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名 | 補中益氣湯 |
---|
來源 | 脾胃論 |
---|
類別 | 補氣 |
---|
【功效】
益氣升陽舉陷,調補脾胃。
李東垣制定此方治飲食勞倦,脾胃氣虛,內傷寒熱之證,亦是「甘溫除大熱」之創始者。方中重用黃耆,人參補中益氣,升陽固表;白朮燥濕健脾;當歸養血補虛;陳皮理氣化滯,醒脾和胃,使補而不滯;升麻、柴胡升陽舉陷,以助參、耆,升提下陷之中氣;甘草、生薑、大棗調和脾胃。諸藥合用,使脾胃強健,中氣充足,清陽得升,氣陷得舉,則諸症漸癒。
本方治療氣虛發熱的理論依據,李東垣:「是熱也,非表傷寒邪皮毛間發熱也,乃腎間脾胃下流之濕氣悶塞其下,致陰火上衝,作蒸蒸燥熱。」又云:「既脾胃虛衰,元氣不足,而心火獨盛。心火者,陰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絡之火,元氣之賊也。火與元氣不兩立,一勝則一負。」「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其脈洪大而頭痛,或渴不止,其皮膚不任風寒而生寒熱。」(《內外傷辨惑論》卷中)治療這種發熱,「惟當以甘溫之劑,補其中,升其陽,甘寒以瀉其火則愈。」「蓋溫能除大熱,大忌苦寒之藥瀉胃土耳!今立補中益氣湯。」(《內外傷辨惑論》)
【辨證要點】陰虛發熱及內熱熾盛者忌。
本方增強免疫力及消化吸收能力,改善胃腸平滑肌的血循環,增強調節體溫的功能。用於子宮脫垂、胃下垂、內臟下垂、脫肛、疝氣、低血壓、病後調理、膀胱括約肌無力、重症肌無力、長期低熱、習慣性流產、肺結核,月經不調、便秘、頻尿、等屬脾胃氣虛、或中氣下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