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标题谈徐灵胎“针灸失传论”的历史意义
来源陈方佩/台北荣总传统医学研究中心
【內容】

针灸一学相沿甚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汉朝时代,就已有经络走向及气血循环论,同时已有11经脉61腧穴。之后,逐步将穴道定位,晋甲乙经时有12经脉138穴。至宋朝王惟一,始将经络与穴道配合成完备的系统,而有14经与354穴。至于针法灸法,则在汉以前已知用艾草烧,且已有九种针具可用,显见工具与理论的发展,在老祖宗时代就有过相当的变化。于是当我们在2002年仍沿用针灸时,是否有能力去做什么改变,还是只能固守我们以为是“一以贯之”的传统?此刻,我们有必要对针灸在过往历史中的变化做一分辨。本文就是由清朝儒医徐灵胎先生的针灸失传论,来谈论清朝至今的时空变化与历史意义。

徐灵胎先生,名大椿,字灵胎,吴江人,隐于洄滨,晚号洄溪老人,生于清乾隆雍正年间。“凡星经水利音律武艺,靡不通贯,尤精医术。”著有难经经释、内经诠释、神农本草等十六种医书。其于“医学源流论”中有一章“针灸失传论”,是黄维三教授所著针灸学中唯一引述的“失传论”,可见在中医学史上有独特之地位。

其论针灸之失者有十,一失为不依经之曲折,只由体表取穴。二失为只用特效取穴,不取经治病。三失为不利用五俞穴之五行涵意。四失为只转针,不顾补泻法则。五失为不问气之至与不至,转针而已。六失为不论四时,每穴之下针深浅已定。七失为少用于藏腑七窍等病,多用治形体、屈伸之病而已。八失为不用出血法,九失为只用直刺法,废九变十二节法。十失为只用毫针或员针,其他九针已少用。所以他认为,这就是为什么当其世已看轻针法,针术也不甚流行的原因了。

徐老不知道,在他身后二百多年,针术只藉直刺、捻转、治肌肉关节痛症,已在全世界掀起了实用与研究风潮。他所忧心的失传问题,反而不是问题,而是具有方便易学的优点了。

【其它相关项目】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