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證型腎氣虛
別名腎氣虧損、腎氣不足
【概念】

腎氣虛證是指腎中元氣虛衰而出現的腎所主功能減退症狀的概稱。多由先天不足、勞損過度、久病及腎等原因所引起。

主要臨床表現為:聽力減退、耳聾,頭暈,腰膝痠軟,夜間多尿,滑精早泄,舌淡苔白,脈細弱等症。

腎氣虛證常見於「耳鳴、耳聾」、「虛勞」、「腰痛」、「陽萎」、「遺精」、「眩暈」等疾病中。

本證通常應與「腎陽虛證」、「腎氣不固證」、「腎不納氣證」相鑒別。

【鑑別處理】

腎氣虛證

  1. 在腰痛病中出現時,表現為腰痛痠軟,綿綿不絕,腿膝無力,過勞更甚,臥則減輕等特點,多因久病年高、房勞等因素,使腎氣虧虛所致。《素間‧脈要精微論》:「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治宜補腎健腰,方選青娥丸(《局方》)合左歸丸(《景岳全書》)。
  2. 若耳鳴、耳聾、眩暈等疾病中出現腎氣虛證,可見耳鳴、耳聾、頭暈、目眩、精神萎靡、腰酸軟等症。腎主耳,腎虛則不上承而為聽力減退。張景岳說:「無虛不作眩」,腎虛則水虧木搖,故眩暈。治宜補腎理虛,方選耳聾左慈丸(《小兒藥證直訣》)或右歸丸(《景岳全書》)之類。
  3. 若陽萎、遺精病中見腎氣虛證,可見陽事不用,遺精早泄,性慾減退,神疲肢軟,頭暈等症,多因恣情縱慾,房勞傷腎所致,方選斑龍丸(《醫統力》)、金銷固精丸(《醫方集解》)。
  4. 若在虛勞病中見腎氣虛證,出現頭暈耳鳴、聽力減退、腰膝酸軟、夜間多尿等症,治宜大補元氣,方用河車大造丸(《醫方集解》引吳球方)。
上述數種疾病雖均可出現腎氣虛證,但臨床表現各有側重,當加辨析。

【類證鑑別】

  1. 腎陽虛證與腎氣虛證:兩證同屬腎虛,臨床表現很相似。但腎氣虛證隸屬於腎陽虛證,腎陽虛是腎氣虛發展而成的。兩證病因基本相同,如先天稟賦不充,或年高腎氣漸衰,或久病纏綿,累及於腎,或勞傷過度,腎元虧耗等。又有共同的證候,如腎主耳,腎虛則耳鳴、聽力減退;腰為腎之府,腎氣不足則腰膝酸軟;腎司二便,腎虛則膀胱失約,故夜間多尿,遺精等。所不同的是,腎氣虛證尚未達到傷陽的程度,因此,一般不出現畏寒肢冷、面色㿠白、苔白、脈遲等陽虛寒象,以此鑒別。
  2. 腎氣不固證與腎氣虛證:兩證均有腎氣虛的病機。不同之處在於,腎氣不固證由內傷或久病等因素,使腎氣受戕。腎主氣化而藏精,腎氣虧損則氣化無權,腎氣失封則陰精外泄,故臨床表現可見小便頻數或遺尿,尤以夜間為甚,或見滑精早泄,帶下清稀等。由於腎氣虛而不充,故必見舌質淡,脈象沉細,尤以尺脈弱突出。《仁齋直指方》說:「腎與膀胱俱虛,內氣不充,故脬中自滑,所出多而色白,是以過夜而陰虛愈多。」又說:「下焦虛寒,不能溫制水液,則尿出不禁。」可見腎氣不固證以下焦症狀為主,很少出現上焦清陽不升的症狀。但腎氣虛證則不然,不但有腎氣失固的夜尿多、滑精早泄等,還有腎氣不能溫養腦髓的眩暈、耳鳴、耳聾。此較起來,腎氣不固證的下焦症狀較突出,且較重。
  3. 腎不納氣證與腎氣虛證:腎不納氣證大多由勞慾傷腎,或大病之後,腎氣瀆散,或咳喘日久,肺損及腎。腎主納氣,腎之元氣損傷,氣失攝納,吸不歸根,逆氣上奔而為喘。臨床表現以喘烏氧短,氣不接續,呼多吸少,動則喘甚,甚則汗出、肢冷、面青、唇紫等症狀為特點。腎氣虛證的病機局限於本臟元氣虛弱為患,無元氣失納,上迫於肺的咳喘症狀。

【文獻別錄】

  1. 《靈樞‧本神》:「腎藏精,精合志,腎氣虛則厭,實則脹。」
  2. 《中藏經》:「大小便難,飲食如故,腰腳沉重,臍腹疼痛,診其左右手,尺中脈伏而澀者,下實也;大小便難,飲食進退,腰腳沉重,如坐水中,行步艱難,氣上奔沖,夢寐危險,診其左右尺,脈滑而澀者,下虛也。」

【其它相關項目】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