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病名舌癌
【概述】

口腔頜面部的惡性腫瘤以癌最常見,在癌瘤中又鱗狀細胞癌為最多見,在我國,口腔頜面鱗癌多發生於40-60歲之間,男性多於女性,以牙齦癌、舌癌、頰癌、齶癌及上頜竇癌常見,口腔癌在我國長江以北,占全身惡性腫瘤的

  1. 45-
  2. 6%,長江以南為1
.75-5.18%。在印度其在全身惡性腫瘤中高達40%以上,舌癌是口腔頜面部常見的惡性腫瘤,男性多於女性,多數為鱗狀細胞癌,特別是在舌前2/3部位,腺癌比較少見,多位於舌根部;舌根部有時亦可發生淋巴上皮癌及未分化癌。

【流行病學】

﹝併發症﹞

﹝療效評估﹞

【病因學】

口腔癌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認識,但目前比較一致的看法是,多數口腔癌的發生與環境因素有關,一些外來因素象熱、慢性損傷、紫外線、X線及其它放射性物質都可成為致癌因素,例如舌及頰粘膜癌可發生於殘根、銳利的牙尖、不良修復體等的長期、經常刺激的部位。另外,內在因素如神經精神因素、內分泌因素、機體的免疫狀態以及遺傳因素等都被發現與口腔癌的發生有關,口腔癌發病前通常都有一癌前病變階段,如口腔粘膜白斑,創傷性潰瘍,乳突性瘤等。

【診斷】

1.多見於舌緣,其次為舌尖、舌背及舌腹等處,可有局部白斑病史或慢性刺激因素。

2.常為潰瘍型或浸潤型,生長快,疼痛明顯,浸潤性強。

3.可有舌運動受限,進食及吞嚥困難。

4.常早期發生頸淋巴結轉移。

﹝輔助檢查﹞

1.對於臨床表現較典型,腫瘤較局限者檢查專案以檢查框限「A」為主;

2.對於臨床表現不典型,鑒別診斷較困難,腫物較大與周圍重要結構關係密切或疑有轉移者檢查專案可包括檢查框限「B」和「C」。

【治療措施】

以手術為主的綜合治療,一般應行原發源切除及頸部淋巴結清掃術,手術前或手術後配合放療或化療。

一般性手術的預防性抗感染選用磺胺類藥物(如複方新諾明)或主要作用於革蘭氏陽性菌的藥物(如紅酶素、青酶素等);手術範圍較大,同時植骨或同時作較複雜修復者則一般採用聯合用藥,較常用為:作用於革蘭氏陽性菌的藥物(如青酶素)+作用於革蘭氏陰性菌的藥物(如慶大酶素)+作用於厭氧菌的藥物(如滅滴靈);手術前後感染嚴重或術創大,修複方式複雜者可根據臨床和藥敏試驗選擇有效的抗生素。 化學藥物治療可於術前或術後配合應用,因其副作用較為嚴重,應在醫師指導下對血象等嚴密觀察下應用。

【預後】

口腔癌的預防在於減少外來刺激因素,積極治療癌前病變,提高機體抗病能力,目前隨著現代治療技術的完善,口腔癌的治療有了較好的效果,很多病員在得知患了口腔癌後,常認為是不治之症而不積極進行治療,或存在僥倖心理,寄希望於一些偏方驗方進行治療,以致延誤病情,失去治療機會,應強調早期發現及早期治療,并以綜合治療為主,在手術治療的基礎上配合其他治療手段進行全面系統的治療,可望收到良好的治療效果。另外,舌癌是口腔癌症中最易轉移者,一般主張手術同期行選擇性(預防性)頸淋巴清掃術(即臨床上尚未發現有淋巴結轉移症象即進行患側淋巴結清掃術),臨床觀察結果同時進行選擇性頸清掃者比發現有頸淋巴結轉移後再進行的治療性頸清掃治癒率高。

治癒標準

1.治癒:治療後,原發瘤及轉移源已徹底切除或消失,創面已基本修復。

2.好轉:治療後,腫瘤縮小,症狀減輕。

3.未癒:治療後,腫瘤無縮小,症狀無改善。

【鑑別】

1.舌緣,舌尖、舌背或舌腹等處長時間不愈潰瘍。

2.生長迅速,疼痛、質硬、邊界不清、壓痛。

3.舌運動受限,進食及吞嚥困難。

4.病理組織學檢查確診。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