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法用量】
水煎服。
【功效】
健脾燥濕,疏肝理氣,化濕止帶。
【主治】
脾虛肝鬱,濕濁下注,帶下色白或淡黃,清稀無臭,倦怠便溏,面色白,舌淡苔白,脈緩或濡弱者。
【方義】
本方為治脾虛肝鬱,濕滯帶下的常用方。脾主運化,肝主疏泄,脾虛肝鬱,則濕邪下注,而為白帶。方中二朮、黨參、甘草、山藥益氣健脾,燥濕固下;芍藥、陳皮、柴胡柔肝和胃,解鬱升陽;車前子導濕下行;黑芥穗入血分祛風勝濕。全方在一派補澀藥中,少配入柴、陳、芥穗等理氣升達藥物,可使補而不滯,有利於祛邪,故合而具有健脾除濕,益氣升陽的作用。諸藥配合,則補散并用,使氣旺脾健而陽升濕化,為脾虛帶下之常用劑。諸藥配合,則補散并用,使氣旺脾健而陽升濕化,為脾虛帶下之常用劑。
【辨證要點】
- 白帶清稀無臭。
- 面色蒼白。
- 倦怠便溏。
- 苔白。
- 脈緩或濡。
【加減】
- 效不顯著:加白果、烏賊骨、龍骨、牡蠣。
- 腰痛甚者:加菟絲子、杜仲。
- 少腹痛者:加烏藥、小茴香。
- 濕熱甚,帶下變黃臭者:加黃芩、黃柏。
- 氣虛:加黃耆、白扁豆。
- 血虛:加當歸、熟地。
- 寒濕:加附子、桂枝。
- 腎陽虛:合桂附地黃丸。
- 腎陰虛:合知柏地黃丸。
【注意禁忌】
凡帶下證屬濕熱下注,或肝鬱化火,帶下稠粘臭穢、色黃或赤白者,非本方所宜。
【現代應用】
本方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消炎,促進消化吸收能力。用於陰道炎、子宮頸炎、盆腔炎、白帶過多、陰部搔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