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醫家張機
別名 仲景
朝代東漢 公元150~219
【描述】

張機(150~219)字仲景,南郡涅陽(今河南省南陽)人,東漢醫學家。張機從小精通博書,並嗜好醫學,曾從同郡張伯祖學醫,後任長沙太守,人稱「張長沙」,其方書亦被稱為「長沙方」。仲景年輕時曾拜訪同鄉的名士何顒告知曰:「君用思精而韻不高,後將為良醫。」卒如其言。(《何顒別傳》)

東漢末年,疫病流行,仲景家族在不到10年的時間,就有2/3的人染病身亡,其中死於傷寒者竟佔7/10人。他刻苦攻讀《素問》、《靈樞》、《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等古代醫書,繼承《內經》等古典醫籍的基本理論,廣泛收集其他醫家的治療方法,結合個人臨床診治疾病的豐富經驗和心得體會,並使之提高到一定的理論高度,創造性地著成《傷寒雜病論》這樣一部劃時代的臨證醫學名著。刻苦的鑽研和長期的醫療實踐,使張仲景成為一位傑出的臨證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宗之聖」。

張仲景醫術精湛,而且醫德高尚。他認為醫生的職責就是治病救人,醫生除要有高明的醫術外,必須具備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和勇於創新的精神,因此他對於那些「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相對斯須,便處湯藥」,草菅人命的醫療作風,表示了極大的憤慨。對那些面對疫病流行束手無策,卻又「各承家技,始終順舊」,墨守陳規的庸醫給予了尖銳的批評。他還駁斥了「欽望巫祝,告窮歸天」,請求鬼神保佑的迷信思想,指出其結果只能「束手受敗」。正是基於這種反對迷信,反對苟且,注重實踐,認真鑽研,敢於創新的精神,他才成為「醫聖」。氏著有《傷寒雜病論》16卷(210),該書原本散佚,經後世醫家搜集整理,分成現在流行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二書。

張仲景的學術思想主要體現在他所著的《傷寒雜病論》一書中,他在繼承前人關於「辨證論治」思想的基礎上,創立了一整套辨證施治的原則,並對中醫病因學說和方劑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1. 創用三陰三陽論傷寒,以臟腑論雜病,奠定了辨證論治的基礎。張仲景取「醫經家」「經方家」兩家之長,熔為一爐,他根據《素問﹒熱論》三陰三陽分證的基本理論,創造性地把外感疾病錯綜複雜的證候及其演變加以總結,提出了較為完整的三陰三陽辨證體系,還把《內經》以來的臟腑、經絡和病因等學說,以及診斷、治療等方面的知識有機地聯繫在一起,並運用了汗、吐、下、和、溫、清、消、補的治療方法及各個方劑和具體藥物的選擇使用,對於外感熱病的產生、發展和辨證論治提出了切合實際的辨證綱領和具體的治療措施。在各科雜病方面,仲景從整體觀念出發,根據臟腑經絡學說,運用朴素的表述方法,對疾病的病因、發病和每一種病的理法方藥都有詳略不同的論述,提出了根據臟腑經絡病機和四診八綱進行病與證相結合的辨證方法。仲景對雜病偏重於一個一個疾病的研究,有利於深化人們對許多疾病的認識,具有十分明顯的優越性。
  2. 發展了病因病機學說。「千般疢難,不越三條:一者,經絡受邪入臟腑,為內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獸所傷。以此詳之,病由都盡。」將複雜的病因概括為三大類,並闡述了三類不同的病因與雜病發生的關係,這可稱為中醫學中最早的比較明確的病因學說,即後世所謂的三因致病說。關於疾病的發生,仲景認為是否發病取決於人體正氣的盛衰,強調了正氣為本、邪氣為標的科學觀點。
  3. 對方劑學的貢獻。氏臨證處方,法度嚴謹,在因證立法,以法統方,隨證加減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包含了許多重要的組方原則,因而被後世尊為方劑學的鼻祖,仲景方亦被稱為「眾方之祖」。在《傷寒論》中載方113首,用藥品種87種,《金匱要略》中載方262首,所用藥物達116種。仲景方經過長期臨床實踐驗證,療效顯著,至今仍為國內外醫家廣泛應用,其中有些方劑還照原方製成了成藥。張仲景不僅總結了3世紀初我國人民同疾病作鬥爭的經驗,而且進一步確立了運用理法方藥和辨證施治的原則,使中醫理論與臨床實踐緊密結合起來,為後世中醫學術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對我國醫學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他所創立的不少治療原則和方法至今仍在臨床廣泛應用。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