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证型肝血虚
别名肝血失荣、肝血不足、肝虚血少、肝虚血亏
【概念】

肝血虚证,是指肝血不足,筋脉失于濡养而出现视物昏花,筋脉拘急,爪甲不荣,舌质淡,脉弦细等症状的概称。多由失血过多,或血之化源不足,以及久病耗伤肝血所致。

主要临床表现为︰面色苍白或萎黄,形体消瘦,两目干涩,夜盲,或视物模糊,眩晕,耳鸣,手足肢体麻木,或筋脉拘急,爪甲不荣,妇女可见月经量少而浅淡,甚则闭经,口唇、舌质淡白,脉细或弦细等。

肝血虚证常见于“虚劳”、“眩晕”、“不寐”、“麻木”、“雀盲”、“月经不调”、“痛经”等疾病中。

肝血虚证通常应与“心血虚证”、“血虚生风证”、“肝阴虚证”、“肝郁血虚证”相鉴别。

【鑑別處理】

肝血虚证可见于多种疾病中,其临床特点不尽相同,应加以辨析。

  1. 如妇女月经不调病中出现肝血虚证,则以月经后期、量少、色淡、质稀,甚则闭经为特点,乃由肝血不足,血海空虚,不能按时满盈所致,治宜补肝养血调经,方用小营煎(《景岳全书》)。
  2. 若见于痛经病中,以经行或经后少腹绵绵作痛、喜按,腰膝酸软,眩晕耳鸣,脉沉弦而细为特点,多由肝血不足,损及肾精,冲任俱虚,胞脉失养所致,治宜调补肝肾,方用调肝散(《傅青主女科》)。
  3. 虚劳病中之肝血虚证,其临床表现则以面色不华,形体消瘦,手足肢体麻木、或筋脉拘急,爪甲脆而枯薄、甚则变形等为特点,乃由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所致,治宜补血养肝,方用补肝汤(《医宗金鉴》)。
  4. 若见于眼科“雀盲”病中,以视物昏花,夜盲,伴睛珠酸涩疼痛,牵引眉棱骨痛等为特点,多由肝血不足,清窍失养所致,《笔花医镜》曰:“肝之虚,肾水不能涵木而血少也。脉左关必弱或空大,其症为胁痛,为头眩,为目干,为眉棱骨眼眶痛。”治宜滋肝养血明目,方用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味。
  5. 若见于“不寐”病中,以失眠,多梦,易惊醒,头晕目眩,脉弦细为特点,多由肝血不足,神失所养,魂失潜藏所致,治宜养血、补肝、安神,方用酸枣仁汤(《金匮要略》)加减。

肝血虚证常见于失血过多,营血化生不足的患者。尤以妇女更为多见,临床表现为经少、色淡、后期、闭经、经后腹痛、胎动不安、缺乳、不孕等症。

肝藏血,主疏泄,以血为本,“体阴而用阳”,若血液充盈,则肝有所藏,疏泄方能正常。反之肝血不足,肝失所养,则疏泄不及,而出现胸胁胀满,郁郁不乐,多疑善虑,甚则闷闷欲哭等肝气郁结之证;若血虚阳浮,虚热内生,则出现急躁易怒,失眠多梦,头胀头痛,头晕目眩等肝阳上亢之证。

又肝藏血、肾藏精, “精血同源”,在病机演变过程中,肝血虚证,日久不愈,常可致肾精亏虚,而表现眩晕耳鸣,腰膝酸软,发脱齿摇,男子不育,女子不孕等肝肾亏损之证。

又肝血不足,气机不畅,血行滞涩,常挟杂气滞血瘀之证,而表现脇肋刺痛,固定不移,肌肤甲错,舌边紫暗、或有瘀点、瘀斑等症状;若瘀血阻滞,新血不生,又复致肝血亏虚,二者相互影响,使其缠绵难愈。

【類證鑑別】

  1. 心血虚证与肝血虚证:心主血脉,肝藏血。若心血不足,常见肝血虚,肝血不足,心血也因之受损。故二者临床表现颇为相似,皆可表现面色苍白或萎黄,口居指甲淡白,眩晕,舌淡脉耙等血虚症状,故应加以鉴别。就病因而言,心血虚证多由失血过多,血之生化之源不足,以及思虑过度,耗伤心血所致,心血不足,心失所养故心悸,甚则怔忡不已;心藏神,主神志,血不养心,神不守舍故失眠、多梦、健忘、神志不宁。肝血虚证也可因失血过多,血之化源不足,以及久病耗伤肝血引起,因肝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肝血不足,不能濡养其窍,则两目干涩,视物模糊,雀目、甚则目视不明;肝血亏虚,不能濡养筋脉,则四肢麻木,或筋脉拘挛,爪甲不荣;肝为血海,肝血不足,血海空虚,无以化为经血,效月经后期,量少,甚则闭经;弦为肝脉,绌为血虚,肝血虚证以弦细脉为多见。综上所述,二者病性虽同,病位□异,一病在肝,一病在心,可资鉴别。
  2. 血虚生风证与肝血虚证:二者皆为血虚所致,皆有肝血不足的临床表现,如两目干涩,视物模糊,面色不华,肢体麻木,或筋脉拘挛,舌质淡,脉弦细等症状。然二者病变有轻重之分,血虚生风多为肝血虚证的进一步发展,其病情较重,由于肝血亏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而致皮广搔痿、四肢震颤、甚则抽搐、肢体麻木等症状。与肝血虚证之单纯血虚而无风动之象不同,二者不难鉴别。
  3. 肝阴虚证与肝血虚证:肝血指肝脏所藏之血液,属阴,故肝血虚可发展为肝阴虚证。二者病位在肝,同属肝之虚证,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十分相似:肝血虚证多由失血过多,血之化源不足,久病、重病耗伤肝血所致;而肝阴虚证可为肝血虚证的进一步发展,亦可由肾阴亏耗,水不涵木,精不化血,或热病后期,消灼阴液,以及肝郁化火,暗耗肝阴引起。其临床特点不同;肝血虚证,因血虚不荣于头面则面色苍白或萎黄,唇淡白;而肝阴虚证,因阴不制阳,虚热内生,则颜面潮红,唇赤口干,伴有五心烦热,虚烦不寐,潮热盗汗,尿黄便干等阴虚内热之症。肝血虚证多舌质淡,脉弦细;肝阴虚证则舌质鲜红少苔,脉弦细数。就女子而言,肝血虚,血海不满,可表现为月经后期,量少,色淡,甚则闭经;而肝阴虚者,由阴虚内热,热伏冲任,即可灼伤阴血而见月经后期,量或多或少,闭经等症状,也可由虚热迫血妄行而见先期,量多,色鲜红,甚则崩漏等症状。肝血虚证为单纯的肝血不足,无阴虚内热之象;肝阴虚证除可见阴血亏损症状外,阴虚内热之象明显,是鉴别的关键所在。
  4. 肝郁血虚证与肝血虚证:二者皆可见肝血不足之表现,然其病因病机及临床特点不同。肝郁血虚证常因积郁忧思,怨结难解,营阴暗耗,脏阴亏损所致,以心肝肾等脏之阴血虚亏,不能奉费心神之症状为主,如悲伤欲哭,或啼笑无常,精神恍惚,难以自持,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时时呵欠,表情乖戾等,《金匮要略》曰:“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像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与单纯之肝血不足不难鉴别。

【文獻別錄】

  1. 《素问.脏气法时论》:“肝病者……虚则目䀮䀮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
  2. 《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侯上》:“肝侯于目而藏血。血则荣养于目。腑脏劳伤,血气俱虚,五脏气不足,不能荣于目,故令目暗也。”
  3. 《本草经疏.卷二》:“肝虚十证,胸胁痛,属肝血虚;转筋,属血虚;目光短,属肝血虚及肾水真阴不足;目昏,属肝血虚有热,兼肾水真阴不足,……亡血过多,角弓反张,属肝血虚有热;…目黑暗眩晕,属血虚,兼肾水真阴不足。”
  4. 《通俗伤寒论.六经方药》:“血虚生风者,非真有风也。官因血不养筋,筋脉拘挛,伸缩不能自如,故手足瘸疭,类似风动,故名曰内虚暗风,通称肝风。温热病末路多见此证者,以热伤血液故也。”
  5. 《笔花医镜.卷四》:“妇女以血为主,血足则盈而木气盛,血亏则热而木气亢。木盛木亢,皆易生怒。……然怒气泄则肝血必大伤,怒气郁则肝血又暗损,怒者,血之贼也。”

【其它相关项目】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