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目乾澀,是指兩目乾燥少津,滯澀不爽,易感疲勞而言。
本症《靈樞》早有記載,命之曰「奪精」;《諸病源侯論.目澀候》說:「液竭者目澀」;《證治準繩》則稱「乾澀昏花」;《審視瑤函》有「白澀症」的名稱,此外尚有「目枯澀」等異名。
【辨證分析】
- 陰虧血虛︰主要臨床表現為目內乾燥少津,滯澀不爽,視物易感疲勞,面色萎黃,爪甲色淡,失眠多夢,頭暈耳鳴,咽乾舌燥,或五心煩熱,或腰痠遺精。舌淡或舌紅,脈細數。主要病因:
- 讀書用目太過,久視傷血;
- 嗜酒恣欲,陰精虧損;
- 悲哀哭泣,久而耗液;
- 憂思傷脾,生化之源不足。
以目乾少津,滯澀不爽,視物疲勞為辨證要點,兼見咽乾舌燥,失眠多夢,脈細數。治宜養血活血,滋補肝腎。方選四物五子丸。 - 燥熱傷津︰目乾燥作癢,目熱且澀,乾咳少痰,口鼻乾燥,口渴欲飲,舌紅少津,脈數。多由感受燥熱之邪所致,燥應于肺,五行屬金,金盛克木,目為肝竅,燥邪易乘。《銀海指南.燥》說:「目之白珠,肺也,燥則眵乾作癢。」故以兩目乾澀熱癢,口鼻乾燥,口渴欲飲,乾咳少痰為辨證要點。治宜清熱潤燥,方選清燥救肺湯。
【文獻別錄】
- 《靈樞.口問》:「目者,宗脈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故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搖則宗脈感,宗脈感則液道開,液道開故泣涕出焉。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竅者也,故上液之道開則泣,泣不止則液竭,液竭則精不灌,精不灌則目無所見矣,故命曰奪精。」
- 《審視瑤函.白痛》:「白澀症,不腫不赤,爽快不得,沙澀昏朦,名曰白澀,氣分伏隱,脾肺濕熱。」
【鑑別】
目昏與目乾澀雖然常常同時并見,但目昏是以視物不清,昏暗不明為主;目乾澀是以目乾燥少津,滯澀不爽為主,二者主病仍有一定區別,故目昏另列專節,不屬本文討論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