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标题郁金、姜黄、莪术、片姜黄
来源玉叩斋
【內容】

今用郁金为姜科植物温郁金Curcuma wenyujin Y.H.Chen et C.Ling、姜黄Curcuma longa L.、广西莪术Curcuma kwangsiensis S.G.Lee et C.F.Liang或蓬莪术Curcuma phaeocaulis Val.的干燥块根,前两者分别的块根习称“温郁金”和“黄丝郁金”,其余按性状不同习称“桂郁金”或“绿丝郁金”;姜黄为植物姜黄Curcuma longa L.的干燥根茎;莪术为蓬莪术 Curcuma phaeocaulis Val.、广西莪术Curcuma kwangsiensis S.G.Lee et C.F.Liang或温郁金Curcuma wenyujin Y.H.Chen et C.Ling的干燥根茎,商品中三种根茎分别习称为“文术”、“桂莪术”和“温莪术”;片姜黄为温郁金Curcuma wenyujin Y.H.Chen et C.Ling的干燥根茎,冬季茎叶枯萎后采挖洗净,除去须根,趁鲜纵切厚片,晒干即得。在商品上黄丝郁金主产于四川双流和乐山地区;温郁金主产于浙江瑞安、温州;桂郁金主产于广西南宁、柳州、合浦及广东的部分地区;绿丝郁金主产于四川双流、崇州、新津等地。姜黄主产于四川犍为、乐山、井研、双流、新津、温江崇州等地,福建武平、龙岩,广东佛山、花县、番禺,江西铅山等地,广西、湖北、陕西、台湾、云南等地亦有产出。莪术中文术主产于四川犍为、沐川、乐山、双流、新津、崇州,福建建阳、安乐等地;桂莪术主产于广西上思、贵县、横县、大新、邕宁等地;温莪术主产于浙江瑞安、温州等地。片姜黄的产地同于温莪术。

本草研究认为:(1)清代以前,药用郁金以川产姜黄Curcuma longa的根茎为正品,由于清代三藩之乱,其他地区所产同属其他植物也充作郁金,药用部位逐渐由根茎变为块根,其后因为国家药典的规定,郁金遂由单一来源品种变为多基源品种。郁金古以川产为道地,清代改为多来源以后,四川、浙江、广西皆有产出。(2)唐宋时期药用姜黄可能以温郁金Curcuma wenyujin的根茎为主流,明代开始乃将Curcuma longa的主根茎称为片子姜黄,至清代则主要以Curcuma longa的主、侧根茎作姜黄用。清代以来以川产为道地,并有川姜黄之称。(3)唐代的官方本草并不认为莪术是单独一味药物,陈藏器因误认老姜为姜黄,遂将《新修本草》中作姜黄使用的Curcuma wenyujin等植物称为“蒁”或“蓬莪蒁”,宋代本草接受了陈藏器的看法,于是Curcuma wenyujin与Curcuma kwangsiensis成为莪术药用的主流,其后Curcuma phaeocaulis等同属植物也作为莪术入药。故后世莪术以浙江、广西产者为道地。(4)至于片姜黄,其来源有二,Curcuma wenyujin因曾经是姜黄的正品来源,后虽改以莪术入药,但仍将其根茎的纵切片称为片姜黄,这种情况可能明代就已发生,而切片的Curcuma longa虽也称片姜黄或片子姜黄,但民国后已不再作片姜黄入药。片姜黄的产地以浙江为正宗。

【品种考订】

今用郁金、姜黄、莪术、片姜黄药材,其各自来源植物颇多交错,兹据《中国药典》表列如下:

  郁金 姜黄 莪术 片姜黄
温郁金 Curcuma wenyujin 块根   根茎 根茎纵切片
姜黄 Curcuma longa 块根 根茎    
广西莪术 Curcuma kwangsiensis 块根   根茎  
蓬莪术 Curcuma phaeocaulis 块根   根茎  
中医功效 辛、苦,寒。归肝、心、肺经。行气化瘀,清心解郁,利胆退黄。用于经闭痛经,胸腹胀痛、刺痛,热病神昏,癫痫发狂,黄疸尿赤。 辛、苦,温。归脾、肝经。破血行气,通经止痛。用于胸胁刺痛,闭经,癥瘕,风湿肩臂疼痛,跌扑肿痛。 辛、苦,温。归肝、脾经。行气破血,消积止痛。用于癥瘕痞块,瘀血经闭,食积胀痛;早期宫颈癌。 辛、苦,温。归肺、脾经。破血行气,通经止痛。用于血滞经闭,行经腹痛,胸胁刺痛,风湿痺痛,肩臂疼痛,跌扑损伤。

从表不难看出,郁金、姜黄、莪术、片姜黄之间在植物来源及中医功效上含混之处甚多,原因需具体分析。

郁金正写作“郁金”,《周礼》春官有郁人,“郁人掌祼器。凡祭祀宾客之祼事,和郁鬯以实彝而陈之。”注:“筑郁金,煮之以和鬯酒。”郑玄云:“郁,草名,十叶为贯,百二十贯为筑,以煮之

又据《说文》云:“一曰郁鬯,百草之华,远方郁人所贡芳草,合酿之以降神。郁,今郁林郡也。”即这种“郁”似非中土所有,而是远方入贡,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的解释最为合理:“许意古书云郁人所贡,即今郁林郡地之人也。”复考郦道元注《水经》郁水条亦云:“郁,芳草也,百草之华煮以合酿黑黍,以降神者也。或说今郁金香是也。一曰郁人所贡,因氏郡矣。”即谓郁金为郁林郡所出,其地在今广西玉林地区,所出品种当是主要分布在两广的Curcuma属植物,这可能是最早的郁金。

或许是产于边远地区的缘故,唐代以前的本草中没有见到Curcuma属植物的记载,而在汉唐之间“郁金”这个名词被佛经翻译者确定为梵语茶矩磨的对译,《翻译名义集》中说到:“茶矩磨,此云郁金。”而茶矩磨究竟是何种植物大致有两种看法:(1)《玉烛宝典》引《南州异物志》云:“郁金香,唯罽宾国人种之。先取以上佛寺,积日乃粪去之。然后贾人取之。郁金色正黄,而细与扶容里披莲者相似,所以香礼酒,郁花也。”此条《梁书﹒中天竺国传》、《太平御览》皆作“郁金”,从颜色及花形描述来看应该是指Tulipa gesneriana L.。此外,如《艺文类聚》引晋左芬《郁金颂》云:“伊此奇草,名曰郁金,越自殊域,厥珍来寻,芬香酷烈,悦目欣心。”所咏叹的恐怕也是Tulipa gesneriana。(2)《唐会要》卷100说:“贞观二十一年,伽毘国献郁金香,叶似麦门冬,九月花开,状如芙蓉,其色紫碧,香闻数十步,华而不实,欲种取其根。”美国汉学家爱德华﹒谢弗在《唐代的外来文明》中将这种郁金香解释为鸢尾科的西红花Croeus sativus L.,(吴玉贵的翻译本仍将之称为郁金香,似不妥当,毛民《榴花西来》对此专门提出批评。)证以陈藏器说郁金香“花如红蓝花”,则以郁金香为西红花之说不为无因。不论如何,汉唐之间郁金或郁金香决不是指姜科Curcuma属植物。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周礼》、《诗经》中提到的“郁金”一直没有被收加载本草,直到唐代或稍早舶来一种被称为“蒁”或者“荗”的马药以后,本土及进口的姜科Curcuma属植物才进入本草家的视野,《新修本草》正式收载郁金、姜黄,作为《新修》的补充,陈藏器《本草拾遗》又增添了蓬莪荗。以下依次讨论此三种药物及稍晚出的片姜黄的名实问题。

1、郁金

前面提到的两广所出Curcuma属植物或许是汉代及汉以前作色素或食品添加剂的郁金品种,但此时期并无药用记载,《新修》始全面描述郁金的性味功用:“味辛、苦、寒,无毒。主血积下气,生肌止血,破恶血,血淋尿血,金疮。”据苏敬说,郁金来源有二,一出蜀地,一产西戎,出西戎者“马药用之,破血而补,胡人谓之马蒁。”马蒁将在后文莪术条中继续讨论,此处只谈出蜀地的郁金。

《新修》云:“此药苗似姜黄,花白质红,末秋出茎心,无实,根黄赤。取四畔子根去皮火干之。”当时似乎特别强调郁金的颜色,故《石药尔雅》记其别名“黄郁”。这种郁金花序于秋末从叶鞘中央抽出,主产于四川,色黄,其原植物应该是今天的姜黄Curcuma longa,药用部位按谢宗万先生的意见大约是侧根茎,而非今用之块根,不过本经说“四畔子根”,似也不排除用块根的可能。

宋明时期大致也遵用苏敬的意见,以川产Curcuma longa为佳。《本草图经》云:“今广南、江西州郡亦有之,然不及蜀中者佳,四月初生,苗似姜黄,花白质红,末秋出茎心,无实,根黄赤。取四畔子根去皮火干之。”《本草衍义》谓:“郁金不香,今人将染妇人衣最鲜明,然不耐日炙。染成衣则微有郁金之气。”《本草蒙荃》云:“色赤兼黄,生蜀地者胜。体圆有节,类蝉肚者真。”《本草纲目》说:“郁金,其苗如姜,其根大小如指状,长者寸许,体圆有横纹如蝉腹状,外黄内赤,人以浸水染色,亦微有香气。”这些记载均指向Curcuma longa这一植物种,而《纲目》说“体圆有横纹如蝉腹状”,则更可能是主根茎而非块根。

尽管可以说Curcuma longa的主、侧根茎是明代以前药用郁金的主要来源,但即使在唐代,也有同属其他一些植物作郁金使用,如《新修》提到:“岭南者有实,似小豆蔻,不堪啖。”此处苏敬没有说清楚究竟是岭南之郁金不堪啖,还是似小豆蔻的郁金果实不堪啖,不过,《证类》却没有描绘川郁金的药图,而画了一幅潮州郁金,(图1)这大约就是苏敬说“不 堪啖”者。此图不能判断品种,但是Curcuma属植物应该没有问题,而图中所突出的的确是根茎而非块根,这可证明谢先生对郁金药用部位的判断。

郁金何以在清代由原来的单一品种变为多基源品种呢?《增订伪药条辨》中的解释最有道理,曹炳章云:“郁金山草之根,野生也。两广、江西咸有之,而以蜀产者为胜。上古不甚重,用以治马病,故又名马蒁,因其形像莪蒁也。自唐以后始入药料,治血证有功,本非贵重之品。清初吴乱未靖时,蜀道不通,货少居奇,致价数倍,甚则以姜黄辈伪之者。然其形锐圆,如蝉腹状,根杪有细须一缕,如菱脐之苗,长一二寸,市人因呼金线吊虾蟆、蝉肚郁金是也。其皮黄白,有皱纹,而心内黄赤。剉开俨然两层,如井栏,产四川重庆。惟本年生者嫩小而黄,若遗地未采,逾年而收,则老而深黯色,如三七状,为老广郁金。然老郁金治血证,化瘀削积之力胜于嫩者,若开郁散痛,即嫩黄者亦效。乃近年传黑者为野郁金,黄者为假,并误其为姜黄,殊不知此物本是野生。若姜黄皮有节纹,肉色深黄无晕,蓬蒁色黑无心,最易辨也。然老郁金虽产四川,近今名称广郁金。所谓川郁金,乃温州产也,色黯黑,形扁亦有心,惟不香耳。”其中涉及关键的原因是清初三藩之乱,蜀中药物不能及时送达省外,于是各地代用品纷纷出笼,这些代用品原先或是地方习用品,或是药材姜黄、莪术的来源,此时都改作郁金入药,今用之所谓温郁金、黄丝郁金、桂郁金、绿丝郁金,乃至白丝郁金、黄白丝郁金等规格品种,大约就是这样来的。

郁金入药部位的变更也发生在清代,《植物名实图考》云:“郁金,其生蜀地者为川郁金,以根如螳螂肚者为真,其用以染黄者则姜黄也。”句中“螳螂肚”应是块根的特征,而把能染黄的根茎作为姜黄,这已与今天药用情况一致。郁金改用块根入药,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者药材商人炒作的需要,如曹炳章提到的“金钱吊虾蟆”、“蝉肚郁金”之类,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免与姜黄药材在药用部位上发生冲突。

2、姜黄

姜黄亦见于《新修本草》,记载功效云:“味辛、苦,大寒,无毒。主心腹结积,疰忤,下气破血,除风热,消痈肿,功力烈于郁金。”有注释说:“叶、根都似郁金,花春生于根,与苗并出,夏花烂,无子。根有黄、青、白三色,其作之方法与郁金同尔。西戎人谓之蒁药。其味辛少苦多,与郁金同,惟花生异耳。”从功效看,《新修》将姜黄药性定为大寒,这与本经说“功力烈于郁金”正合。而姜黄的原植物按苏敬的意思,决不是植物郁金(Curcuma longa)的某一部分,而是同属另一些植物,至于再次提到西戎人的“蒁药”,仍留待莪术条讨论。

苏敬说姜黄根有黄、青、白三色,这可能包括了多种植物,《本草图经》进一步描述说:“叶青绿,长一二尺许,阔三四寸,有斜纹如红蕉叶而小,花红白色,至中秋渐凋,春末方生,其花先生,次方生叶,不结实。根盘屈,黄色,类生姜而圆,有节。或云真者是经种三年以上老姜,能生花,花在根际,一如蘘荷,根节坚硬,气味辛辣,种姜处有之。八月采根,切片暴干。”这应是Curcuma属中先花后叶,花生于根的品种,最符合此标准的应该是温郁金Curcuma wenyujin,这大约是苏敬说根为黄色者。此外,根断面灰绿色的蓬莪术Curcuma phaeocaulis和断面近白色的广西莪术Curcuma kwangsiensis、川郁金Curcuma chuanyujin C.K.Hsieh et H.Zhang,可能都包括在唐宋姜黄品种之中。

如果恪守苏敬、苏颂姜黄“花春生于根”的说法,则花生于茎心的Curcuma longa应该排除在外,但《证类》所图的宜州姜黄却又花从茎心抽出,(图2)谢宗万先生怀疑此即Curcuma longa,是否如此不得而知,但明代逐渐将此种称为“片子姜黄”,《本草纲目》云:“近时以扁如干姜形者,为片子姜黄,圆如蝉腹形者,为蝉腹郁金,并可浸水染色。”按李时珍的意思,Curcuma longa根茎之形态饱满如蝉腹者乃作郁金用,而根茎形如干姜者则切片作“片子姜黄”,这种“片子姜黄”在当时是否等同于姜黄亦不得而知,但已为清代以此种的根茎为姜黄埋下了伏笔。

《植物名实图考》姜黄条云:“姜黄《唐本草》始着录,今江西南城县里(龟+灬)都种之成田,以贩他处染黄,其形状似美人蕉,而根如姜,色极黄,味亦微辛。”郁金条吴说“其用以染黄者则姜黄也。”此可见清代所用姜黄以Curcuma longa为主流。但除此种外,也有其他品种混杂其间,《增订伪药条辨》云:“子姜黄,福建邵武出者色黄,皮黄黑色,有节,皱纹者佳。四川产者名川黄,略次。江南、北地产者色深黄,作颜料用之。广西柳州产者,形似蝉肚,色深黄兼黑者次,作香料用之。”

关于姜黄的药性必须有所说明,苏敬谓郁金性寒,姜黄与郁金同效而强,故标大寒,陈藏器不以苏说为然,定姜黄药性为温,《本草拾遗﹒解纷》云:“蒁味苦,色青。姜黄味辛,温,无毒,色黄,主破血下气。温,不寒。郁金味苦,寒,色赤,主马热病。三物不同,所用各别。”姜黄性温之说颇为后世遵从,《日华子本草》言“姜黄,热,无毒”,直至今日,《中国药典》亦以姜黄药性为温。

事实上,姜黄性温之说乃陈藏器误会老姜为姜黄,因姜性温热,遂说姜黄亦温,陈云:“姜黄真者,是经种三年已上老姜,能生花,花生根际,一如蘘荷,根茎坚硬,气味辛辣。种姜处有之,终是难得。性热不冷,本经云寒,误也。”这种以老姜冒充姜黄的情况宋代亦有,苏颂云:“都下近年多种姜,往往有姜黄生卖,乃是老姜。”但这些只都是姜黄的伪品而已,焉能据干姜、生姜的药性来推演姜黄的药性,试想今天以Curcuma longa的块根为郁金,根茎为姜黄,所含成分基本类似,居然一寒一热,实在荒谬。

3、莪术

尽管《本草拾遗》首次正式记载蓬莪荗,而此前苏敬在郁金、姜黄条已经两次提到此物,即上文所说的“马蒁”与“蒁药”。“蒁”或者“蓬莪荗”名称来历不详,《本草拾遗》又说“一名蓬莪,黑色。二名蒁,黄色。三名波杀。”包括“波杀”在内,这几种名字恐怕都是一种中亚语言的音译,且存疑待考。

先看苏敬的观点,“郁金,胡人谓之马蒁”,“姜黄,西戎人谓之蒁药”,即苏敬认为郁金、姜黄西域人视为一物,换一种说法,甚至可以说苏敬认为“蒁”是郁金、姜黄的统称,这就可以解释何以《新修本草》没有为蓬莪荗单列一条。无独有偶,唐代翻译的佛经中,也有以姜黄、郁金为一物的说法,稍不同者姜黄往往被称为“黄姜”, 如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提到:“云何根药,谓香附子、菖蒲、黄姜、生姜、白附子。”宝思惟译《观世音菩萨如意摩尼陀罗尼经》有郁金根,小字注释“一名黄姜”。据陈明先生在《殊方异药──出土文书与西域医学》中解释,黄姜即姜黄,菩提流志译《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三昧眼药即作“橿黄”,梵语haridra,汉译诃栗陀罗。

陈藏器反对苏敬以“蒁”总括郁金、姜黄的观点,根本原因是陈误以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根茎作为姜黄,这样苏敬原作为姜黄入药的Curcuma wenyujin等植物就无法安排,于是陈藏器将这些植物统统视为“蒁”,由此可以理解《本草拾遗》在姜黄条下的论述:“(姜黄)破血下气,西番亦有来者,与郁金、蒁药相似,如苏所附,即是蒁药而非姜黄,苏不能分别二物也。又云:蒁,味苦温,主恶气疰忤,心痛,血气结积。苏云姜黄是蒁,又云郁金是胡蒁,夫如此,则三物无别,总称为蒁,功状则合不殊。”

《千金方》、《外台秘要》都遵从苏敬的看法,没有使用蓬莪术,宋代的苏颂也注意到这一现象,他说“(此物)古代医方不见用者”。中晚唐医家开始接受陈藏器的意见,将蓬莪术单独作为一个药物,如《雷公炮炙论》、《药性论》开始讨论蓬莪术的问题。五代《日华子本草》的记载则涉及莪术的名实,蓬莪荗条云:“此即是南中姜黄根也。”姜黄条云:“海南生者即名蓬莪蒁,江南生者即为姜黄。”按如所说,当时的莪术大约是两广所出的广西莪术Curcuma kwangsiensis,而江南(比如浙江温州)所出的温郁金Curcuma wenyujin,依然和唐代一样,作姜黄用。

宋代则完全认可蓬莪术的药用地位,《开宝本草》正式着录此药,苏颂描述说:“蓬莪荗生西戎及广南诸州,今江浙或有之,三月生苗,在田野中,其茎如钱大,高二三尺,叶青白色,长一二尺,大五寸已来,颇类蘘荷,五月有花作穗,黄色,头微紫,根如生姜,而荗在根下,似鸡鸭卵,大小不常。”结合《证类》所绘两幅温州、端州蓬莪术,(图3、图4)这大约是以温郁金Curcuma wenyujin和广西莪术Curcuma kwangsiensis作为莪术的主流品种。Curcuma wenyujin被作为莪术入药,这可能与宋代以后莪术的使用频度高于姜黄有关,利用四库全书检索系统,考察《普济方》中姜黄(包括片姜黄、片子姜黄)出现273次,而莪术(包括莪蒁、莪荗、莪茂、蓬术、蓬荗、蓬蒁)出现605次,经营者出于经济利益考虑也有可能将姜黄改为莪术。


《证类》潮州郁金

《证类》宜州姜黄

《证类》温州蓬莪术

《证类》端州蓬莪术

莪术品种变化不大,除上述两种外,《本经逢源》提到“蓬术则大块,色青黑”,则应该是今之蓬莪术Curcuma phaeocaulis一类。至于苏敬说到的“马蒁”、“蒁药”,《开宝本草》记载生西戎的蓬莪术,可能是进口的的Curcuma aromatica Salisb.以及Curcuma zedoaria Rose.等。

4、片姜黄

讨论片姜黄之前,不妨先对前面的结论作一个简单总结:

苏敬以Curcuma longa为郁金,我们不知道苏敬的想法,不过在国产Curcuma属植物中此种姜黄素含量最高,也最符合《周礼》“和郁鬯”,即染酒的需要,可能是重要原因。这种郁金一直沿用到明代,入药部位主要是根茎。清代Curcuma属多种植物的块根冒称郁金,Curcuma longa只是诸多郁金品种之一,也用块根。

同样的,苏敬以Curcuma wenyujin为姜黄的主流,这种状况一直保留到五代,宋代此种已被作为莪术,是否还继续作为姜黄的主流,不能肯定。从药名来看,姜黄既然以姜得名,入药部位当是根茎,方符合姜的形状,而颜色也应该以黄为主,因此明代开始,Curcuma属中颜色最黄的Curcuma longa的根茎切片被称作“片子姜黄”,是理所当然的,而到清代郁金开始改以块根入药,则不论是否切片的Curcuma longa的根茎都顺理成章地变成了姜黄。

虽然陈藏器把Curcuma wenyujin等植物的根茎称为蒁,但按照唐代官方的意见,没有单独的莪术药材。五代时Curcuma kwangsiensis首先成为药用莪术,其后由于莪术使用频度高于姜黄,Curcuma wenyujin等也加入到莪术的行列。

单由字面理解,片姜黄即是姜黄片,则凡是曾经作为姜黄药材使用的植物的根茎,皆有条件成为“片姜黄”,民国时期的“片姜黄”约有以下两种:

(1)Curcuma wenyujin是唐代姜黄的主流品种,尽管这一品种后来变为温莪术和温郁金的来源,但后世依然取其根茎纵切片为片姜黄,这也是《中国药典》规定的片姜黄的唯一来源。《证治准绳》卷25舒筋汤治臂痛不能举用片姜黄,有注释“如无则以嫩莪术代之”,大约就是指温莪术而言,由此我们或许可以把这种片姜黄的应用历史上推到明代。《增订伪药条辨》云:“片姜黄与子姜黄大小块色皆不同,片姜黄比子姜黄大六七倍,切厚片,色淡黄兼黑,边有须根。广东潮州、浙江温州俱出。”浙江温州出者应即是此种。

(2)Curcuma longa是清代以来的正品姜黄,其切片在《本草纲目》中已被称为“片子姜黄”,《本草正义》云:“按今市肆姜黄确有二种,名片姜黄者,是本已切为厚片而后晒干,形如姜干,色不黄,质亦不坚,治风寒湿者即此。又一种则坚实光亮,其色深黄,乃如郁金,是为染色之用,不入药剂者。”张山雷所说前一种系Curcuma wenyujin,后一种色深黄即是Curcuma longa,如张所说,此种不作为片姜黄的处方应付。

【道地沿革】

如品种考订项所说,西戎所来的郁金、姜黄、莪术系别种,与本土产者无关,故不讨论。

郁金除外国舶来外,明代以前,国内则主要以Curcuma longa为正品,以川中产者为道地,具体论述见前条。但此期间两广或有少量Curcuma kwangsiensis作郁金用,如《证类》图“潮州郁金”。此外《明一统志》提到柳州罗城县出郁金香,这应该是Curcuma属植物,而非Tulipa gesneriana。至于清代以来各色Curcuma属植物混充郁金,已见前引《增订伪药条辨》。《药物出产辨》中载郁金:“产四川为正地道。”

姜黄《千金翼方》提到蜀中来,但按苏敬的植物描述,这种姜黄似乎不是Curcuma longa,而是同属其他植物。《本草图经》说:“今江广蜀川多有之。”《证类》绘澧州、宜州姜黄,其地在今湖南、湖北,品种不详。清代姜黄主要使用Curcuma longa,则以川产为优。

莪术最早以两广所出为道地,《日华子》说:“姜黄海南生者即名蓬莪蒁。”《开宝》谓“生广南诸州”,《宝庆四明志》记载从海南、占城、西平、泉、广州所来的船即携有蓬莪术,《宋朝事实类苑》卷63蓬莪荗跳云:“岭南青姜,根下如合捧,其旁附而生者,状如姜,往往如大芋,南人取其中者干之,名蓬莪术,北人则呼为蓬莪荗。字书亦无荗字,名之为术,乃是有人病浅痢者,取青姜磨酒煮,服之多愈,盖蓬莪术和气耳。”这也是谈两广莪术,品种大约是Curcuma kwangsiensis、Curcuma phaeocaulis之类。Curcuma wenyujin浙江温州所产Curcuma wenyujin作莪术开始于宋代,即苏颂说“今江浙或有之”者,《证类》亦绘有温州蓬莪荗。莪术产地古今变化不大,《药物出产辨》云:“产南宁、田州。”

片姜黄为Curcuma wenyujin的切片,以浙产为优,说已见前。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