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證型心脾兩虛
別名心脾兩虧、心脾虛弱
【概念】

心脾兩虛證是指心血耗傷,脾氣受損而出現的心神失養,脾氣虛弱,不能統血的一類症狀的概稱。多因思慮過度,飲食不節,或病後失調,慢性出血等所致。

主要臨床表現為:心悸健忘,少寐多夢,面色萎黃,食少倦怠,腹脹便溏,氣短神怯,或皮下出血,婦女月經不調,月經色淡量多,崩漏,或經少經閉,舌質淡嫩,苔白,脈細弱。

心脾兩虛證常見於「虛勞」、「驚悸怔忡」、「不寐」、「健忘」、「眩暈」、「出血」等多種疾病中。

本證應與「脾氣虛證」、「心氣虛證」、「心肺氣虛證」、「脾肺氣虛證」相鑒別。

【鑑別處理】

心脾兩虛證在不同疾病中的臨床表現和治法各具特點。

  1. 「虛勞」病中出現心脾兩虛證,以臟腑虛損的表現為特點。如心悸怔仲,健忘失眠,多夢,面色不華,食少倦怠,脈細弱,舌質色淡,舌苔薄等。多因飲食不節,飢飽不調,損傷脾胃之氣,不能生化精微,生長氣血。氣血來源不足,內不能和調於五臟六腑,外不洒陳於營衛經脈。脾氣虛衰,化源乏繼,心血日虧,病勢日深所致。治宜補益心脾,方選歸脾湯(《濟生方》)。
  2. 「驚悸怔忡」病中出現心脾兩虛證,以心悸不安,面色不華,頭暈目眩,舌淡紅,脈細弱為特點。多由思慮過度,勞傷心脾所致。思慮傷神,不但耗傷心血,又易影響脾胃生化之源,因而氣血兩虧,不能上奉於心,故見心悸不安,有無所接續之感。治宜健脾益氣,補血養心,方選四物湯(《和劑局方》)合天王補心丹(《世醫得效方》)。
  3. 「不寐」病中出現心脾兩虛證,以多夢易醒,睡眠不安為特點。多由思慮勞倦,傷及心脾,陰血暗耗,神不守舍,脾傷無以生化精微,血虛難復,心神失養,而成不寐。張景岳說:「勞倦思慮太過者,必致血液耗亡,神魂無主,所以不眠。」《類證治裁》也說:「思慮傷脾,脾血受損,經年不寐。」治宜補益心脾,方選歸脾湯養心湯(《證治準繩》)。
  4. 「健忘」病中出現心脾兩虛證,以善忘與失眠並見為特點。多由憂思過度,損其心脾,神舍不清所致。《三因方》說:「脾主意與思,意為記所往事,思則兼心之所為也。…今脾受病則意舍不清,心神不寧,使人健忘,盡心力思量不來者是也。」治宜養血益氣,寧心安神,方選益氣安神湯(《雜病源流犀燭》)。
  5. 「眩暈」病中出現心脾兩虛證,以眩暈兼見面色㿠白,唇甲不華,神疲納減,勞則易發為特點。多由勞倦內傷,心脾兩虛所致。心虛則血液循環不周,脾虛則生化之源不旺。治宜養血調營,方選人參養榮丸(《和劑局方》)。
  6. 「出血」,如衄血、便血、尿血、皮下出血、女子崩漏等疾病中,以出血量多,血色淡紅,心悸短氣,面色無華,唇甲色白為特點。多由於心脾虛弱心不主血,脾不統血所致。治宜補心脾,益氣攝血,方選歸脾湯加減。

本證的病變部位主要在心脾,且多表現為氣血兩虛。若以氣虛為主者,則多偏於脾虛;以血虛為主者,則多偏於心虛。在病機演化過程中,血虛及陰,可出現心脾氣陰兩虛,除心悸怔忡、神疲乏力外,還會出現口乾咽痛,午後潮熱,面紅升火,手足心熱等症。亦可因心脾俱虛,氣血兩虧,造成氣虛血脫的垂危表現,可見心動悸,面色蒼白,大汗淋漓,脈微細欲絕的症狀,不可不慎。

【類證鑑別】

  1. 脾氣虛證與心脾兩虛證:脾氣虛證多因飲食失調,或勞倦內傷,或吐瀉太過所致,亦可由其它疾病影響,如肝氣乘脾而形成。臨床常以脾運失健,氣血化生不足,四肢肌肉無以充養為特點,故見胃納呆鈍,食後脘腹脹滿,大便溏薄,少氣懶言,形體消瘦,四肢倦怠,面色萎黃不華,舌淡苔白,脈緩弱,治宜益氣健脾。而心脾兩虛證雖見脾氣虛的症狀,但所不同的是,前者病位屬脾,重在氣虛,後者涉及心脾,因此?不僅有脾氣虛之徵。還必備心氣血不足的表現,如心悸健忘,少寐多夢等,治療患以補養心脾氣血為原則。
  2. 心氣虛證與心脾兩虛證:心氣虛證多由久病體虛,暴病傷陽耗氣,年高臟氣衰弱,稟賦不足等原因所致。臨床表現以心悸短氣,活動後加重,自汗神疲,舌淡苔白,脈結代或細弱為特點。而心脾兩虛證則由思慮勞倦過度引起。臨床表現以心血不足,脾氣虛弱的症狀為主。兩者雖均見心悸,但心脾兩虛證因兼心血不足,故常伴有健忘、失眠,多夢,與心氣虛證的心悸短氣,活動後加重自是不同。此外,心脾兩虛證還必見脾氣虛的症狀,如食少倦怠,腹脹便溏等;或以脾失統血,而出現衄血。便血,尿血,皮下出血,月經不調及崩漏等。前者當以補氣養心即可,後者則應補養心脾為法。
  3. 心肺氣虛證與心脾兩虛證:肺主氣,心主血,氣為血帥,血為氣母。心肺氣虛證多因勞倦過度或久病咳喘,耗傷心肺之氣所致。臨床以肺氣不足,心血運行不利為特點。而見心悸短氣,咳喘少氣,胸悶發憋,自汗乏力,動則更甚。面色㿠白或暗滯,甚至口唇青紫。舌質暗淡或有瘀斑,脈細弱。治宜補益心肺。此與心脾兩虛證表現的心血虧耗,脾氣虛弱的證候特點易於鑒別。
  4. 脾肺氣虛證與心脾兩虛證:二者雖均有脾氣虛的表現,如倦怠食少,腹脹便溏等,但由於脾司運化,肺主治節,脾肺之氣兩虛,飲食不化精微,水液通調,則痰濕內停。故前者必見咳喘痰多而稀白,或面浮足腫,畏寒氣怯,後者則以心血不足,必見心悸健忘,少寐多夢,自易鑒別。

【文獻別錄】

  1. 《丹溪心法‧驚悸怔忡》:「怔仲者血虛,怔忡無時,血少者多。有思慮便動,屬虛。時作時止者,痰因火動。」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