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穴名跗陽
別名附陽, 付陽
國際代碼BL59
bubble_chart 類別

陽蹻脈郄穴。

bubble_chart 釋名

跗,泛指條狀物的末端。穴居跟腱外緣,故名。由於穴在「太陽前、少陽後」,依附於陽脈,故又名「附陽」(《素問氣穴論》王冰注)。

bubble_chart 位置

在小腿後面,外踝後(崑崙)直上3寸凹陷處。
  • 針灸甲乙經》:「在足外踝上三寸,太陽前、少陽後,筋骨間」;
  • 《針灸集成》:「在昆崑上三寸」;
  • 太平聖惠方》作:「在外踝上二寸後筋骨間宛宛中」。

bubble_chart 解剖

  • 肌肉:跟腱外緣,深層為屈拇長肌。
  • 神經:腓腸神經。
  • 血管:小隱靜脈,深層為腓動脈末支。

bubble_chart 操作

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壯,艾條溫灸10~15分鐘。

bubble_chart 功效

利腰腿、清頭目。《靈樞衛氣》:「足太陽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

  • 古典:頭重、頭痛、眩暈、頸項痛、腰痛、髀樞痛、轉筋、癱瘓痿臑,外踝紅腫、寒濕腳氣、兩足生瘡、胻痛、瘛瘲、四肢不舉、熱病汗不出、體重、逆氣、瘧、鼽衄、痔。
  • 現代:急性腰扭傷,坐骨神經痛、三叉神經痛。

bubble_chart 配穴

bubble_chart 其它相關項目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