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藥名伏龍肝
別名灶中黃土、釜下土、釜月下土、灶心土
科屬礦物類
【品種來源】

為久經柴草熏燒的灶底中心的土塊。在拆修柴火灶(或燒柴的窯)時,將燒結的土塊取下,用刀削去焦黑部分及雜質即得。

【性狀】

為不規則的塊狀,大小不一。全體紅褐色,表面有刀削痕。質較硬,但易砸碎,並有粉末脫落,斷面細軟,色稍深,常有蜂窩狀小孔。具煙熏氣,味淡,以塊大,色紅褐,質細軟者為佳。部分溶于水,加酸部分溶解,且有氣泡發生,其酸溶液加5%亞鐵氰化鉀試液呈藍綠色,且有藍色沉澱生成。

【性味歸經】

辛,溫。

  1. 《別錄》:「味辛,微溫。」
  2. 《藥性論》:「味鹹,無毒。」
入脾、胃經。
  1. 《本草求真》:「入肝、脾。」
  2. 《本草便讀》:「入脾、胃。」

【功效】

溫中燥濕,止嘔止血。

【主治】

治嘔吐反胃,腹痛泄瀉,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婦女妊娠惡阻,崩漏帶下,癰腫潰瘍。

  1. 《別錄》:「主婦人崩中,吐血,止咳逆,止血,消癰腫毒氣。」
  2. 《日華子本草》:「治鼻洪,腸風,帶下血崩,泄精尿血。催生下胞。」
  3. 《本草蒙筌》:「辟除時疫,安胎。搗細,調水服之。」
  4. 《綱目》:「治心痛狂癲。妊娠護胎,諸瘡。」
  5. 《本草備要》:「調中止血,去濕消腫。」
  6. 《陸川本草》:「治小兒慢驚。」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布包),1~2兩;或入散劑;或煎湯代水煎藥。外用:研末調敷。

【注意禁忌】

陰虛失血及熱證嘔吐反胃忌服。

  1. 《本草經疏》:「陰虛吐血者不宜用。癰腫毒盛難消者,不得獨用。」
  2. 《本草從新》:「無濕勿用。」

【現代藥理】

主要由硅酸、氧化鋁及氧化鐵所組成;此外,尚含氧化鈉、氧化鉀、氧化鎂、氧化鈣等。

  1. 鴿灌服伏龍肝煎劑2克/公斤,每天兩次,共4次後,對於靜脈注射洋地黃酊引起的嘔吐有止吐作用,主要為嘔吐次數減少,嘔吐的潛伏期并無明顯改變。
  2. 對阿朴嗎啡引起的狗嘔吐無效。

【選方】

  1. 治反胃:灶中土,用十餘年者,為細末,米飲調下三、二錢許。(《百一選方》)
  2. 治心痛冷熱:伏龍肝末,煮水服方寸匕。若冷,以酒和服,瘥。(《救急方》)
  3. 治吐血、瀉血,心腹痛:多年堊壁土、地爐中土、伏龍肝。上等分,每服一塊如拳大,水二碗,煎一碗,澄清服,白粥補之。(《普濟方》伏龍散)
  4. 治吐血、鼻血不止:伏龍肝半升。以新汲水一大升,淘取汁和蜜頓服。(《廣利方》)
  5. 治下血先便後血:甘草、乾地黃、白肅、附子(炮)、阿膠、黃芩各三兩,灶中黃土半斤。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溫二服。(《金匱要略》黃土湯)
  6. 治婦人血露:炒伏龍肝半兩,蠶沙一兩,阿膠一兩。同為末,溫酒調,空肚服二、三錢,以知為度。(《本草衍義》)
  7. 治產後血氣攻心痛,惡物不下:灶中心土研末,酒服二錢,瀉出惡物效。(《救急方》)
  8. 治小兒丹毒:多年灶下黃土末,和屋漏水傅之,新汲水亦可,雞子白或油亦可,乾即易。(《肘後方》)
  9. 治小兒重舌:灶月下黃土末,苦酒和塗舌上。(《千金方》)
  10. 治小兒臍瘡,久不瘥:伏龍肝,細研末敷之。(《聖惠方》)
  11. 治臁瘡久爛:灶內黃土(年久者研細末)、黃柏、黃丹、赤石脂、輕粉末等分。清油調,入油絹中貼之,勿動,縱癢,忍之良。(《濟急仙方》)
  12. 治聤耳:伏龍肝細研半兩,以豬膏和拈如棗核大,綿裹塞耳中,日再易,夜一易。(《聖濟總錄》)
  13. 治癰腫:伏龍肝以大酢和作泥,塗布上貼之,乾則易之。(《千金翼方》)

【其它相關項目】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