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病名小兒營養性巨幼細胞性貧血
別名nutritional megaloblastic anemia
【概述】

營養性巨幼細胞性貧血(nutritional megaloblastic anemia)又名營養性大細胞性貧血,主要由於缺乏維生素B12或(和)葉酸所致。維生素B12及葉酸均在核蛋白合成過程中起輔酶作用,缺乏時核酸代謝發生障礙,血細胞胞核發育異常而導致巨幼細胞性貧血。維生素B12缺乏還可引起神經系統症狀。

【臨床表現】

  1. 年齡特點:多見於嬰幼兒,6~12個月發病者約占病人總數的2/3。
  2. 餵養史:嬰兒單純母奶餵養不按時添加輔食,或以羊奶餵養,以及兒童有偏食史者,均易發病。
  3. 臨床表現:起病緩慢,面色逐漸蒼黃,易倦,對外界反應差、嗜睡,表情淡漠,少哭不笑,哭時無淚,智力、動作發育落後,或有「倒退現象」,維生素B12-缺乏所致者可出現肢體、頭部、口唇、四肢甚至全身顫抖,無意識動作,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淺反射消失,甚至出現病理反射。此外,患兒常表現頭髮稀疏干黃,「虛胖」,以及腹瀉、食慾不振、舌炎或口腔炎等消化系症狀。肝脾常輕至中度腫大。

【輔助檢查】

  1. 血象:紅細胞數降低比血紅蛋白下降明顯。紅細胞多數體積偏大,血紅蛋白飽滿,呈大細胞性貧血(MCV > 94fl, MCH >32pg, MCHC正常)。網織紅細胞正常或減低,易見嗜多色性紅細胞、嗜鹼性點彩等。白細胞總數正常或減少,可見中性粒細胞分葉過多現象(核右移),分5個葉者占粒細胞總數3%以上即有診斷意義,可見巨杆狀核粒細胞。血小板可減少,可見巨型血小板。
  2. 骨髓象:幼紅細胞增生。各階段幼紅細胞均有「巨幼變」,即胞體變大,核染色質粗松,胞核成熟程度落後於胞漿。晚幼紅細胞核常呈畸形,粒細胞系中幼、晚幼及杆狀核粒細胞體較大,核形異常,染色質鬆散。巨核細胞可見核分葉過多現象。
  3. 生化測定:血清維生素B12或(和)葉酸含量減少(維生素B12< 1OOpg/ml,葉酸<3 ng/ml有診斷意義)。維生素B12缺乏者尿中甲基丙二酸(MMA)增多,在纈氨酸負荷後更為明顯(正常值每24小時尿中含0~0.35mg)。葉酸缺乏者組氨酸負荷試驗示尿中甲亞胺基穀氨酸(FIGLU)排泄量增加(正常值<2mg/h)。

【治療措施】

  1. 一般治療:加強護理,防治感染,飲食中逐漸增加富含維生素B12、葉酸的食品,如肉類、肝、蛋黃、綠葉菜等,因患兒常有明顯食慾不振,甚至拒食,因此必須耐心餵食,必要時最初2~3日內採用鼻飼,隨食慾好轉逐漸增加輔食,改正不良餵養習慣。
  2. 維生素B12及葉酸的應用有明顯神經系症狀者,以應用維生素為主,單用葉酸反而有加重症狀的可能。維生素B12可予50~100μg,每週肌注2~3次,連用2~4周,或至血象恢復正常為止,有人曾應用維生素B12500μg一次肌肉注射療法,療效亦好,較適用於不便於多次注射的患兒,考慮同時葉酸缺乏者加用葉酸口服,每次5mg,每日3次,連用2-3周可改為每日1次,共用4~5周即恢復體內充足儲量,如飲食己正常,即可停藥。如影響維生素B12、葉酸吸收代謝的原發病未根除,仍須適當用藥,以免復發。治療開始後24~48小時骨髓細胞巨幼變現象即有明顯好轉,2~3天後精神好轉,外周血網織紅細胞5~7天達高峰,繼之紅細胞數、血紅蛋白上升,一般於4~8周內恢復正常水平。神經系症狀恢復較慢,有的病例於治療後震顫可暫時加重,繼續用藥可逐漸好轉,有時數月後才恢復正常。
  3. 其他藥物:應同時應用維生素C,有助於使葉酸轉變為四氫葉酸,增加療效。神經系症狀明顯者加用維生素B6,重症病例注意補充鉀鹽,貧血恢復期應加用鐵劑,以免在紅細胞增生旺盛時發生缺鐵。
  4. 輸血療法:嚴重病例伴有心力衰竭或其他併發症者可考慮適當輸血。原則同缺鐵性貧血。

【鑑別】

應注意與肝臟病、甲狀腺功能減退、垂體功能減退、幼年型惡性貧血、紅白血病,以及各種先天性異常所致的非營養性巨幼細胞性貧血鑒別。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