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病名異源內分泌綜合徵
別名ectopic endocrine syndrome
【概述】

Fuller Albright首先提出腫瘤可不適當的分泌激素從而引起相應的內分泌症狀。1941年該氏發現腎癌之高血磷是由於癌組織分泌PTH之故。繼後Liddle(1969年)即提出"異位激素綜合徵"一詞用以表達癌瘤所出現的內分泌症狀。但實際上"異位"一詞甚欠妥切,因為癌瘤細胞所分泌的激素在同一組織正常時也有少量同一激素的分泌,如源自分泌少量ACTH的肺組織細胞癌變時則產生較多的ACTH,真正的"異位分泌"十分罕見,但這一名詞事實上已被接受。另一方面,引起內分泌症狀的某些腫瘤所分泌的某些活性物質,確具激素樣作用但無天然激素可與之對應(如NSILA,見下文)。故此類綜合徵可廣義上稱之為"異源內分泌綜合徵(ectopic endocrine syndrome)"較切合實際。

異源內分泌綜合徵常見於老年患者,內分泌症群可出現在腫瘤早期,甚至在腫瘤症狀之前,故可視作為某些腫瘤的早期症群,其肽類激素或激素樣物質可作為血清學標誌;內分泌症群亦可出現在腫瘤晚期,在診斷或鑒別診斷時需予重視。

【病因學】

本綜合徵的發病機理尚未完全闡明,現有下述假說。

  1. 抑制基因的脫落與易位:正常細胞的DNA密碼受抑制基因的調節,僅有關的DNA受正常激活而轉錄形成mRNA,并表達正常基因產物。但當形成惡性細胞時抑制基因在突變時脫落或易位,因而正常時受抑制的DNA密碼即可脫抑制而表達相應產物(包括激素)。
  2. APUD細胞學說:可分泌異源多肽激素的腫瘤都是起源於外胚層神經嵴幹細胞,這類細胞具有攝取胺或其前體並能脫羧(amine and/or amine precursor uptake and decarboxylation)的生化特性,故稱APUD細胞。它們本身即具有可表達各種肽類激素和生物活性胺類物質的基因,但正常時量極微小,相應的基因處於抑制狀態。這類非內分泌細胞正常時可分泌微量激素,可視作為低等生物自分泌或旁分泌信息傳遞系統的殘餘。隨著生物進化,內分泌腺已分化形成了獨特組織,並且有相應的調節系統。非內分泌細胞也隨著分化而失去激素分泌功能,有關基因處於抑制狀態,一旦形成癌細胞則可回復原始的自分泌特性,大量產生相應肽類或胺類活性物質。

【診斷】

隨著實驗室方法的進步,現已可診斷出臨床上尚無異位內分泌症狀的病例。適合應用於臨床或研究工作中的診斷標準如下:

  1. 腫瘤患者出現激素分泌亢進綜合徵,或出現血漿和/或尿液中激素測定值增高,其水平與腫瘤血供程度成正比。從腫瘤的供給動脈或靜脈取血測定,靜脈血中激素濃度顯著增高。
  2. 上述異常分泌的激素分泌不受體內因素的調節,也不能用超生理量的外源激素使之抑制(不可抑制性)。
  3. 可排除正常對應內分泌腺的機能亢進。
  4. 抗癌治療(腫瘤經手術切除、放療或化療)後,有關的內分泌症群、激素測定值下降,腫瘤復發或轉移,有關症群與生化異常可復發。
  5. 腫瘤組織被證實含有激素或含有與之相應的mRNA并可表達。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