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症状湿疹
别名异位性皮炎
【概念】

湿疹属中医“癣疮”范畴,中医根据其临床表现及发病部位不同,又称此病为“湿癣”、“湿疙”、“四弯风”、“旋耳风”、“浸淫疮”、“绣球风”、“脐疮”等。中医认为其发病机理是由于心绪烦扰,心火内生导致血热,或感受风湿热邪,邪气郁阻于肌肤,或由于饮食不慎,脾失健运,湿从内生,郁而化热,湿热相结,外走肌肤。本病婴幼儿多见,此多由“母食五辛,父餐炙煿,遗热与儿或胎中血热,落草受风”的遗热、遗毒及血热受风等所致。

【現代研究】

湿疹是常见的病因尚不清楚的可由多种诱因引发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在有些专著中又被称为特殊性皮炎、异位性皮炎、遗传过敏性皮炎等。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炎症的情况可分为:

  1. 急性:红斑、丘疹、水疱、肿胀、渗出、糜烂、结痂等;
  2. 慢性:皮肤呈褐红色,浸润、肥厚、皲裂、鳞屑,或者苔藓样改变、脱屑性片块等;
  3. 和亚急性三种。
皮损往往呈对称性分布,有剧烈搔痒,慢性病程,反复发作与难于治疗等特点。引起各类湿疹的因素可能与下列几种有关:
  1. 体质因素:与遗传基因有关,病人有形成lgE的素质,对体内外的致病因子的敏感性较常人为高,同时还易伴发与lgE有关的其他过敏性疾病,或家族中有这类病人的家族史等。
  2. 精神与神经因素:由于过度精神刺激,疲劳,可引起湿疹症状加重,尤其是慢性苔藓化湿疹、钱币状湿疹。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肢端发凉,常是手部湿疹的原因之一。
  3. 病灶感染:细菌、真菌与病毒物质的感染可使皮肤发生湿疹样改变;牙酿感染,或鼻囊炎、扁桃体炎、胆囊炎、膀胱炎,也可成为慢性湿疹的诱因。
  4. 消化系统功能障碍:胃肠功能失调可造成黏膜的分泌物吸收功能失常,使异体蛋白质过敏原进入体内而引发湿疹,同时也可造成维生素B、C等的缺乏,易引发湿疹。
  5. 血液循环障碍:最常见的如下肢静脉曲张及象皮腿、痔矮等易引发下肢湿疹、肛周湿疹。
  6. 内分泌与代谢紊乱:某些人的月经疹或黄体酮自体过敏性湿疹,糖尿病病人的湿疹样皮疹,都说明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也是湿疹的发病因素之一。
以上六个方面是诱发湿疹的主要因素,另外目前已明确的直接引发的变态反应原有各种蛋白食物、花粉、皮毛、细菌等。

〔诊断〕

  1. 需具备下列三项必要条件中的二项:
    1. 瘙痒。
    2. 典型部位的苔藓样变。
      1. 成人屈侧病变。
      2. 婴儿面部和伸侧病变。
    3. 倾向于慢性或慢性复发。
  2. 并有下列主要表现两项以上:
    1. 个人或家族特应病史(哮喘、变态反应性鼻炎或特应性皮炎)。
    2. 皮试呈即刻反应。
    3. 有白色皮肤划痕和(或)胆碱能制剂延迟苍白现象。
    4. 前囊下白内障。
  3. 或并有下列表现四项以上:
    1. 干皮病或鱼鳞病。
    2. 白色糠疹。
    3. 毛发角化病。
    4. 手掌线角化过度。
    5. Dennie's线。
    6. 血清lgE增高。
    7. 圆锥形角膜。
    8. 有皮肤反复感染的倾向。
    9. 局部使用类固醇有效。
    10.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11. 易发生荨麻疹。
    12. 对药物特别是青霉素易发生变态反应。

【辨證分析】

  1. 外感风热︰发病急,以红色丘疹为主,泛发于全身,瘙痒难忍,抓破出血,渗出不多。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略数。本型见于急性丘疹性湿疹及部分亚急性湿疹。疏风凉血,清热除湿。消风散加减。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各15克,苍术、苦参、知母、胡麻仁、生地、木通各10克,当归、石膏各20克,甘草5克。风热偏甚,口渴、身热者可加银花、连翘;若湿热偏盛,身重乏力,纳呆食少,舌苔黄腻,可加地肤子、车前子、栀子、马齿苋等;若血分热盛,疹色鲜红,五心烦热,舌红或绛者,加赤芍、丹皮、紫草等。
  2. 湿热︰起病急,皮疹鲜红瘙痒,渗出较多,甚者起疤,结黄痂或糜烂。大便干结、小便黄或赤。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本型相当于急性湿疹或慢性湿疹急性发作期。清热利湿,袪风止痒。四妙散加味。黄柏、苍术、牛膝各15克,薏苡仁30克,地肤子、车前子、栀子、白蒺藜各10克。偏血热者可加紫草、丹皮、赤芍;偏风热者加银花、连翘、防风、荆芥、马齿苋。
  3. 脾虚︰皮损暗淡不红,渗出少且清稀;可有黄色脱屑,或从结沥浸润的斑片为主。面色无华,纳差,大便溏薄,或有腹胀。舌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缓滑或濡。本型相当于部分亚急性湿疹。健脾运湿,袪风止痒。七味白术散加味。大便溏薄、腹胀甚、渗液偏多者可加苍术15克,砂仁10克;腹胀呕恶可加半夏、陈皮、生姜各10克;舌苔厚腻,纳呆食少可加佩兰叶、苏叶各10克。
  4. 血虚风燥︰病变日久,皮损浸润肥厚、陈日,伴色素沉着,时缓时发,脱落皮屑,渗出少而干燥,可伴有口燥咽干,心烦易怒,头晕失眠,便干,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益血养阴,止痒袪风。当归饮子。当归、白芍、川芎各20克,生地、白蒺藜、防风、荆芥、何首乌各10克,黄耆15克,甘草5克。如五心烦热盗汗、腰膝酸软,偏肾阴虚者,可加枸杞子、熟地各20克;若燥热不甚明显,减川芎、何首乌。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