
  181. 宣云:「今無怪行,而有怪徵,殆非我與吾子之罪,幾於天危我家乎!是以泣也。
  182. 郭云:「全恐其逃,不若刖之易售也。」
  183. 宣云:「渠公,蓋齊所封國,如楚葉公之類。適當君門之街為閽者,故曰與國君同食也。」
  184. 王云:「畜畜,愛卹勤勞之貌。」
  185. 釋文:「言相(「相」,釋文及集釋所引均作「將」。)馳走於仁義,不復營農,飢則相食。」案:語又見庚桑楚篇。
  186. 郭云:「仁義既行,將偽以為之。」
  187. 「器」字,據集釋本補。
  188. 且以利器假禽貪者。宣云:「如禽者之貪得,猶貪漁也,即重利盜跖意。」
  189. 釋文:「司馬云:『覕,暫見貌。』又甫邪反,又普結反。」宣云:「一人之斷制,所見有限,猶目之一瞥,豈能盡萬物之情乎?」
  190. 宣云:「惟不矜賢者,始知有心之賊天下。」
  191. 釋文:「暖,柔貌。姝,妖貌。」
  192. 釋文:「濡需,謂偷安須臾之頃。」
  193. 釋文:「卷婁,猶拘攣也。」
  194. 說同悅。
  195. 成云:「不知所學,未有一物可稱。」
  196. 成云:「疏長之毛鬣。」
  197. 釋文:「奎,本亦作睽。」郭慶藩云:「曲隈,蓋謂胯內。淮南覽冥訓高注:『隈,曲深處。』左僖二十五年傳杜注:『隈,隱蔽之處。』是知言隈者,皆在內曲深之謂。」
  198. 進退滯於境域。
  199. 釋文:「向云:『鄧,邑名。』虛,本又作墟。」
  200. 向云:「童土,地無草木也。」
  201. 云望得舜來而施澤也。
  202. 超世之神人,則不願眾附。
  203. 眾至則不與親比。
  204. 宣云:「不與親比,則人亦不以為利而就之。」
  205. 釋文:「煬,徐餘亮反。李云:『煬,炙也。為和氣所炙。』」
  206. 郭嵩燾云:「蟻之附羶也,有利而趨之,即其知也;羊之羶也,與以可歆之利,即其意也。蟻無知而有知,羊無意而有意,當兩棄之。魚相忘於江湖,人相忘於道德,何羶之可慕哉!故曰於魚得計。」
  207. 不外視。
  208. 不外聽。
  209. 不外用。
  210. 成云:「無心而正物。」
  211. 循,順也。與變推移。
  212. 成云:「用自然之道,虛其心以待物。」宣云:「之,當作人。」是。
  213. 成云:「不以人事變天然之知。」
  214. 姚云:「覆言真人以美之。」
  215. 得自然則生,失自然則死;得外榮則死,失外榮則生。
  216. 司馬云:「烏頭。」
  217. 司馬云:「即雞頭,一名芡。」
  218. 司馬云:「一名豬苓。」
  219. 藥有君臣,此數者,視時所宜,迭相為君。
  220. 宣云:「明於謀國。」
  221. 暗於全身。
  222. 成云:「適夜不適晝。」
  223. 以長為節,去之則悲。
  224. 宣云:「吹曬能令水耗。」
  225. 試請風、日常守河上,而河以為未始擾而損之,何也?以河源長遠,有所恃而往也。釋文:「恃,本亦作持。」
  226. 物各守其類,言皆止而不移。
  227. 用有時而竭。
  228. 凡藏府之有能者,亦皆危殆。
  229. 不能自反,及殆之已成,雖欲改而不給矣。
  230. 禍患之長,多聚於人身。
  231. 其反於自然,皆緣功力。
  232. 其果決自反,亦待積久。
  233. 而人以耳目心藏府為身之寶,務竭其用,而不悟其日損。
  234. 所以亡國戮民相續於世。
  235. 皆由於此,不一審問也。姚云:「是者,源也。」
  236. 踐、蹍,皆履也。博,廣遠也。言足得地踐之,雖地任其踐,恃有不蹍者在,而後能善致其博遠也。
  237. 人之於知,每苦其少,然知雖少,恃有不知者在,而後知天道之自然。不知,即真知也。
  238. 宣云:「知此方為真知,他何足云!」
  239. 成云:「大一,天也。能通生萬物,故曰通。」
  240. 成云:「大陰,地也。」宣云:「解紛擾。」
  241. 務見其大。
  242. 成云:「緣,順也。」郭云:「順其本性,令各自得,則大均也。」
  243. 郭云:「體之使各得其分,則萬方俱得,所以為大方也。」
  244. 成云:「稽,至也。循而任之,各至其實,斯大信也。」
  245. 郭云:「真不撓則自定,故持之以大定。」
  246. 成云:「上七大,未有不由自然者。」
  247. 成云:「順其自然,智自明照。」
  248. 窈冥不言中,自有樞機。
  249. 大始之中,而彼我之端已見。
  250. 郭云:「解之無功,故似不解。」
  251. 成云:「能忘其知,故似不知也。」
  252. 不知而後為真知。
  253. 問道無方。
  254. 為道固有方。
  255. 向云:「頡滑,謂錯亂也。」案:物物各有實理。
  256. 郭云:「各自有故,不可相代。」
  257. 郭云:「宜各盡其分。」
  258. 成云:「其道廣大,豈不謂顯揚妙理而搉實論之乎?」
  259. 宣云:「闔同曷。」案:言曷不推問此理,為惑然為乎!姚讀「盡有天循」句,「有照冥」句,「有樞始」句,「有彼則」句,釋云:「天循者,常無以知其妙也;照冥者,常有以知其徼也。天循為體,故有樞始;照冥為用,故有彼則。言因彼為則,無常則也。此非必其人也,人盡有之,特知解者鮮耳。而又不可以知解求也,故問者難而又不可不問。此理真實不虛,盍不問而終身惑乎!」今併取之。
  260. 今以我之不惑,解人之惑,以反於不惑,是尚為大不惑也。

AD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