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醫家淳于意
別名 太倉公
朝代西漢 公元前205~前150
【描述】

淳于意,西漢初著名醫學家,齊國臨淄(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人,約生於公元前205年,卒於公元前150年,曾任齊國太倉公,故又被稱為「太倉公」、「倉公」。自幼愛好醫學,先拜公孫光為師,對醫方的見解深刻而得到老師的喜愛,公孫光稱讚他有「聖儒」風度,「必為國工」。淳于意得公孫光「禁方」傳授後,又投師于同郡公乘陽慶,盡得其《脈書》、《上經》、《下經》、《五色診》、《奇咳朮》、《揆度》、《藥論》等傳授。研習3年後,診病能知人死生,名聞於世。

淳于意為人剛直不阿,不肯顯名,常匿名而四處遊學行醫,因他不肯為當時某些以勢欺人的王公貴族看病,得罪了他們,于漢文帝四年(前174年)被誣告而解送長安,幸得小女緹縈隨同前往,並上書文章,言其父廉平守法,表示「愿入身為官婢,以贖父刑罪」,文帝感其孝誠,而淳于意方得以免刑,漢文帝還召見了淳于意,詳細詢問其學醫經過和為人治病的具體情況,他都一一作了回答。司馬遷將其收錄在《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其中重點介紹了25個醫案,當時稱為「診籍」,這是我國現存最早見於文獻記載的醫案,淳于意也成為我國醫學家記載「醫案」的創始人。

淳于意學醫時對待老師公孫光和公乘陽慶都很尊重。在他成為名醫後,許多人又向他求教。淳于意有徒弟6人,他根據各人的恃點,授予不同的醫療技術,如教宋邑學色診,教高期、王禹學習經脈高下,施用饞石砭術,教馮信以藥法,教杜信、唐安上下經脈和奇咳術等,成為我國醫學師徒相傳的較早典型例證。

淳于意除診籍25則外,據史書記載,還著有《生死秘要》1卷,《決死秘要》1卷,均佚。在學術思想方面,因有關淳于意的記載以及關於他的著作現存甚少,他的學術思想主要反映在司馬遷所著《史記﹒扁鵲倉分列傳》中。

  1. 淳于意治病注重病歷記錄。凡患者的姓名、職業、地址、病名、脈象、病因、治療情況,以及疾病的轉歸和預後等都有詳細記載,這就是當時所稱的「診籍」。《史記﹒扁鵲倉分列傳》記有淳于意所述的診籍25例,記有約23種病名,如疽、氣鬲、涌疝、熱病、風癉客脈、肺消癉、遺積瘕、迥風、風蹶、氣疝、熱蹶、齲齒、不乳、腎痹、曉瘕、苦沓風、牡疝及傷脾氣、肺傷等,涉及到的疾病以內科居多,並有外、婦、兒、傷、口腔等科。所論病因,以房事及飲酒最多,尚有過勞汗出、外感風寒濕邪等,其對病因的觀察分析也較正確,如論齊中大夫齲齒案云:「得之風,及臥開口,食而不漱。」很有見地。在25例中,15例為治癒病例,10例是根據脈象判斷生死的,有4例是愈後推斷上的差錯,這說明淳于意對病歷記載的認真和忠實態度,它對於後世醫家重視醫案記錄有很大影響。
  2. 淳于意在診斷方法上有豐富的經驗。他精於望診,而更精於切脈。診籍中有多例是通過望色做出準確診斷的,如治齊丞相舍人奴一案,淳于意見其面色「殺然黃,察之如死青之茲」,便診斷為「內關之病」,并認為其病因是「傷脾氣也」,預後險惡,「法至夏泄血死」。來年開春,舍人奴果然「至四月,泄血死」。又如宋建的腎痹病,也是通過「見其色,太陽色干」而確診。在脈診方面,他不但記述了浮、沉、弦、緊、數、滑、澀、長、大、小、代、實、弱、堅、平、鼓、靜、躁等近20種單脈象,其中大部分都沿用至今,而且還論述了脈大而數、脈大而躁、不平而代、脈深小弱、脈大而實、嗇而不屬等兼脈。論脈理則有脈無五臟氣、陰陽交、并陰、三陰俱搏、脈不衰等。在25例診籍中,則有10例完全根據脈象判斷死生,如齊中御府長信熱病案、齊淳于司馬迥風案,雖為久病、重病,但淳于意根據脈象均正確預址其病「可治」、「猶活」。他並且指出,論醫者「必審診,起度量,立規矩,稱權衡,合色脈,辨表裡、有餘不足,順逆之法,參其人動靜,與息相應,乃可以論」,強調診病必須審慎行事,諸診合參。
  3. 在疾病治療上,淳于意以藥物為主,還擅長刺法、灸法、冷敷,並能根據疾病性質選用湯、粥、丸、散、酊、含漱、栓塞劑等不同劑型。值得一提的是,他治療「甾川王美人懷子不乳」案,讓患者「飲以莨藥一撮,以酒飲之,旋乳」。莨即莨菪,有鎮痛麻醉作用,這是用酒服莨菪藥作鎮靜麻醉劑以助產,當為同類應用最早的記載。淳于意還極力反對秦漢之際興起的煉丹服石之風,如診籍中所載「齊王侍醫遂病,自煉五石服之」,淳于意在為其診病時,依據醫學理論,認真負責地指出煉服五石的危害性,告誡他不能隨便服用五石散,但遂不聽淳于意的勸告,終於因疽發而死亡。淳于意可謂我國醫學史上反對服石求仙的先驅者。
淳于意是一位很有名望的醫學家,他的診籍是我國現存最早見於文獻記載的醫案,其體例內容,實開後世病歷醫案之先河;他對脈診的研究,使中醫學切脈診斷水平得到明顯提高;他在醫學研究中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迄今仍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