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證型痰氣互結
別名痰氣交阻、痰氣阻閉、氣鬱痰凝、痰氣鬱結
【概念】

痰氣互結證又稱鬱痰證,是由於痰與氣鬱結於身體各部所出現的一系列症狀的總稱。痰氣互結證多由於七情所傷,氣滯痰阻所致。

本證主要臨床表現為:情u荍簃{,急躁易怒,胸脇滿悶,善太息,或咽喉如有梅核堵塞,或吞咽梗阻,或神志痴呆,或發癭瘤瘰癧,舌苔薄膩,脈弦細而滑。

痰氣互結證主要見於“胸痹」、「梅核氣」、「噎膈」、「癲」、「癭瘤」、「瘰嚟」等疾病中。

本證臨床上應與「肝脾不調證」、「肝胃不和證」相鑒別。

【鑑別處理】

本證辨析痰氣互結證因其阻滯的部位不同,症狀各異,故臨床表現此較複雜。情志抑鬱,急躁易怒,胸脇滿悶,善太息是其共同表現,在不同的疾病中則各有特徵。

  1. 若痰氣痞結於胸,氣機不暢則導致胸痹,表現為胸悶痞滿,短氣不利,痛引心背,俯仰不舒,治宜宣通降逆,行氣化痰,方選橘枳薑湯(《金匱要略》)化裁。
  2. 若痰氣搏結於咽部則成梅核氣,表現為咽喉如梅核或敗絮堵塞,咽之不下,吐之不出,胸悶痞滿,氣鬱不暢,治宜理氣消痰,方選四七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化裁。
  3. 若痰氣交阻於食道則致噎膈,表現為吞咽梗阻,嘔惡痰涎,胸膈痞滿,口乾咽燥,早期舒暢時可稍緩解,治宜開鬱化痰潤燥,方選啟膈散(《醫學心悟》)化裁。
  4. 若痰氣鬱結,蒙蔽神明可導致癲病,表現為神情抑鬱淡漠,沉默痴呆,行動遲緩,語無倫次,治宜理氣解鬱,化痰開竅,方選導痰湯(《濟生方》化裁。
  5. 若痰氣互結於經絡可成癭瘤,常見頸前腫物,漫腫或結塊,皮色不變,按之柔軟,治宜理氣解鬱,化痰軟堅,方選海藻玉壺湯(《外科正宗》)加減。亦有結於頸項、腋、胯之間成為瘰癧,表現為局部出現結塊如豆,累累如貫珠狀,數目不等,無痛無熱,以後逐漸增大串生,或有微痛,治宜疏肝解鬱,軟堅化痰,方選消瘰丸(《醫學衷中參西錄》)化裁。

痰氣互結證每見於胸懷不暢,情志抑鬱之人,尤多見於婦女。情志不遂,肝氣不舒,痰氣鬱結則出現本證。春季木旺,肝氣易鬱,故痰氣互結證常於春季發生或加重。病情又常隨情志變化而增減,因此治療時要注意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使病人保持樂觀情緒,將有利於疾病痊癒。

痰氣互結證在疾病演化過程中易兼夾肝氣鬱結證,脾虛濕困證與胃氣上逆證。痰氣互結證往往是在肝氣鬱結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痰氣互結,氣機不暢又可使肝氣鬱結加重,故痰氣互結證常兼夾肝氣鬱結證。肝氣鬱結證的主要表現有:情志抑鬱,胸悶脇脹,煩躁易怒,脈弦等症。脾虛濕困證不僅是生痰的原因,而且脾虛則肝木自旺,易致肝氣橫逆,肝木乘土又進一步加重脾虛,所以痰氣互結證在演化過程中常兼夾脾虛濕困證,脾虛濕困證的主要表現有:脘腹脹滿,食慾不振,泛惡欲吐,肢體沉重,舌苔膩,脈濡等症。痰氣互結證還可因痰氣上逆引起胃氣上逆證,而見不思飲食,胃脘脹痛,噯氣呃逆,嘔吐惡心等症。

【類證鑑別】

  1. 肝脾不調證與痰氣互結證:痰氣互結證是由肝氣鬱結,氣機失暢,痰氣搏結所致。肝脾不調證即肝鬱脾虛證,是由鬱怒傷肝,肝失疏泄,橫逆犯脾,脾失健運所致。二證均可出現情志抑鬱,急躁易怒,胸脇滿悶,善太息等共同表現。但痰氣互結證還因為阻滯的部位不同出現胸痹、梅核氣、噎膈、癲、癭瘤、瘰癧等疾病的表現,而肝脾不調證則出現食慾不振,腹脹便搪,倦怠乏力等脾氣虛的表現。在舌脈方面,痰氣互結證因有痰濁,故舌苔膩,脈弦細而滑,而肝脾不調證多表現為薄苔,脈弦。
  2. 肝胃不和證與痰氣互結證:肝胃不和證由於肝鬱氣滯,疏泄失職,肝氣犯胃,胃失和降所致。痰氣互結證與肝胃不和證均出現情志抑鬱,胸脇脹滿,急躁易怒等共同表現,但痰氣互結證可出現咽喉堵塞感,吞咽梗阻,神志痴呆,癭瘤瘰癧等表現,而肝胃不和證則兼有胃脘脹痛,呃逆噯氣,吞酸嘈雜等症狀。在舌脈方面,痰氣互結證表現為舌苔薄膩,脈弦細而滑,而肝胃不和證則出現舌苔薄黃,脈弦。

【文獻別錄】

  1. 《症因脈治‧痰症》:「鬱痰之症,胸滿飽脹,九竅閉濇,懊憹煩悶,或咽中結核,睡臥不寧,或腸胃不爽,飲食有妨,或氣逆不利,倚息肩喘,鬱痰之症也。鬱痰之因?七情所傷,易成鬱結,肺氣凝滯,脾元不運,思則氣結,悶鬱成痰,皆鬱痰之因也。鬱痰之脈,多見沉濬,沉遲寒鬱,沉數為熱,沉實頑痰,沉牢內結。鬱痰之治,寒鬱辛散,香芎二陳湯,熱鬱清解,梔連二陳湯。肺經鬱痰節齋化痰丸加昆布膽星。
  2. 《丹溪心法‧六鬱》:“痰鬱者,動則氣喘,寸口脈沉滑。」
  3. 《類證治裁‧痞滿》:「噎膈痞塞,乃痰與氣搏,不得宣通。痰為氣激而升,氣為痰膩而滯,故痞塞而成噎膈也,連理湯,生薑瀉心湯。」
(季紹良)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