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素問 » 水熱穴論
【內容】

黃帝問曰:少陰何以主腎?腎何以主水?岐伯對曰:腎者,至陰也,至陰者,盛水也。肺者,太陰也,少陰者,冬脈也,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積水也。

帝曰:腎何以能聚水而生病?岐伯曰: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1),故聚水而從其類也,上下溢於皮膚,故為胕腫,胕腫者,聚水而生病也(2)

帝曰:諸水皆生於腎乎?岐伯曰:腎者,牝藏也,地氣上者屬於腎,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陰。勇而勞甚則腎汗出,腎汗出逢於風,內不得入於藏府,外不得越於皮膚,客於玄府,行於皮裡,傳為胕腫,本之於腎,名曰風水。所謂玄府者,汗空也。

帝曰:水俞五十七處者(3),是何主也?岐伯曰:腎俞五十七穴,積陰之所聚也,水所從出入也。尻上五行行五者,此腎俞(4)。故水病,下為胕腫大腹,上為喘呼,不得臥者,標本俱病,故肺為喘呼,腎為水腫,肺為逆不得臥(5),分為相輸(6),俱受者,水氣之所留也。伏菟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腎之街也。三陰之所交結於腳也。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腎脈之下行也,名曰大衝。凡五十七穴者,皆藏之陰絡(7),水之所客也。

帝曰:春取絡脈、分肉,何也?岐伯曰:春者,木始治,肝氣始生,肝氣急,其風疾,經脈常深,其氣少,不能深入,故取絡脈、分肉間。

帝曰:夏取盛經、分腠,何也?岐伯曰:夏者,火始治,心氣始長,脈瘦氣弱,陽氣留溢(8),熱熏分腠,內至於經,故取盛經、分腠,絕膚而病去者,邪居淺也。所謂盛經者,陽脈也。

帝曰:秋取經、俞,何也?岐伯曰:秋者,金始治,肺將收殺,金將勝火,陽氣在合,陰氣初勝,濕氣及體,陰氣未盛,未能深入,故取俞以瀉陰邪,取合以虛陽邪,陽氣始衰,故取於合。

帝曰:冬取井、滎,何也?岐伯曰:冬者,水始治,腎方閉,陽氣衰少,陰氣堅盛(9),巨陽伏沉,陽脈乃去,故取井以下陰逆,取滎以實陽氣(10)。故曰:冬取井、滎,春不鼽衄,此之謂也。

帝曰:夫子言治熱病五十九俞,余論其意,未能領別其處,願聞其處,因聞其意。岐伯曰:頭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諸陽之熱逆也。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瀉胸中之熱也。氣街、三里、巨虛上下廉此八者,以瀉胃中之熱也。雲門、髃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瀉四支之熱也。五藏俞傍五此十者,以瀉五藏之熱也。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熱之左右也。

帝曰:人傷於寒而傳為熱,何也?岐伯曰:夫寒盛,則生熱也。

  1. 古抄本、《太素》「門」作「閉」。
  2. 《太素》無「胕腫者,聚水而生病也」。
  3. 《太素》「俞」作「輸」,下同。「主」上有「所」。
  4. 《太素》作「此皆腎輸也」。
  5. 《太素》「不」上有「故」。
  6. 《太素》「分」作「分之」。
  7. 《太素》「藏之陰絡」作「藏陰之終也」。
  8. 《太素》「留」作「流」。
  9. 《太素》「堅」作「緊」。
  10. 全元起本「實」作「遣」,《甲乙經》、《千金方》作「通」。

上一節 骨空論
調經論 下一節

【其它相關項目】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