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病名肠病毒
别名enterovirus
【概述】

肠病毒是一群RNA病毒,可分为克沙奇病毒A群、B群(Coxsackievirus groups A and B)、小儿麻痺病毒(Poliovirus)、依科病毒(Echovirus)及其他肠病毒,大小仅20~30nm,以血清分类可分出67种。这些病毒都是可经由肠道引起感染,所以学术上统称为肠病毒。世界各地均有肠病毒,常于夏季、初秋流行,可经由接触病人的口鼻分泌物、粪便、飞沫等途径传染,多发生于十岁以下之小孩,虽有成人个案,但很少见,人群密集处,易发生流行。虽名为肠病毒,人类感染后却很少出现肠道症状。

【流行病學】

肠病毒主要传染途径为粪便-手-口。病毒可由患者之痰、唾液、粪便排出,再经由口传给别人。感染肠病毒后,在出现症状前2~3天到症状出现后1~2周都可从呼吸道、口腔分泌物排出病毒;在数月后粪便仍有病毒存在,可感染他人。肠病毒70型可由眼泪排出。克沙奇A21型主要以呼吸道分泌物传染。卫生不良地区,不洁的饮水、食物也可造成大流行。

肠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台湾地处亚热带,全年都有感染个案发生,所以肠病毒感染症俨然已是台湾地区地方性的流行疾病之一。据87~95年监测资料显示,幼童为感染并发重症及死亡之高危险群体,重症致死率约在10.0~25.7%之间(95年无死亡病例)。引起肠病毒感染并发重症之型别以肠病毒71型为主,克沙奇病毒居次;一般肠病毒感染主要常见症状为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峡炎。由全国五百余个定点医师监视系统资料显示,肠病毒疫情每年约自3月下旬开始上升,于5月底至6月中达到高峰后,即缓慢降低,而后于10月再度出现一波流行,95年疫情相较历年约延迟3~4周,于4月下旬疫情开始上升,至6月下旬达到高峰后逐渐下降。


年流行情形以87年最为严重,当年度定点医师平均通报数最高曾达19.87,其次为89年,其定点医师平均通报数最高达11.08,而后各年流行情形趋缓,在临床上表现除了87年以手足口病表现较多外,其余各年均以疱疹性咽峡炎较手足口病多。

以年龄层分析,患者以5岁以下幼童居多,占所有重症病例90%以上(除87年占88.9%外),在死亡病例方面,除95年无死亡病例外,其于年份之致死率介于10.0~25.7%之间,死亡病例中,以5岁以下幼童最多。各年龄层之重症发生率,年龄越小者,发生率越高,其中又以未满1岁婴幼儿之发生率最高。

亚洲邻近国家现况

香港、新加坡及日本对于肠病毒感染症均已建立监测系统,掌握个案数目及病毒型别趋势,其中香港、新加坡以手足口病为监视对象,日本则将手足口病与疱疹性咽峡炎均纳入监视。历年监视结果如下:

  1. 日本:流行期以夏季为主,定点医师通报病例数约在5到6月间超过警戒值(每位医师通报病例数等于1.00),7月中旬达到高峰后开始下降,约8月底降至警戒值以下,但也曾于秋冬季发生流行,近年以1995、2000及2003年发生的手足口病疫情较为严重。引起手足口病主要病毒型别为肠病毒71型、克沙奇A16型,而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由克沙奇A10型引起。
  2. 香港:约于3月下旬至4月初进入流行期,于6月到达高峰后开始下降。每年约有数十至数百名患者,并将有热病╱手足口病而病情急速恶化、无菌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痺或心肌炎的住院儿童病人接受肠病毒感染检验,每年约分离出数件至数十件肠病毒71型。
  3. 新加坡:自2000年10月1日起,手足口病列为法定报告传染病,在2000年流行高峰期时,每周通报病例达1140例,2001年后,每周通报病例平均约135例,患者主要为4岁以下幼儿。病毒型别以肠病毒71型占多数,其次为克沙奇A型、伊科病毒,肠病毒71型曾于2000年造成数名病童死亡。

【病因學】

肠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为一群病毒的总称,在1997年以前,已知而被分类的肠病毒共有小儿麻痺病毒(Poliovirus)共3型(1~3型)、克沙奇病毒(Coxsackievirus),含23种A型(A1~A22型,A24型)及6种B型(B1~B6型)、伊科病毒(Echovirus)共30型(1~33型,但8、10及28型除外)及肠病毒(Enterovirus)(68型~)等60余型,近年来又陆续发现多种型别,依据基因序列分析结果将之重新归类,分为人类肠病毒A、B、C、D(Human enterovirus A、B、C、D)型,其中肠病毒71型被归类于人类肠病毒A型。

所有肠病毒中,小儿麻痺病毒之外,以肠病毒71型(Enterovirus Type 71)最容易引起神经系统的并发症,此病毒是在1969年美国加州的一次流行中首次被分离出来,当时引起很多无菌性脑膜炎与脑炎的病例。此后包括澳洲、日本、瑞典、保加利亚、匈牙利、法国、香港、马来西亚等地都有流行的报告,台湾在十几年前也曾经流行过,可见此型肠病毒的分布是全世界性的。

较特别的是,虽世界各地的报告大多发现感染肠病毒71型后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比率特别高,但严重程度各有不同,有的只出现脑膜炎、轻微脑炎、肢体麻痺等非致命性的并发症,有的则像1998年台湾的流行一样出现死亡病例,包括保加利亚、匈牙利、马来西亚、日本都有过类似的情形,其可能的危险因子尚待进一步的探讨与研究。

台湾流行的肠病毒大多以克沙奇病毒称之,因为手口足病以克沙奇病毒最常见。不同型的肠病毒引起的疾病种类也有些不同,包括手口足病、咽峡炎、无菌性脑膜炎、肢体麻痺症候群、流行性结膜炎、心肌炎等。有些不同的病毒也会引起相同的症状,故手口足病这类的病症可能在同一人身上发作数次。

【病原學】

人类是肠病毒唯一的传染来源,主要经由肠胃道(粪-口、水或食物污染)或呼吸道(飞沫、咳嗽或打喷嚏)传染,亦可经由接触病人皮肤水泡的液体而受到感染。在发病前数天,喉咙部位与粪便就可发现病毒,此时即有传染力,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力最强;而患者可持续经由肠道释出病毒,时间长达8~12周之久。

【臨床表現】

潜伏期为2~10天,平均约3~5天。大多数患者无症状(约50~80%)、或只有发烧、或类似一般感冒症状,数日后即自然痊愈。少数会出现特殊的临床表现如:

  1.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由A族克沙奇病毒及肠病毒71型引起,特征为发烧及身体出现小水泡,主要分布于口腔黏膜及舌头,其次为软颚、牙龈和嘴唇,四肢则是手掌及脚掌、手指及脚趾。常因口腔溃疡而无法进食,病程为7~10天。
  2. 疱疹性咽峡炎(herpangina):由A族克沙奇病毒引起。特征为突发性发烧、呕吐及咽峡部出现小水泡或溃疡,病程为4~6天。病例多数轻微无并发症,少数并发无菌性脑膜炎。
  3. 婴儿急性心肌炎及成人心包膜炎:由B族克沙奇病毒引起,特征为突发性呼吸困难、苍白、发绀、呕吐。开始可能误以为肺炎,接着会又明显心跳过速,快速演变成心衰竭、休克、甚至死亡,存活孩子会复原得很快。
  4. 流行性肌肋痛:由B族克沙奇病毒引起,特征为胸部突发阵发性疼痛且持续数分钟到数小时,合并发烧、头痛及短暂恶心、呕吐和腹泻,病程约1周。
  5. 急性淋巴结性咽炎(acute lymphonodular pharyngitis):由A族克沙奇病毒引起。特征为发烧、头痛、喉咙痛、悬雍垂和后咽壁有明显白色病灶,持续4至14天。
  6. 发烧合并皮疹(febrile illness with rash):与各类型克沙奇及伊科病毒都有关,皮疹通常为斑丘疹状,有些会出现小水泡。
极少数个案有可能发生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心肌炎、心包膜炎、肺炎、麻痺等并发症。尤其新生儿及小婴儿感染者偶而会发生电击性病毒性休克症候群,侵犯多种器官,死亡率很高。

【診斷】

  1. 只有经由实验室检验,才能确定诊断是由何种肠病毒引起,但是病毒之分型对于治疗并无助益
  2. 绝大多数症状轻微者予以症状治疗即可。对于极少数有并发症之个案则采对症疗法。
  3. 病患于身体免疫力克服感染后即逐渐康复,但病毒仍可经由粪便排出,持续数周之久,而致感染他人。
  4. 如出现持续或反复高烧、呕吐、嗜睡、不安、意识不清、活力不佳、咳嗽、呼吸急促等非典型症状,或有任何疑义,请尽速就医。
  5. 有关免疫球蛋白之使用,因其效果尚在试验阶段,同时必须考虑其可能之潜在危险,故应由医师审慎评估。
  6. 肠病毒感染后,免疫力可持续一段时间;对于不同型之肠病毒,亦可有短期之交叉免疫。
  7. 有关例行预防接种之问题,特别是两个月大婴幼儿,请于接种前洽请医师审慎评估。
肠病毒“三危”:
  1. 第一危:危险族群,3岁以下。根据1998年肠病毒疫情统计,78%的死亡案例年龄小于3岁。
  2. 第二危:危险期间,3天之内。肠病毒71型引起重症和死亡的病例,其发病到就诊时间,平均3.4天,许多病例在第三天之后才到急诊或加护病房,以致抢救不及。所以发病的最初三天,病情变化极不稳定,最需要密切追踪。
  3. 第三危:危险症状有三,昏睡、持续呕吐和肌跃型抽搐。针对肠病毒71型所引发的脑干脑炎致死及濒死病例分析,发现这三种临床症状最有指标价值,若有上述症状,必须以重症处理。

【預防】

肠病毒消毒方法:

  1. 消毒方法的选用:
    1. 肠病毒对酸及许多化学药物具抵抗性,如抗微生物制剂、清洁消毒剂及酒精,均无法杀死肠病毒。
    2. 醛类、卤素类消毒剂(如市售含氯漂白水)可使肠病毒失去活性,水中0.3~0.5ppm的余氯即可使其不活化,而衣物漂白水(含氯)亦可杀死肠病毒。
    3. 肠病毒于室温可存活数天,4℃可存活数周,冷冻下可存活数月以上,但在50℃以上的环境,很快就会失去活性,所以食物经过加热处理,或将内衣裤浸泡热水,都可减少肠病毒传播。
    4. 干燥可降低肠病毒在室温下存活的时间。
    5. 紫外线可降低病毒活性。
  2. 泡制消毒水:以泡制200ppm含氯漂白水为例
    1. 取巿售家庭用漂白水(浓度一般在6到7%)1汤匙(一般喝汤用的汤匙,约15~20cc)。
    2. 加入5公升的自来水中(大宝特瓶每瓶容量1250cc,4瓶即等于5公升),搅拌均匀即可。
  3. 环境消毒重点:
    1. 不需要大规模喷药消毒。
    2. 只需对于常接触物体表面(门把、课桌椅、餐桌、楼梯扶把)、玩具、游乐设施、寝具及书本做重点性消毒。
    3. 清洗完毕的物体可移至户外,接受阳光照射。

【併發症】

若合并有昏睡、抽筋、持续呕吐等症状则要住院处理,有危险性,可能并发无菌性脑炎、肺炎、心肌炎、心包膜炎及麻痺等并发症。其它的危险因子还包括:发高烧超过三天,血糖超过150mg/dl,及四肢无力等症。

  1. 病毒性(无菌性)脑膜炎:常由Coxsackievirus B 及echovirus感染造成。
  2. 脑炎:部份由Coxsackievirus A感染造成。
  3. 脊髓炎:poliovirus外,肠病毒71型感染也造成。
  4. 心肌炎:约1/3~1/2的心肌炎是Coxsackievirus B造成,多发生于年青男性,可致命。
  5. 出血性结膜炎:Enterovirus 70、Coxsackievirus A24感染造成。
  6. 新生儿感染:常是Echovirus及Coxsackievirus B感染造成,死亡率高。

【鑑別】

肠病毒所引起的咽峡炎与疱疹性齿龈舌炎(Herpetic Gingivostomatitis)甚为相似,但疱疹性齿龈舌炎的溃烂是在口腔前半部,一样会疼痛、流口水,但非肠病毒感染。

【其它相关项目】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