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导览
症状皮肤结节
别名结节
【概念】

皮肤结节,是指发于皮肤上,高出皮面或隔没皮内、质地坚硬、圆形或类圆形的肿块而言。其大小、深浅、表面颜色、破溃与否,皆因病因而异。切诊比望诊更易分辨本症。

在古典医籍里,尚无“皮肤结节”的记载。《灵枢.寒热》中所述“瘰疬”本是一个病名。但从“小者为瘰,大者为疬,连续如贯珠”的描述来看,似属本症的原始记载。“结核”,在《千金要方中作为一个病名出现,在《景岳全书》中则是一个症状。《外科大成》描写:“结核生于皮里膜外,如果中之核,坚而不痛。”此外,尚有称“痰核”者。瘰疬、结核、痰核等包括病名和症状二层含义,从后一层含义讲,可属本症范畴。为了便于讨论,统一取名为“皮肤结节”。

皮肤肿瘤、瘢痕、疣等,虽与本症有类似之处。但是其病因与本症迥异,临床表现亦有不同,故均不属本节讨论范围。

【辨證分析】

  1. 痰火凝结︰初起一个或数个豆大结节,肤色不变,触之坚硬,推之移动,不痛无寒热,日渐增大,微觉疼痛,相互粘看后,推之不动,瘰瘰如珠,历历可数;日久皮肤深红,质地渐软,破溃后出稀薄脓液,久不收口。初起时自觉症状不明显,日久则兼见午后潮热,食欲不振,肌肉消瘦,皮肤失润,舌红或红绛,苔少,脉沉细而数。因肺肾阴虚,虚火内灼成痰,痰火凝结而发。火性炎上,痰随火势,故结节多发于颈项,腋下等处。望之瘰瘰如珠,历历可数,肤色不变,日久色深红;触之坚硬移动,日久变软,可破溃,流溢清稀脓液,久不收口。表现出阴虚内热证(如午后潮红,肌肉消瘦,舌红或红绛,苔净,脉沉细数),而治以滋阴降火化痰法,常用滋阴降火汤与消核散合方。
  2. 痰湿流聚︰结节初起散在稀疏,芝麻大小,以后逐渐增大如黄豆,圆形或半圆形,密集成群或散发孤立,浅褐色,质地较硬,表面粗糙,剧烈搔痒,或兼有腹泻便溏,纳呆,舌质淡,舌体胖有齿痕,脉弦滑或沉濡。由脾气虚弱,运化失司,水湿停积,聚而生痰,痰湿流溢,聚于肌肤而发病。湿性重浊,痰湿交混,重浊下坠,故结节以下肢最为常见。结节的鉴别要点为:望之初期为散在稀疏的小颗粒,以后密集成群或散发孤立存在,浅褐色,剧烈痛痒,表面粗糙障手,不破溃。这两种结节病程长,发展缓慢。但则见脾气虚弱证(腹泻便溏,纳呆,舌淡体胖,苔腻,脉沉濡)。故在治疗上,治以健脾燥湿化痰法,常用二陈汤海藻玉壶汤化裁。
  3. 气血凝聚︰结节呈圆形或椭圆形,蚕豆或樱桃大,初起表面色鲜红,渐次变暗红或紫红色,略高出皮肤,自觉疼痛,触之痛甚,一般不化脓,不破溃,可伴有局部肿胀,发烧,咽痛,关节疼痛,舌红,苔少脉弦涩或沉弦。本症好发于小腿,由于内有湿热,下注于血脉经络之中,致气血运行不畅,气滞则血瘀,郁滞经脉而成。这种结节因发生部位不同而有差异:(1)发于小腿伸侧者,结节呈红或鲜红,较小较浅,数量较多,不破溃,消退后易复发;发于小腿屈侧者,结节呈暗红色,较大较深,数量较少,可破溃,经久不愈。(2)发于小腿伸侧者,多为急性发病,春季多发;发于小腿屈侧者,呈慢性经过,冬重夏轻。通络祛瘀、行气活血为治疗大法,常用方为通络活血方。小腿伸侧为足三阳经所布行,其证偏实,故可佐以生地、丹皮、大青叶、银花等药以凉血清热;小腿屈侧为足三阴经所布行,其证偏虚,尤其在结节破溃后,应加党参、炙耆、熟地以培补气血。
  4. 寒湿阻络︰结节初起不红不肿,以后逐渐扩大色红,多发于四肢,呈带状分布,数量逐渐增多,日久破溃流出稀薄淡黄色脓液,结节之间有条索状硬结。一般无全身症状。兼见手足不温,肤色不泽,舌淡,苔白腻,脉沉紧或弦滑。多由皮肤破伤,寒湿邪气乘隙入侵,凝滞经脉引起。故结节多见于手足、小腿等暴露部位,因寒湿凝滞经脉,则结节间可见条索状硬结。初起不红不肿,以后结节扩大紫暗,仍无疼痛,破溃后溢出稀薄脂液,很难收口,多沿四肢呈带状分布;治宜散寒祛湿,补气养血,常用方滋荣散坚汤。
  5. 疫气浸淫︰新生的结节色浅红,黄色或正常肤色,陈旧的结节色深红,或红褐色。晚期颜面满布大小不等的结节,凹凸不平,多伴有冷、热、痛、痒,感觉减退或部分消失,舌红、苔少、脉细数。乃因素体虚弱,偶受疫气相染,内浸血脉,其结节多见于面部。这两种结节各有特点:新生者色浅红或红黄色,陈旧者色深缸或红褐色,后期往往使颜面凹凸不平,常伴有手足麻木不温。治宜益气驱风、活血杀虫,常用神应消风散和磨风丸内服,外用苦参汤洗之。
结节是皮肤科主要症状之一,不少皮肤病以结节为主症,但在有些疾病中,结节与粟疹、红斑等症相兼出现。只要抓住上述各种结节常见证的主要特点,不难鉴别。结节的治法虽各不相同,但《素问.至真要大论》“结者散之”,“坚者软之”的大法,则有普遍指导意义,临证当遵循之。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