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症状小儿麻疹
【概念】

麻疹是指传染时邪厉毒,以致发热3-4日后,遍体出现红色疹点,稍见隆起,扪之碍手,状如麻粒而言。其中尤以颊粘膜出现麻疹黏膜斑为其特征。多见于半岁以上的婴幼儿。

古代所谓之“斑”,《小儿药证直诀》所称之“庖疹”,《小儿斑疹备急方论》所称之“斑疹”,以及《小儿痘疹方论》所称之“痘疹”,均包括本症。至元《麻证新书》始定名为麻疹。

由于地区不同,江浙一带,将麻疹称“痧子”或“瘄子”,华北称“疹子”或“糠疮”,华南多称“麻子”等。

【辨證分析】

    此外,麻疹在见形前易与风热感冒相混淆,透疹以后应与其它发疹证候相鉴别,现分析如下:

    麻疹初起有发热、咳嗽、喷嚏等类似感冒的表现,但麻疹发热,早轻夜重,或一日数潮,或热退后复升,且高于初热、身虽热但两手足梢及耳轮发凉,眼胞肿而泪汪汪,鼻喷嚏而涕浊浊。《幼科证治准绳》说:“以火照之,遍身如涂朱之状,此疹将出之状。”《麻科活人全书》说:“认麻须细看两耳根下,颈项连耳之间,以及脊背以下至腰间,必有三、五红点,此即麻之报标,如无红点以为证佐,则当以别证施治。”若口腔出现麻疹粘膜斑,则更是早期鉴别诊断的依据。此外,对于是否在流行季节和曾否患过麻疹,以及有无与麻疹患者接触,均可作为早期鉴别的参考。

    小儿风疹、奶麻、丹痧均现发疹,易与麻疹发疹混淆,所不同者,风疹全身症状较轻,出疹前口内无麻疹粘膜斑,发热当天或一天后即可出现疹点,色呈淡红,细小稀疏,搔痒异常,先见于头面部,第二天见于躯干及四肢,仅二至三天即消退,疹回以后既不脱屑,也无斑痕,耳后、颈后及枕后筋核常肿大,按之疼痛,可在出疹前一天出现,持续二至七天或更长。奶麻多发于哺乳期婴幼儿,疹形与麻疹相似,但以热退疹出为特征,且起病急骤,体温较高,持续三至四天后,自行退热,除饮食欠佳外,精神尚好,热退后全身出现玫瑰红色较细碎而稍密的疹点,面部较少,常见于躯干,尤以腰臀部为多,一天内迅速出齐,一、二天退尽而愈,退后不留色痕,亦无脱屑。丹痧一般起病半日至一天即行透痧,皮疹先见于颈、胸,三至四天遍及全身,弥漫密布,状若涂丹,颜面部潮红而无皮疹,疹退后有明显的皮肤脱屑,并见咽喉肿痛,或伴腐烂,尤以口唇周围无痧,呈苍白口环,舌质红绛起刺,状如杨梅,皮肤皱折处呈线状疹为特征。

    麻疹有常有变,有重有轻,有顺有逆,且易与其它发疹病相混淆。鉴别要点在于以病程日期分证候阶段,以症状轻重辨顺逆安危,以特有见症与其它外感病、发疹性疾病相区别。

    【文獻別錄】

    1. 《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瘟疫门》:“痧白疹红如肤粟,斑红如豆片连连,红轻赤重黑多死,淡红稀暗是阴斑。”
    2. 《幼科释谜.麻疹》:“麻疹浮小,而有头粒,非如发斑,成片一色,方其初起,必先发热,都似伤寒而有分别。鼻流清涕,咳嗽嚏泄,眼胞微肿,汨汪盈睫,或呕或利,红及腮颊,此麻疹候,汗下不必。”
    3. 《幼科证治准绳.麻疹》:“麻疹浮少而有头粒,随出即收,不结脓庖…出轻而日数少者名奶疹子,出稍重而日数稍多者,名正疹子,初出亦与痘疮相似,但痘发于脏,麻发于腑。脏属阴,其病本深,故难出难收而药于温平为宜;腑属阳,其病本浅,故易出易收而药于清凉为宜。”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