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证型阴虚阳亢
【概念】

阴虚阳亢证指阴液亏虚,阳失制约而偏亢,以头晕目眩,潮热盗汗,头痛耳鸣,烦躁失眠;舌红少津,脉细数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证候,多因年老体衰,外感热邪日久,或大病久病迁延日久,情志失调,房事不节等所致。

主要临床表现为:心烦少寐,两颧潮红,口干咽燥,头晕目眩,耳鸣耳聋,潮热盗汗,舌质红少津,脉细数等。

阴虚阳亢证常见于“不寐”、“眩晕”、“头痛”、“中风”、“耳鸣耳聋”等疾病中。

本证通常应与“阴虚内热证”、“肝阴虚证”、“阴虚风动证”相鉴别。

【鑑別處理】

阴虚阳亢证在不同疾病之中临床表现各具一定特点,治法亦异,必加辨析。

  • 如本证可见于不寐中,一方面多因素体虚弱,或色欲不节,或久病之人,肾阴耗伤,上不能奉于心,水火不济,则心阳独亢,如《景岳全书‧不寐》所说:“真阴经血不足,阴阳不交,而神有不安其室耳。”另一方面则由于情志所伤,肝失条达,郁而化火,精血内耗,阴虚阳亢,扰动心神,神不得宁而致不寐。其病理变化,总属阴虚阳亢,阴阳失交,症见心烦不寐,心悸不安,头晕耳鸣,五心烦热,盗汗颧赤,口干欲饮,腰酸健忘,舌红,脉细数;治宜滋阴降火,养心安神。方用黄连阿胶汤(《外台秘要》)合朱砂安神丸(《内外伤辨惑论》)。
  • 在眩晕病中,见阴虚阳亢者,其因有二,一是肾阴素亏,水不涵木,肝失所养,导致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出现眩晕;一是情志久郁,郁而化火,使肝阴暗耗,风阳升动,上扰清窍,而成眩晕。症见眩晕耳鸣,头疼且胀,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加剧,心烦潮热,急躁易怒,口苦咽干,少寐多梦,舌质红,苔黄脉弦,治宜育阴潜阳,滋养肝肾,方用大补阴丸(《丹溪心法》)。
  • 如在头痛病中,见阴虚阳亢证者,多为先天禀赋不足,肾精久亏,或纵欲恣情,年老体迈,病后精血衰少,耗伤肝肾精血,阴不制阳而致。症见头胀而痛,头目眩晕,心烦易怒,手足心热,腰膝酸软,目干而涩,遗精,舌红,脉细弱,治宜滋肾降火,方用知柏地黄丸(《医方考》)。
  • 如在中风病中见本证者,多因素体阴虚,水不涵木,复因情志所伤,肝阳暴张,阴亏于下,阳亢于上,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横窜经隧,蒙蔽清窍,而形成上实下虚,阴阳互不维系之危急证候,症见平素有头晕耳鸣,少寐多梦者,突然发生头痛头晕加重,口眼喁斜,舌强语謇,或手足重滞,甚则半身不遂等症,舌质红,苔腻,脉细数,治宜滋阴潜阳,熄风通络,方用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 如在耳鸣耳聋病中,见阴虚阳亢证者,多为年老体迈,病后精血衰少,或恣情纵欲,耗伤肝肾精血。如《医学心悟,耳》云:“耳者,肾之外候。《中藏经》曰:肾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外通于耳,足少阳胆经,皆络于耳。”又云:“若久患耳聋,则属肾虚,精气不足,不能上通于耳;宜用六味地黄丸加枸杞、人参、石菖蒲、远志之类。”由此可见肾精充盛则耳聪,肾精损耗,髓海空虚,不能上濡清窍,而无根之火上浮,引起耳鸣耳聋。症见耳鸣或耳聋,头晕目眩,颧赤口干,手足心热,腰膝酸软,遗精滑精,舌红,脉细弱,或尺脉虚大,治宜滋肾降火,收摄精气,方用耳聋左慈丸(《小儿药证直诀》),此方本于六味地黄汤,意取“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意。
阴虚阳亢证在不同的疾病中,临床表现虽有共同之处,但也各自具备了其鲜明的临床特点。

本证多见于素体阴虚,或年高体虚,酒色房劳,妇女绝经前后,或长期忧郁恼怒者,阴精耗乏,阴不制阳而发。年老者阴液衰少,常有耳鸣耳聋,腰酸腿软,卒中偏瘫,足跟痛等;青年精亏,相火妄动,表现为见色流精,即易兴阳,又见易泄精,心烦少眠,性急暴怒;妇女经水将尽,肾气渐衰,血海渐枯,冲任已虚,症见经行紊乱,时有后移,经少闭经,急躁易怒,目胀头晕,自汗盗汗,耳鸣耳聋,口干目涩,面赤火升,五心烦热等症状。

阴虚阳亢久治不愈,易出现阳升风动,气血上逆,常挟风、火、痰、热之邪,上蒙清窍,发展为闭证,即《素问‧调经论》说:“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表现为突然昏仆,不省人事,身热面赤,手握口噤,气粗口臭,便闭,苔黄腻,脉弦,治宜育阴潜阳,方用羚羊角汤(《医醇賸义》)合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阴液耗伤日久,或失治误治,阳浮于上,阴竭于下,有阴阳离决之势,阳气暴脱之征,发展为脱证,症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张目合,鼻鼾舌萎,手撤便遗,多汗肢冷,脉微欲绝,治宜益气回阳,救阴固脱,方用参附汤(《妇人良方》)合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

【類證鑑別】

阴虚内热证与阴虚阳亢证︰两者都阴液亏虚,阴不制阳的表现,但一是以虚火内生为主,…是以阳亢于上为主。在病因方面,阴虚内热多因先天桌赋不足,后天酒酪过度,或大病久病失于调治,或失治误治耗伤阴液,水不制火,而见发热,阴虚阳亢证其病因除阴虚内热证所述伤阴的情况外,还多因暴怒、思虑、忧郁等情志不调,阴液暗耗,阴不制阳,而成阴虚阳亢。在临床表现上,阴虚内热证多有低热难退,口干,潮红,五心烦热,小便短黄,大便干结等,以虚火内旺,低热,午后入夜加剧为特点。阴虚阳亢证则有,头晕目眩,耳鸣耳聋,心烦不寐等,以阳亢于上的表现为主。治疗方面,一治宜滋阴清热,一治宜滋阴潜阳为主。两者在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则治法上,虽多有相同之处,但又各具独有特点,临床上不难区分。

肝阴虚证与阴虚阳亢证︰两证均有阴虚,二者临床表现颇为相似,皆可见眩晕,头痛,耳鸣,口燥咽干,颧红目赤,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失眠多梦,心烦易怒,舌红少苔,脉细数。从病囱而论,阴虚阳亢证,多由禀赋薄弱,纵欲过度,失血伤阴,或情志内伤,精血暗耗,阴不制阳所所;而肝阴虚证多由肝血虚证发展而来,或郁而化火,肝阴暗耗所致。肝主筋,开窍于目,其华在爪,经布于肪,肝阴不足,不能濡养筋脉爪甲目窍,如《金匮翼‧肋痛统论》说:“肝虚者,肝阴虚也。阴虚则脉绌急,肝之脉贯膈布胁肋,阴虚血燥,则经脉失养而痛”,故见爪甲不荣,两目畏光干涩,昏花夜盲,胁痛等,病位在肝,此与阴虚阳亢不同。肝肾同源,肝阴虚日久而成肝肾阴虚之候,其病变常相互影响,本证亦可因肝肾阴亏,水不涵木,肝阳升发太过而致肝阳上亢,或肝阳升动无制,精血亏竭,筋脉失养,则风自内生,发展成为肝风内动之候。

阴虚风动证与阴虚阳亢证︰两证虽均有阴虚表现,但病因及临床表现却各有不同之处,阴虚风动证指温病热邪伤阴,筋脉失养,虚风内动的证候,除阴虚的症状外,还表现于皮肤干皱,唇焦舌萎,手足蠕动,甚或瘼疯,心中澹澹大动,精神倦怠,目陷耳聋,时时欲脱,舌绛少苔,脉虚或细促。《温病条辨‧下焦篇》说:“热邪久羁,吸灼真阴,或因误表,或因妄攻、神倦瘈疭,脉气虚弱,舌绛苔少,时时欲脱者,大定风珠主之。”阴虚风动证多属阴液伤极之重症,可尤阴虚阳亢证发展而来,两者不难区分。

【文獻別錄】

  • 《金匮要略‧血痺虚劳病》:“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 《景岳全书‧不寐》:“真阴精血不足,阴阳不交,而神有不安其室耳。”
  • 《景岳全书‧眩运》:“眩运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
  • 《景岳全书‧非风》“凡病此者,多以素不能慎,或七情伤,或酒色过度,先伤五脏之真阴,…阴亏于前面阳损于后,阴陷于下而阳乏于上,以至阴阳相失,精气不交,所以忽而昏愦,卒然仆倒”。
  • 《临证指南医案‧‧眩晕门》:“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头为诸阳之首,耳目口鼻皆系清空之窍,所患眩晕者,非外来之邪,乃肝胆之风阳耳,甚则有跌仆之虞。”《临证指南医案‧中风》:“今叶氏发明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肝为风脏,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治以滋液熄风,濡养营络,补阴潜阳”。
  • 《医学从论‧眩晕》:“究之肾为肝母,肾主藏精,精虚则脑海空虚而头重,故《内经》以肾虚及髓海不足立论也。其言虚者,言其病根,言其病象,理本一贯。”
  • 《医学心悟‧耳》︰“耳者,肾之外候,《中藏经》曰:肾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外通于耳,足少阳胆经,皆络于耳”,“若久患耳聋,则属肾虚,精气不足,不能上通于耳,宜用六味地黄丸加枸杞、人参、石菖蒲、远志之类。”

【其它相关项目】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