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急性心包炎(acute pericarditis)大致分為感染性與非感染性兩類,且常為全身疾病的一部分。在新生兒期主要原發於敗血症,在嬰幼兒期多併發於肺炎、敗血症,4~5歲以上兒童多數為風濕熱、結核病、化膿性或病毒性感染;有時併發於類風濕病或其他結締組織病,也偶見於尿毒症或局部創傷等。由於急性心包炎常是全身性疾病的一部分,或鄰近組織病變的擴展,臨床往往以原發病的表現為主,有時甚至可掩蓋心包炎的所見,導致漏診。
【診斷】
﹝輔助檢查﹞
1.X線檢查 心影呈梨形或燒瓶狀,左、右心緣各弓消失,腔靜脈增寬,臥位與立位心影顯著差異,臥位時心底部變寬,透視下心搏減弱或消失。 2.心電圖檢查由於心包滲液及心外膜下心肌損傷,致使前者可產生QRS低電壓,後者引起ST段及T波改變。起病初始可見各導聯ST段均呈弓背向下型的上升,持續數日ST段恢復到基線,T波呈普遍低平,繼之由平坦變為倒置,可持續數周或更久。 3. 超聲心動圖 小量積液即可在左室後壁和心包間出現無回波區,積液增多則右室前壁與胸壁也出現無回波區。并可估測積液量及幫助心包穿刺的定位
症狀及體徵
- 心前區刺痛或壓迫感 可隨深吸氣及仰位而加重,疼痛的性質及程度可有很大差別。
- 呼吸困難 多數患兒所謂呼吸困難往往是為了減輕疼痛而採取表淺的快速呼吸。只有大量積液由於壓迫肺組織才產生真正的呼吸困難。
- 心包摩擦音 以胸骨左緣下端最明顯,特點為聲音粗糙,似在耳邊摩擦皮革,和心音一致而與吸呼節律無關。摩擦音來去不定,且常出現於疾病早期,當心包積液增多時往往消失。
- 頸靜脈怒張及奇脈 心包積液較多,特別在發生迅速者,患兒常有呼吸困難、心動過速,煩躁,常採取坐位。依據對心臟壓迫程度,脈搏可正常、微弱或為奇脈,以及頸靜脈正常或怒張。
- 心界擴大 向左右兩側擴大并隨體位變動而改變,坐位時下界增寬,臥位時心底部增寬。心尖搏動不清楚,心音遙遠。
- Ewart徵陽性 大量積液壓迫肺及支氣管,可在左肩胛角下出現濁音及支氣管呼吸音即Ewart徵陽性。
【治療措施】
﹝治療﹞
主要為治療原發疾病,佐以對症治療。
(一)非特異性心包炎 近年來已成為急性心包炎主要原因之一,部分可能即病毒性心包炎,皮質激素等對滲出的吸收有較好的效果。積液多者可選用潑尼松每日1~2mg/kg ,分3次口服,2~3周後,每週每日減5~l0mg,療程6~8周。
(二)化膿性心包炎 早期血培養和心包穿刺液培養常可明確病原,採用相適應的大劑量抗生素。臨床一般以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最常見,可選用大劑量苯唑青黴素,每日200mg/kg,靜脈給藥或可加用慶大黴素每日3~6mg/kg;亦可選用頭抱哇琳每日50~100mg/kg,每8小時1次,靜脈注射。療程宜較長((1~2個月)。配合每1~2日心包穿刺排膿。目前多主張盡早施行開放引流手術,以減少後遺心包縮窄。
(三)結核性心包炎 應採用正規抗結核治療,包括異煙肼、鏈黴素及對氨水楊酸鈉三藥;後者亦可改用利福平(參閱結核章)。滲出液多時可加用潑尼松每日1~2mg/kg ,療程6~8周,可加速積液吸收及減少粘連。
(四)風濕性心包炎 風濕性心包積液往往自行消失,症狀主要由於心肌炎及心內膜炎所引起,治療應按抗風濕熱處理原則進行(詳見風濕熱章)。
(五)心臟填塞處理 心包積液驟增或過多時出現填塞,患兒呈急性重病容,呼吸困難,心率加快,發紺,血壓下降,脈壓縮小,頸靜脈怒張,心界擴大,心搏消失,心音遙遠,奇脈等症徵。應緊急施行心包穿刺排液減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