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bble_chart 內容 【性味】
甘、微溫,無毒。
【功效】
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大風癩疾,五痔鼠瘻,補虛,小兒百病。炮製:生用、鹽水炒、酒炒、蜜炙、白水炒。
【集注】
陳修園曰:
- 黃耆氣微溫,稟少陽之氣入膽與三焦。味甘無毒,稟太陰之味入肺與脾。
- 其主癰疽者,甘能解毒也。久敗之瘡,肌肉皮毛潰瀾,必膿多而痛甚。黃耆入脾而主肌肉,入肺而主皮毛也。
- 大風者,殺人之邪風也。黃耆入膽而助中正之氣,俾(音必)神明不為風邪亂。入三焦而助決瀆之用,俾竅道不為風所壅。入脾而救受剋之傷。入肺而制風木之動,所以主之。
- 癩疾又名『大麻風』,即風毒之甚也。
- 五痔者,五種之痔瘡,乃少陽與太陰之火陷於下,而此能舉其陷。
- 鼠瘻者,瘰癧之別名,乃膽經與三焦之火鬱於上,而此能散其鬱也。
- 其曰補虛者,是總結上文諸證,久而致虛,此能補之,非泛言補益之品也。
- 葉天士云:小兒稚陽也。稚陽為少陽,少陽生氣條達則不病,所以概主小兒百疾也。
- 余細味經文,俱主表症而言,如:『六黃湯』之寒以除熱,熱除則汗止。『耆附湯』之溫以回陽,陽回則汗止。『玉屏風散』之散以驅風,風平則汗止。諸方皆借「黃耆」走表之力,領諸藥而速達於表而止汗,非「黃耆」自能止汗也。
- 諸家「固表及生用發汗、炒用止汗」等說,貽誤千古,茲特正之。
bubble_chart 其它相關項目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