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名 | 补中益气汤 |
---|
来源 | 脾胃论 |
---|
类别 | 补气 |
---|
【功效】
益气升阳举陷,调补脾胃。
李东垣制定此方治饮食劳倦,脾胃气虚,内伤寒热之证,亦是“甘温除大热”之创始者。方中重用黄耆,人参补中益气,升阳固表;白术燥湿健脾;当归养血补虚;陈皮理气化滞,醒脾和胃,使补而不滞;升麻、柴胡升阳举陷,以助参、耆,升提下陷之中气;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脾胃。诸药合用,使脾胃强健,中气充足,清阳得升,气陷得举,则诸症渐愈。
本方治疗气虚发热的理论依据,李东垣:“是热也,非表伤寒邪皮毛间发热也,乃肾间脾胃下流之湿气闷塞其下,致阴火上冲,作蒸蒸燥热。”又云:“既脾胃虚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内外伤辨惑论》卷中)治疗这种发热,“惟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今立补中益气汤。”(《内外伤辨惑论》)
【辨證要點】阴虚发热及内热炽盛者忌。
本方增强免疫力及消化吸收能力,改善胃肠平滑肌的血循环,增强调节体温的功能。用于子宫脱垂、胃下垂、内脏下垂、脱肛、疝气、低血压、病后调理、膀胱括约肌无力、重症肌无力、长期低热、习惯性流产、肺结核,月经不调、便秘、频尿、等属脾胃气虚、或中气下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