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草部 » 芎藭
【內容】

(補血、潤燥、宣行氣、搜風)

辛溫升浮。為少陽引經(1),入手、足厥陰氣分(2),乃血中氣藥。助清陽而開諸鬱(3),潤肝燥而補肝虛(4)。上行頭目,下行血海(5),搜風散瘀,止痛調經。

治風濕在頭,血虛頭痛(6),腹痛脅痛,氣鬱血鬱,濕瀉血痢,寒痹筋攣,目淚多涕(7),風木為病(8),及癰疽瘍瘡(9),男女一切血證。

然香竄辛散,能走泄真氣,單服久服,令人暴亡(10)

蜀產為「川芎」,秦產為「西芎」,江南為「撫芎」,以川產大塊,裏白不油,辛甘者勝。白芷為使,畏黃連、硝石、滑石,惡黃耆、山茱萸。

【註】

  1. 膽。
  2. 心包、肝。
  3. 丹溪曰:氣升則鬱自降,為通陰陽血氣之使。
  4. 肝以瀉為補,所謂辛以散之,辛以補之。
  5. 衝脈。
  6. 能引血下行,頭痛必用之,加各引經藥:太陽羌活,陽明白芷,少陽柴胡,太陰蒼朮,少陰細辛,厥陰吳茱萸。丹溪曰:諸經氣鬱,亦能頭痛。
  7. 肝熱。
  8. 諸風眩掉,皆屬肝木。
  9. 癰從六腑生,疽從五臟生,皆陰陽相滯而成。氣為陽,血為陰,血行脈中,氣行脈外,相並周流。寒濕摶之,則凝滯而行遲,為不及;火熱摶之,則沸騰而行速,為太過。氣鬱邪入血中,為陰滯於陽;血鬱邪入氣中,為陽滯於陰。致生惡毒。然百病皆由此起也。芎藭能和血行氣而通陰陽。
  10. 單服則臟有偏勝,久服則過劑生邪,故有此失,若有配合節制,則不至此矣。按:芍、地,酸寒為陰,芎、歸辛溫陽為陽。故四物取其相濟,以行血藥之滯耳。川芎卒散,豈能生血者乎?治法云:驗胎法,婦人過經三月不來,用川芎末,空心熱湯調一匙服,腹中微動者是胎,不動者是經閉。

上一節 當歸
白芍 下一節

【其它相關項目】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