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症状支气管哮喘
【概念】

中医学认为,本病属“哮证”、“喘证”、“饮证”等范畴。多因宿痰内伏于肺,复加外感六淫,内伤饮食、情志或劳倦等,使邪塑于肺,肺气上逆所致。其主要病机为:

  1. 内外合邪:痰浊内伏,复受外感,内外合邪,窒塞气道,肺失宜降,致气急喘促。
  2. 肺脾气虚:脾失健运,痰湿内生,肺气不宣,痰浊壅肺,致喘促气急。
  3. 肺肾阳虚:肾阳虚则命门火衰,不能上济于心,则心阳受累;肺虚不能治节,则气血运行失调,而致喘脱。

【現代研究】

支气管哮喘是机体对抗原性或非抗原性刺激引起的一种气管一支气管反应性过度增高的变应性疾病。其临床特征为发作时伴有哮鸣音的呼吸困难,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或更长,可自行或经治疗后缓解,长期反复发作常合并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根据其临床表现,一般可分为急性发作期和慢性缓解期。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主要病因和发病机理,一是通过免疫基因控制的特异性IgE或肥大细胞的质和量,另一种是通过中枢或植物神经控制气道受体的反应性,使支气管黏膜敏感性大曾加。

〔诊断〕

  1. 病史:有明显的过敏原(如花粉等)接触史或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史,与季节有关(多发于春秋季)。
  2. 症状及体征:有明显的“三凹”症,和带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肺部叩诊呈普遍性过清音,诊可闻及两肺满布干、湿性囉音。
  3. 实验室检查:发作期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可增多,合并感染时白细胞增多,血液中特异性抗体IgE含量增加。痰液中可见夏科-雷登结晶。

【辨證分析】

  1. 肺寒︰呼吸气促,喉中哮鸣有声,胸隔满闷如塞,咳尔甚,痰少咯吐不爽,面色晦滞而青,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天冷或受寒易发,形寒怕冷。舌质淡红、舌苔白腻,脉弦紧或浮紧。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加减。射干12克,炙麻黄10克,细辛6克,法半夏12克,紫菀10克,款冬花12克,五味子6克,桂枝10克,杏仁10克,生姜2~3片,生甘草6克。痰涌喘逆加葶苈子15克,苏子12克,白芥子10克;若属表寒里饮,痰液清稀多泡者,可加细辛10克,干姜12克;若为上盛下虚者,可加沉香10克,旋覆花10克(包煎)。
  2. 肺热︰气粗息高,喉中痰鸣如吼,胸闷气促,咳呛阵作,咳咯痰黄,黏浊稠厚,咯吐不利,烦躁不安,汗出面赤,口苦口干,渴喜冷饮,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白相兼而腻,脉滑数。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加减。白果10克,炙麻黄6克,杏仁10克,黄芩10克,桑白皮10克,法半夏10克,苏子10克,款冬花10克,生甘草5克。若痰稠咯吐不利者,可加全栝蒌12克,胆南星10克;若胸闷较甚者,加枳壳12克,厚朴12克;若肺热重者,加生石膏20~30克(先煎),鱼腥草20克;若大便秘结者,可用生大黄15克(泡水兑服)。
  3. 亡阳︰喘逆剧甚,张口抬肩,鼻煽气促,端坐丕能平卧,喉间痰鸣,必慌动悸,烦躁不安,胸闷如窒,面唇青紫,汗出如珠,肢冷。脉浮大无根或见歇止,甚则脉微欲绝。回阳救逆,平喘固脱。参附龙牡汤合黑锡丹加减。人参15~20克(另炖),熟附片20~30克(先煎),生龙骨30克(先煎),生牡蛎30克(先煎),山茱萸30克,蛤蚧粉5克(吞服),黑锡丹5~9克(盐开水送服)。
  4. 肺气虚︰自汗恶风,常易感冒,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发作前打喷嚏,鼻塞流涕,气短声低,或喉中常有轻度“水鸡声”,咳咯痰白而清稀,面色㿠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或虚软。补肺益气固表。玉屏风散合生脉散加减。黄耆30~60克,白术12克,防风10克,党参15克,麦冬10克,北沙参15克,五味子10克,百合15克。畏风怕冷加桂枝10克,生姜3~5片,大枣7枚;表虚自汗加浮小麦12克,牡蛎30克(先煎)。
  5. 脾气虚︰平素食少腹胀,便溏,或食油腻易于腹泻,往往因饮食不当而引发,神疲乏力,气短不足以息,语声怯弱。舌质淡或舌体胖大,苔腻或白滑,脉细弱。健脾化痰。陈夏六君子汤加减。陈皮10克,法半夏10克,党参15~30克,白术12克,茯苓15克,黄耆15~30克,生姜3~5片,大枣7枚。痰多湿甚者,可加薏仁20克,苍术10克;脘痞纳差者,加木香10克,砂仁10克(后下)。
  6. 肾气虚︰平素气短息促,动则加剧,吸气不足以呼,心慌,眩晕,耳鸣,腰膝酸软,劳累后易透发哮喘,或畏寒肢冷,自汗,面色苍白,舌淡体胖、边有齿痕,脉沉细;或颧红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补肾摄纳。金匮肾气丸合人参蛤蚧散加减。制附片12克(先煎),肉桂10克,熟地15克,山茱萸12克,淮山药20克,茯苓15克,丹皮6克,泽泻10克,红参10克(另炖),蛤蚧粉5克(吞服)。肾阳虚明显加补骨脂10克,仙灵脾15克,鹿角片5克;肾阴亏虚甚去温补之品,加麦冬30克,当归10克,龟板胶10克(烊化)。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