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證型肝火上炎
別名肝火、肝火上逆、肝火亢盛、肝火燔灼
【概念】

肝火上炎證是指肝氣鬱結化火,火氣上逆,以頭痛目赤、耳鳴口苦為主症的證候。多因木鬱不達,肝用太過而形成。

主要臨床表現為:眩暈頭痛,耳鳴如潮,甚則突然耳聾失聽,面紅目赤,口苦咽乾,脇肋疼痛,煩躁易怒,失眠多夢,或吐血衄血,吞酸,便結溺黃,舌邊尖紅,苔黃,脈弦數。

肝火上炎證常見於「頭痛」、「耳鳴耳聾」、「出血」、「不寐」、「吞酸」、「狂躁」等疾病中。

本證應與「膽熱證」、「肝陽上亢證」相鑑別。

【鑑別處理】

肝火上炎證可見於多種疾病中,各具臨床特點,治療亦當有別。

  1. 如見於頭痛,表現為巔頂頭痛,痛若刀劈或脹悶不舒,或自覺頭部筋脈跳動掣痛,多伴眩暈不能自持,雙目紅赤昏花,舌紅苔黃,脈弦滑數。乃由情志鬱結,氣鬱化火,火性炎上,上擾清空之府,氣血逆亂所致,治宜苦寒直折,清肝瀉火,用龍膽瀉肝湯(《醫宗金鑑》)。
  2. 如見於耳鳴耳聾,表現為暴發耳鳴如潮,或耳聾失聽,心煩多怒,怒則尤甚,夜臥不寧,頭暈疼痛,面赤,口苦咽乾,舌質紅苔黃,脈弦數,乃由情志抑鬱,鬱而化火,或暴怒傷肝,肝火循經上壅於耳,清竅被蒙所致,治宜清肝泄熱,降火通竅,亦用龍膽瀉肝湯合通氣散(《醫林改錯》)。
  3. 如見於出血,表現為吐血、衄血、其色鮮紅,脅痛,口苦,咽乾,心煩善怒,躁擾不寧,目赤目眵,舌紅苔黃,脈弦數,乃由情志傷肝、氣鬱化火、火氣交迫、陽絡受損、藏血失職、血隨火熱之性,上溢口鼻所致,治宜清肝瀉火,涼血止血,仍用龍膽瀉肝湯犀角地黃湯(《千金方》)。
  4. 如見於不寐,則表現為夜寐失眠,不能安臥,易於驚恐,厭聞響聲、善怒、心煩、雙目紅赤、口苦咽乾,或伴頭暈耳鳴、大便祕結、舌紅苔黃、脈洪實,乃由肝火擾心,神不守舍所致,治宜清肝瀉火,寧神定志,方用瀉青丸(《小兒藥證直訣》)。
  5. 如見於吞酸,表現為兩脇或胃脘灼痛、泛吐酸水,脘痞胸悶、嘈雜噯氣、口乾而苦,舌紅脈弦數,乃由肝失條達,氣鬱化火,火逆犯胃,胃失和降所致。治宜辛開苦降,清肝瀉火,方用左金丸(《丹溪心法》)。
  6. 如見於狂躁,表現為頭痛失眠,雙目怒視、面紅目赤,甚則狂亂無知,逾垣上屋、罵詈不休,不避親疏,或毆人毀物,力過常人,大便祕結,小便赤澀,舌紅苔黃糙,脈弦滑數,乃由惱怒傷肝,氣火灼津煉液為痰,痰火壅盛上擾,神明逆亂所致,治宜清肝瀉火,豁痰寧神,方用當歸龍薈丸(《宣明方論》)合礞石滾痰丸(《養生主論》)。

肝火上炎證在病機演變過程中,因火邪有炎上、傷津的特點,常可出現兼夾證候:如肝火上炎,乘於肺金,則出現氣逆嗆咳,面紅喉乾,咳時引脅作痛,舌黃少津,脈弦數等肝火犯肺之症;由於肝臟體陰而用陽,賴腎水以涵養,若肝火內熾日久,不特灼傷本臟之陰,且必下吸腎水,而出現頭眩目乾,腰膝痠軟,五心煩熱,咽喉乾痛,舌紅少苔,脈細等肝腎陰虛之證。

【類證鑑別】

  1. 膽熱證與肝火上炎證:膽附於肝,氣鬱則化熱,熱為火之漸,火為熱之甚,故膽熱循經上擾,以目眩、耳鳴、咽乾、口苦為主,雖亦可見頭痛、目赤,總不如肝火上炎證嚴重。且膽主決斷、肝主怒,因此,前者往往多嘆息,後者必易怒而急躁。
  2. 肝陽上亢證與肝火上炎證:肝陽上亢證多因肝腎之陰不足,水不涵木、陰虛無以制陽,以致肝陽升騰,亢逆於上;而肝火上炎證多為七情過極,氣鬱化火所致。肝陽上亢證為本虛標實,下虛上實;肝火上炎證純屬實證。二者病因病機不同,臨床表現亦各有異:肝陽上亢證所出現的頭痛多為脹痛,眩暈為頭眩眼花,並有行動飄搖之感,耳鳴多如蟬聲,逐漸而起,時作時止,甚則可出現中風昏厥,後遺口眼歪斜、語言蹇澀、半身不遂等,乃陰虛於下,陽張於上,氣逆風動使然。由於肝腎陰虧於下,腎之外府失養,故見腰膝痠軟乏力,諸如兩顴潮紅,或面紅烘熱,舌質紅絳或少苔,脈細數,均屬陰虛的表現。這些症狀都是肝火上炎所不具備。

【文獻別錄】

  1. 《類證治裁.肝氣》:「相火附木,木鬱則化火,為吞酸脅痛、為狂、為痿、為厥、為痞、為呃噎、為失血,皆肝火冲激也。」 「趙,左脅痛、脈洪耳鳴,時嘔脹腹痛,皆肝火焮騰,濁瘀不肯泄降,宜戒怒節飲可癒。仿梔萸湯:山梔薑汁炒、黃連吳茱萸汁炒、白芍、牡蠣生杵、丹皮、金橘皮,服效。」
  2. 《王旭高醫書六種.西溪書屋夜話錄》:「肝火燔灼,游行於三焦,一身上下內外皆能為病,難以枚舉。加目紅顴赤,痙厥狂躁,淋秘瘡瘍,善飢煩渴,嘔吐不寐,上下血溢皆是。」

【其它相關項目】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