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研究 | 針灸大成 | 我的觀點 | 他人觀點 |
【類別】《針灸甲乙經》手少陽、陽維之會。《素問•氣府論》王冰註:「手足少陽、陽維之會。」 【釋名】 髎,骨空;上部為「天」。穴當背部肩胛岡上方凹陷。 【位置】 肩背部肩胛骨上角處,肩井與曲垣之間,約與陶道相平,當第一胸椎棘突與肩峰連線的中點。
- 《針灸甲乙經》:「在肩,缺盆中,毖骨之間陷者中」,
- 《針灸聚英》:「當缺盆陷上,突起肉上」;
- 《循經考穴編》:「與大杼、附分約間寸許」;
- 《類經圖翼》:「直肩井後一寸」。
【解剖】 - 肌肉:斜方肌,岡上肌。
- 神經:鎖骨上外側神經及第八頸神經後支重疊分佈,副神經,深層為肩胛上神經肌支。
- 血管:頸橫動脈降支,深層為肩胛上動脈肌支。
【操作】 直刺或斜刺0.5∼0.8寸,不可過深。艾炷灸3∼7壯,艾條溫灸5∼15分鐘。 【功效】 - 古典:身熱汗不出,胸中煩滿,肩重痛不舉,缺盆痛,頸項急,項腫大。
- 現代:肩關節周圍炎。
【配穴】
頁首
回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