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标题续断
来源玉叩斋
【內容】

今用续断为川续断科植物川续断Dipsacus asperoides C. Y. Cheng et T. M. Ai 的干燥根。本品主产于重庆涪陵,湖北鹤峰,湖南桑植,贵州毕节等地,此外,云南、陕西等省亦产。

本草研究认为:古代续断多个科的十数种植物,明代开始今用川续断成为药用主要品种,在清代,川续断始成为续断的惟一正品来源,并延用至今。四川为续断的道地产区,川产续断的历史至迟可追溯到宋代。因今用川续断品种最早载于《滇南本草》,故云南亦有条件成为本品的道地产区。

【品种考订】

续断在汉代为常用中药,《五十二病方》《武威医简》中皆见使用,《急就章》亦有记载,从续断的别名来看,《本草经》“一名龙豆”,《别录》“一名槐”。又据《广雅》:“褱,续断”,王念孙疏证:“槐与褱同。”则汉魏时期所称的续断很可能是指一种豆科植物。

因功效得名药物在不同时期,甚至同一时期不同地域品种有别,续断因能治“金疮、痈伤、折跌,续筋骨”得名,在《本草经集注》中至少提到5种植物都曾被作为续断药用,陶弘景云:案《桐君药录》云:续断生蔓延,叶细、茎如荏,大根本,黄白有汁,七八月采根。今皆用茎叶,节节断,皮黄皱,状如鸡脚者,又呼为桑上寄生,恐皆非真。时人又有接骨树,高丈余许,叶似蒴藋,皮主疗金疮,有此接骨名,疑或是。而广州又有一藤名续断,一名诺藤,断其茎,器承其汁饮之,疗虚损绝伤,用沐头,又长发。折枝插地即生,恐此又相类。李云是虎蓟,与此大乖,而虎蓟亦自疗血尔。

《桐君药录》中“叶细茎如荏”的续断或许与“荏(白苏)”一样,是唇形科植物,“李(当之)云是虎蓟”,则为菊科Cephalanoplos属,或Cirsium属,或Carduus属植物,至于“呼为桑上寄生”的续断,在桑上寄生条,《集注》亦云:“今处处皆有,以出彭城为胜。俗人呼皆为续断用之。”应该是指桑寄生科的槲寄生Viscum coloratum Nakai之类,陶弘景显然不以这3种续断为正品。

陶弘景认为是正品的续断为小乔木,按其描述似为《新修》木部下品新附的接骨木,苏敬云:“接骨木,叶如陆英,花亦相似。但作树高一、二丈许,木轻虚无心。斫枝插便生,人家亦有之。一名木蒴藋,所在皆有之。”《图经》:“花叶都类蒴藋、陆英、水芹辈,故一名木蒴藋。”《纲目》:“接骨以功而名,别名续骨木。” 据此,陶弘景所称的这种续断实为忍冬科的接骨木Sambucus williamsii Hance.。陶弘景还提到出自广州的藤本续断,这种植物直到清代仍有记载,李调元《南越笔记》卷14记岭南藤类云:“岭南藤有数百种,……有凉口藤,状若葛,叶如枸杞,去地丈余,绝之更生,中含清水,渴者断取饮之甚美,沐发令长。一名断续藤,常飞越数树以相绕。”李调元描述的这种断续藤,其茎中有水、绝之更生、沐发令长等情况,与陶氏所说“广州有藤名续断”完全一致,可证为一物。又考李珣《海药本草》含水藤条引《交州记》云:“生岭南及诸海山谷,状若葛,叶似枸杞,多在路,行人乏水处,便吃此藤,故以为名。”《纲目拾遗》买麻藤条引《粤志》云:“买麻藤,其茎中多水,渴者断而饮之,满腹已,余水尚淋漓半日。”由此证明,陶弘景所称一名诺藤的藤本续断实为买麻藤科植物买麻藤Gnetum montanum Markgr.。

在《集注》记载的5种续断中,接骨木续断、诺藤续断被陶弘景认为是正品,但均不同于今天习见的续断品种,而且从药用部位上看,亦非汉代续断。考《五十二病方》第17行“伤者以续断根一把”,可知续断古以根入药,而陶弘景所称续断,其入药部分分别为茎叶、皮或茎中水,故《集注》提到的5种续断皆属混淆品。

不仅陶弘景不能确定续断的植物来源,唐宋时期续断品种依然混乱,《新修》云:“谨按此药,所在山谷皆有,今俗用者是。叶似苎而茎方,根如大蓟,黄白色。” 据谢宗万考证:“苏敬《唐本草》及苏颂《本草图经》所谓叶似苎麻而茎方,开红白色似益母花的续断,相当于现时唇形科的糙苏Phlomis umbrosa Turcz.。”这一植物或许就是前面提到的《桐君药录》中的续断。这种糙苏续断在宋代文献种亦见提及,《急就章》宋王应麟补注云:“本草续断一名属折,叶似苎茎方,两叶对,花红白,根如大蓟。”此亦指《新修》所用唇形科糙苏。至于《证类》所附绛州续断药图亦是糙苏一类。

据《外台秘要》云:“治淋取生续断绞取汁服之,马蓟根是。”(《证类本草》续断条引)显然与李当之说的“虎蓟”一样,为菊科植物。这种菊科续断在宋代似乎是药用的主流,《日华子》:“续断,又名大蓟、山牛蒡。” 《图经》引《范汪方》:“续断即是马蓟,与小蓟叶相似,但大于小蓟耳。叶似蒡翁菜而厚,两边有刺,其花紫色,与今越州所图者相类。”再考《证类》所附越州续断药图,基本可以肯定为菊科大蓟Cirsium japonicum DC.。


《植物名实图考》续断图
今用川续断科植物川续断Dipsacus asperoides C. Y. Cheng et T. M. Ai 的正式记载始见于《滇南本草》:“续断,一名鼓槌草,又名和尚头。”又云:“鼓槌草,独苗对叶,苗上开花似槌。”谢宗万认为,别名“鼓槌草”、“和尚头”,是对其球形头状花序的形容。尽管《滇南本草》已经提到川续断科植物作续断用,但在年代稍后的《品汇精要》《本草蒙筌》《本草纲目》中却依然沿用唐宋旧说,所绘药图也多袭用《证类》的晋州续断,故仅从这些主流本草的图文,实无法判断川续断(D. asperoides)在明代是否已成为药用主流,或只仅是川滇一带的地方习用品。但以上诸书提到续断的药材特征则的确接近今之川续断,陈嘉谟云:“皮色黄赤,资之入药,取根于秋,多有粗良,务择精细。但认状如鸡脚者为上,节节断,皮黄皱者方真。去向里硬筋,以醇酒浸宿,烈日暴过,薄片咀成。”《纲目》描述续断药材:“今人所用,以川中来,色赤而瘦,折之有烟尘起者,为良焉。”按其所说,则是川续断无疑。

清代本草有药图者甚少,但《植物名实图考》(图1)、光绪间张秉成《本草便读》及张绍棠味古斋本《本草纲目》,均将续断绘作川续断(D. asperoides),黄宫绣《本草求真》更有川续断的药材图,这充分表明,清代川续断已成为续断的惟一正品来源。

【道地沿革】

据《本草经》记载“续断生常山山谷”常山即恒山,《汉书﹒地理志》:“有常山郡。”张晏注:“恒山在西,避文帝讳。”这是关于续断产地的最早文献资料。如前所述,由晋至唐,续断品种极其混乱,不同品种,其产地各异,因与今用续断品种不同,暂不讨论。

宋代《本草图经》介绍续断的产地:“续断生常山山谷,今陕西、河中、兴元府、舒、越、晋州亦有之。”郑樵《通志》则将续断分为南北两种:“续断曰龙豆、曰属折、曰接骨、曰南草、曰槐、曰大蓟、曰马蓟,蜀本图经云,茎方叶似苎,花似益母,根如大蓟,此北续断也。范汪云:即马蓟也,与小蓟相似,叶如蒡翁菜,两边有刺、花紫,会稽者正尔,此南续断也。”宋代北续断,实指糙苏;南续断,主产会稽,为大蓟。《纲目》等都提到“今用从川中来”,但事实上,川产续断的历史尚可追溯到宋代,理由有三:(1)《图经》称续断药材“市之货者,亦有数种,少能辨其粗良,医人用之,但以节节断,皮黄皱者为真耳”。此疑即指川续断。(2)李时珍云:“郑樵《通志》谓范汪所说者乃南续断,不知何据,盖以别川续断也。”(3)又《纲目》续断发明:“宋张叔潜秘书知剑州时,其阁下病血痢,一医用平胃散一两,人川续断末二钱半,每服二钱,水煎服,即愈。绍兴壬子,会稽时行痢疾,叔潜之子以方传人,往往有验,小儿痢服之效。”此条当系时珍转引宋人笔记。由此证明,川产续断的历史至迟也可以追溯到宋代。

【其它相关项目】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