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病名小兒紅細胞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症
別名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G-6-PD、favism、蠶豆病
【概述】

紅細胞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 G-6-PD)缺乏症是一種較常見的伴性不完全顯性遺傳性疾病。由於其結構基因缺陷位於X染色體上,故男性發病多。女性雜合子中1/3亦可發病。由於此酶缺乏所致的溶血性貧血,依發病誘因的不同,可分為五種臨床類型,即:

  1.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
  2. 伯氨喳琳型藥物性溶血性貧血。
  3. 蠶豆病(favism)。
  4. 感染誘發的貧血。
  5. 先天性非球形紅細胞性溶血性貧血I型。

【臨床表現】

  1.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表現為新生兒病理性黃疸。重者可致膽紅素腦病。感染、病理產、缺氧、哺乳母親服氧化劑藥物或新生兒接觸衛生球(萘)等可為誘因,但也可無誘因可查。
  2. 伯氨喹啉藥物性溶血性貧血:於服用某些氧化劑藥物(如某些抗瘧藥,鎮痛退熱藥,硝基呋喃類藥,磺胺類藥,酮類藥,萘,苯胺,維生素K3、K4,奎尼丁,丙磺舒等)後1~3天出現急性溶血性貧血。
  3. 蠶豆病:多見蠶豆成熟季節,有食蠶豆史,哺乳母親食蠶豆亦可引起嬰兒發病。一般於進食蠶豆後24~48小時內發病。主要表現為急性血管內溶血。輕者可2~3天後自愈。
  4. 感染:誘發溶血多種病毒和細菌感染後誘發,於幾天內突然發生溶血,一般多不重。
  5. 先天性非球形細胞性溶血性貧血Ⅰ型:自幼出現慢性溶血性貧血(血管外溶血),肝脾腫大。可因感染或服藥後發生急性溶血(溶血危象)。

【輔助檢查】

以下實驗室檢查可證實有G-6-PD缺乏。

  1. 高鐵血紅蛋白還原試驗:正常還原率>75%,74~31%為中間型,<30%為顯著酶缺陷。
  2. 變性珠蛋白小體生成試驗:溶血時陽性細胞>5%,溶血停止時陰性。
  3. 螢光點試驗:正常紅細胞在紫外線(波長340nm)照射下呈螢光點,G-6-PD缺乏時不發生螢光。
  4. 血片洗脫染色法:正常人細胞空影<2%。本病女性純合子及男性雜合子>80%,女性雜合子為20~79%。
  5. G-6-PD活性測定:比正常對照活性降低。

【治療措施】

  1. 去除誘因:如忌用氧化性藥物,忌食蠶豆,積極防治感染等。
  2. 輸血:貧血較輕者不需輸血。嚴重貧血者應適量輸血,一般輸1~2次即可,供血者應為非家庭成員、G-6-PD正常者。
  3. 一般治療:視溶血輕重、急緩,注意供給足夠水分,擴充血容量,糾正休克,糾正電解質失衡,鹼化尿,以防血紅蛋白在腎小管沉積。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應用光療并補充維生素B2。注意高鉀血症、腎功能衰竭的防治。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