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名 | 虎骨 |
---|
科属 | 猫科 |
---|
为猫科动物虎(Panthera tigris L.)的骨胳。虎(《诗经》),又名於菟(《左传》),大虫(《肘后方》)。体形似猫而大,身长约1.6~2.9米,尾长约1米,体重180~320公斤,雌者较小。头圆而宽,颈部较短。眼圆。耳短小。口旁列生长须,犬齿粗大而锐利。四肢粗大有力。身躯雄伟,毛色鲜丽,夏季色深,呈棕黄色或橙黄色。冬季色浅,呈黄色或浅黄色。有许多黑横纹,横纹每2条靠拢在一起,体后的黑纹多而密。腹毛白色,亦有黑色条纹。头部黑纹较密,眼上方有一白色区,故有白额虎之称。鼻部棕色无斑纹。耳背黑色,中间有一圆形白斑。颏部白色。四肢外侧棕黄色,内侧白色,都有黑色斑纹。尾基部棕黄色,中部有黑白相间,形成环状,尾端黑色。大陆东北地区的虎体型较大,毛长,纹窄而色浅,称东北虎或北虎;华南地区的虎体型较小,毛短色深,纹多而宽,称华南虎或南虎。栖息于森林、灌丛、高山草莽处。独居,无固定巢穴,昼伏夜出,尤以晨昏时最为活跃,行动敏捷,善游泳,性凶猛。以其他兽类为食。分布东北、华南等地。进口虎骨主要有盂加拉虎、澳洲虎同非洲虎,分别产于印尼、泰国、越南等国以及澳洲、非洲。全年皆可捕捉,冬春两季较多。捕得后剥去皮肉,留下四脚爪上的皮毛和爪,以保持完整,并便于与其他兽类的骨胳区别。再剔净残存筋肉,阴干。
虎的肉(虎肉)、眼睛(虎睛)、牙齿(虎牙)、脚筋(虎筋)、爪甲(虎爪)、肾(虎肾)、胆(虎胆)、胃(虎肚)、脂肪油(虎膏)亦供药用。
【性狀】商品有整架和零骨之分,整架虎骨稍带肌肉和结缔组织,并富油性。头骨较圆,背腹面侧扁,吻部短,额骨平,前额上部有一浅槽,顶骨后面常有一脊棱,颧骨粗大,向外展出,眼眶下面各有一椭圆形透孔,孔面斜向。上颚骨生有门齿3对,犬齿1对,臼齿4对,下颚骨生有门齿3对,犬齿1对,臼齿3对,共有牙齿30个。门齿较小,犬齿呈圆锥形,强大而锐利,并略向内弯曲,臼齿呈山字形,锯齿状,上颚最后1对臼齿幼虎常不显著,均呈白色或浅黄白色,有光泽,齿基深入颚骨内部,故习称坐骨生牙。颈椎7节,第1颈椎呈蝶形,第3~7颈椎呈马鞍形。胸椎13节,每节上面有一较长的棘状突起,两侧联结有肋骨13对,肋骨近脊处呈圆形,近胸部呈扁形,作弓背状,向内弯曲,另一端与胸骨衔接。腰椎7节,两侧有较长的棘状突起。荐椎3节常愈合成为一块,上面可见3个棘状突起。尾椎22~25节,多为双数,节中间稍突出。坐骨1具,呈长方形,左右对称。肩胛骨两块,呈扇状半圆形,近中央部很薄,在外面有一条脊状突起。虎的腿骨有明显的棱,上节均为一根独骨,下节两骨合成。前肢上节下端靠近骨环处侧面有一扁长孔,习称凤眼;下节两骨相似并立,形略扁,略呈扭曲状,但一根较长。后肢上节圆柱形,能四侧放平而不幌动,上端内侧有一圆轴,下端有长圆形的凹槽,为膝盖骨的所在处。膝盖骨(即虎胫)呈长圆形,内面光滑,厚而坚重,常带有舌状筋。下节主骨粗大,呈三棱柱形,另一根很细,习称邦骨。前足5趾,后足4趾,趾端均具短爪钩。虎骨的表面均呈黄白色或灰白色,细腻而油润。体较重,质坚实。断面可见中间空隙约占三分之一,其内骨髓形成丝络网状,为灰黄色。气腥。以个大、体重、坚实、黄白色、无残肉者为佳。个小、体较轻、灰白色、带残肉者质次。如用毒药杀死,其骨发黑者,不可入药。主产吉林、黑龙江、湖南、四川、云南、贵州。此外,辽宁、内蒙古、广西、湖北、安徽、福建等地亦产。以东北产的品质为优。
【性味歸經】辛,温。
追风定痛,健骨,镇惊。
治历节风痛,四肢拘挛,腰脚不随,惊悸癫痫,痔瘘脱肛。
内服:煎汤,3~5钱;浸酒或入丸、散。
血虚火盛者慎服。
虎骨:取原药材,用清水浸漂,冬、春季漂10~15天,夏、秋季漂3~5天,捞起入清水中漂净,用刀刮去腐肉及筋膜,洗净,阴干,锯成小段。或分开大小个,阴干。临用时敲碎。
砂炒虎骨:先将砂置锅内,武火加热,至砂滑利容易翻动时投入虎骨段,炒至质酥,表面呈黄色时取出,筛去砂,趁热投入醋液(虎骨100公斤,用醋20~30公斤)中稍浸,捞起,晒或烘干,碾碎即可。砂烫后,能使虎骨受热均匀透彻,发生裂痕;醋淬后,使其松脆,易于打碎煎液。砂烫醋浸,可增强止痛效果并去除腥气。
油炙虎骨 先取麻油(先取麻油(虎骨100公斤,用麻油20~30公斤)置锅内,加热至沸时投入虎骨段,炸酥取出,或涂抹麻油,置火上烤酥取出,碾碎.亦称“制虎骨”。油炙后,使其质地酥脆,便于粉碎和煎煮,亦可减少腥臭之气。
醋虎骨:取砂子,置锅内炒至轻松,加入净虎骨,炒至黄色,筛去沙子,将虎骨乘热倒入醋内淬酥,取出晾干。(每净虎骨100斤,用醋20~30斤)
骨发黑者不可入药。
含蛋白质、磷酸钙,虎骨胶,虎骨胶经水解得多种氨基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