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 金銀花、忍冬籐、山銀花 |
---|
來源 | 玉叩齋 |
---|
今用金銀花為忍冬科植物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unb.的乾燥花蕾或帶初開的花,忍冬藤為此植物的乾燥莖枝,山銀花為忍冬科植物灰氈毛忍冬Lonicera macranthoides Hand.-Mazz.、紅腺忍冬Lonicera hypoglauca Miq.或華南忍冬Lonicera confusa DC. 的乾燥花蕾或帶初開的花。金銀花野生與栽培均有,主產於河南密縣、溫縣、博愛、沁陽、登封、鞏縣、滎陽、武陟、孟縣,稱「懷銀花」,又名「淮銀花」,產山東平邑、費縣、蒼山、沂水、蒙陰等地者稱「東銀花」或「濟銀花」,尤以河南密縣產者為道地,商品特稱「密銀花」。此外,安徽、江蘇、山西、陝西、浙江、江西、四川、湖北、湖南、貴州等地亦有產出。忍冬藤使用較少,其產出情況同金銀花。《中國藥典》2005版將原作為金銀花入藥的紅腺忍冬、華南忍冬從金銀花條分離出來,新增灰氈毛忍冬,共同作為「山銀花」的原植物,山銀花全國各地多有栽培或野生,以栽培為大宗,無明顯的道地性。
本草研究認為:忍冬的藥用部位直到宋代仍以藤莖苗葉為主,當時方書所稱金銀花主要指其莖葉而非花蕾,忍冬以花入藥始于宋,盛于清,金銀花興盛的原因恐與當時講究用其花蕾入茶飲用有關。古用金銀花主要來源於忍冬科Lonicera屬植物,今用Lonicera japonica的正品地位當與此品種在河南一帶的廣泛分佈和規模化種植,尤其是與宋代以來對此間金銀花的重視有關。各個品種的山銀花一直是金銀花的來源之一,但從2005版《藥典》的導向來看,今後這些山銀花若不能在成分、藥效方面有新發現,極可能從藥材市場淘汰,故不建議大規模種植。【品種考訂】
金銀花古稱忍冬,載見《名醫別錄》,陶弘景云:「今處處皆有,似藤生,凌冬不凋,故名忍冬。」至於金銀花之名,初見於《蘇沈良方》,其治癰疽方用忍冬嫩苗、甘草兩物,方後有註釋云:「予在江西,有醫僧鑒清,善治背疽,得其方,用老翁須,余頗神秘之。後十年,過金陵,聞醫王琪亦善治瘍,其方用水楊藤,求得觀之,乃老翁須也。又數年,友人王子淵自言得神方,嘗活數人,方用大薜荔。又過歷陽,杜醫者治瘍,嘗以二萬錢活一人,用千金藤。過宣州寧國尉王子駁傳一方,用金銀花。海州士人劉純臣傳一方,用金釵股。此數君皆自神其朮,求其草視之,蓋一物也。余以本草考之,乃忍冬也。」又述忍冬形態及諸別名的由來云:「忍冬葉尖莖圓,生莖葉皆有毛,田野籬落處處有之。兩葉對生,春夏新葉稍尖而色嫩綠柔薄,秋即堅厚色深而圓,得霜則葉卷而色紫,經冬不凋。四月開花,極芬芳可愛,似茉莉、瑞香,初色白,數日變黃,每黃白相間,故一名金銀花。花開曳蕊數莖如絲,故一名老翁須、一名金釵股。冬間葉圓厚似薜荔,故一名大薜荔。可移根庭檻間,以備急。」又《醫說》引《夷堅己志》云:「崇寧間,蘇州天平山白云寺五僧行山間,得蕈一叢,甚大,摘而煮食之,至夜發吐,三人急采鴛鴦草生啖,遂愈。二人不甚肯啖,吐至死。此草藤蔓而生,對開黃白花,傍水依山處皆有之,治癰疽腫毒尤妙,或服或傅皆可,今人謂之金銀花,又曰老翁須,本草名為忍冬。」參考《新修本草》對忍冬的形態描述:「此草藤生,繞覆草木上,苗莖赤紫色,宿者有薄白皮膜之。其嫩莖有毛,葉似胡豆,亦上下有毛,花白蕊紫。」乃知諸家所說忍冬或金銀花皆是忍冬科Lonicera屬植物。
忍冬古用藤莖,故《別錄》謂十二月采,《證類》引《肘後方》治飛尸、尸注,用忍冬莖葉,直至宋代,雖有金銀花之名,但使用花者不多。前舉《蘇沈良方》、《醫說》,其實際使用者仍然是忍冬的藤莖或全草,此外如《履巉岩本草》卷下也提到金銀花之名,而該條正名則稱「鷺鷥藤」,又《集驗背疽方》治乳癰發背神方,單用金銀花一味,但方後卻註明「採葉研為滓」,由此知當時方書稱「金銀花」乃是形容其植物特徵,而不專以花入藥。《三因極一病症方論》卷10忍冬丸方,用忍冬草一味,始正式提到:「根莖花葉皆可用。一名老翁須,一名蜜啜花,一名金銀花。」明代《救荒本草》首次以「金銀花」為忍冬的正名,其文云:「金銀花,本草名忍冬,一名鷺鷥藤、一名左纏藤、一名金釵股,又名老翁須,亦名忍冬藤。舊不載所出州土,今輝縣山野中亦有之。其藤凌冬不凋,故名忍冬草。附樹延蔓而生,莖微紫色,對節生葉,葉似薜荔葉而青,又似水茶臼葉,頭微團而軟,背頗澀,又似黑豆葉而大,開花五出,微香,蒂帶紅色,花初開白色,經一二日則色黃,故名金銀花。本草中不言善治癰疽發背,近代名人用之奇效。味甘,性溫,無毒。」此後的《滇南本草》則分別描述了金銀花與忍冬藤的功效,其略云:「金銀花,味苦性寒,清熱,解諸瘡,癰疽發背,無名腫毒,丹瘤,瘰癘。藤,能寬中下氣,消痰,祛風熱,清咽喉熱痛。」
明代《品彙精要》、《本草綱目》、《本草乘雅半偈》等尚說忍冬「莖葉及花,功用皆同」,大約從清代乾隆年間開始,重花而賤藤,代表性言論如《得配本草》(乾隆二十六年,1761)云:「藤葉皆可用,花尤佳。」《本草求真》(乾隆三十四年,1769)云:「花與葉同功,其花尤妙。」究其原因,恐與當時講究飲用金銀花茶和製作金銀花露有關,《本草求真》金銀花條提到:「江南地方,以此代茶。」《植物名實圖考》云:「吳中暑月,以花入茶飲之,茶肆以新販到金銀花為貴,皆中州產也。」金銀花露的製作見於《本草綱目拾遺》:「金銀露,乃忍冬藤花蒸取,鮮花蒸者香,干花者少遜,氣芬郁而味甘,能開胃寬中,解毒消火,暑月以之代茶,飼小兒無瘡毒,尤能散暑。」【道地沿革】
忍冬各地皆有出產,品種不一,《增訂偽藥條辨》曾將不同產地的金銀花分別冠以地名以資區別,曹云:「金銀花,產河南淮慶者為淮密,色黃白,軟糯而淨,朵粗長,有細毛者為最佳。禹州產者曰禹密,花朵較小,無細毛,易于變色,亦佳。濟南產者為濟銀,色深黃,朵碎者次。亳州出者朵小性梗,更次。湖北、廣東出者,色深黃,梗朵屑重,氣味俱濁,不堪入藥。」應該肯定,這些金銀花大多都為忍冬科Lonicera屬植物,而Lonicera japonica正品地位的獲得,頗與此品種在河南一帶的廣泛分佈和種植,尤其是宋代以來對此間金銀花的重視有關。《曲洧舊聞》卷3云:「鄭、許田野間二三月有一種花,蔓生,其香清遠,馬上聞之,頗似木犀,花色白,土人呼為鷺鷥花,取其形似也。亦謂五里香。」按其所說,即是金銀花,鄭許皆在河南。《救荒本草》說「今輝縣山野中亦有之」,並有附圖,《植物名實圖考》亦說「皆中州產」。
顯然,金銀花以河南為道地產區應無疑問,至於2005版《中國藥典》新分化品種「山銀花」,在古代其實也是金銀花的來源之一,但從《藥典》的導向來看,今後這些山銀花若不能在成分、藥效方面有新發現,極可能從藥材市場淘汰,故不建議大規模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