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醫家劉榮先
別名 渡舟
朝代民國 公元1917~2001
【描述】

劉渡舟,原名劉榮先,1917年10月9日出生於遼寧省營口市。幼年時,因體弱多病,常延請中醫大夫治療,親身感受到了中醫藥的療效,逐漸對中醫藥產生了興趣。由於他體質虛弱的原因,他的父親在擇業時給他選擇了中醫這條道路。16歲時在營口正式拜當地名醫王志遠先生為師,矢志學習中醫,從而邁出了此後漫長中醫生涯的第一步。

1931~1932年,在營口德育堂隨王志遠學習中醫基礎理論,系統地學習中醫經典著作,以及《藥性賦》、《方歌括》等基礎知識。1933~1936年,在大連市志遠藥房跟隨老師學習臨床知識及臨床技能。

6年的學習結束後,他又在大連壽民藥房跟隨謝泗泉學習中醫臨床一年。謝先生曾告訴他:「學中醫臨床,莫過于外感與內傷兩大類。學外感病必須讀張仲景的《傷寒論》,而學內傷雜病則應該讀《醫宗金鑒﹒雜病心法要訣》」。因而,這一年他主要在柯韻伯的《傷寒來蘇集》與《醫宗金鑒﹒雜病心法要訣》二書上下了功夫。這對於他此後的治學道路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1938年,劉渡舟在大連志遠藥房坐堂行醫。為了讓他銘記行醫的職業道德,努力救治患者,使患者從疾病的苦海中得以解脫,他的父親正式給他取字為渡舟。1945年5月,劉渡舟隨家遷居北京。1946年冬在北京參加并通過了「中醫師特種考試」。1947年5月至1950年底,在北京東四錢糧胡同挂牌行醫。期間,曾受華北國醫學院之聘擔任教授,講授中醫基礎。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他參加了衛生部組織舉辦的「中醫進修學校」學習西醫基礎知識,學期一年,于1951年畢業。之後,被分配到北京天壇華北人民醫院中醫內科工作。此後又先後任北京永定門聯合診所中醫科主任,北京南苑區大紅門聯合診所主任。

1956年,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為了振興中醫事業,決定在北京、廣州、成都、上海四市建立中醫學院。這是醫療衛生系統的一件大事,各級部門對籌建北京中醫學院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千方百計為中醫學院的教師隊伍尋找人才。經人推荐,劉渡舟來到北京中醫學院參加中醫教學工作。先後任傷寒教研組副主任、主任,兼任金匱教研組主任。1978年任北京中醫學院教授,并開始培養中醫碩士研究生。1985年又成為全國第一批招收中醫博士研究生的指導老師。他還任北京中醫學院院務委員會委員、職稱評定委員會委員、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教材編寫委員會委員以及《北京中醫學院學報》總編等職。在教學中,他辛勤工作,獲得群眾的擁戴。1983年被評為全國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北京市教育系統先進工作者,1985年又被評為北京市勞動模範。從1978年至今,他歷任第五、六、七、八屆全國人大代表;1985年至今,任國務院學位評議委員會學科評議組(醫學)成員,1987年以來任中華全國中醫學會(1991年更名為中國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

劉渡舟于1956年加入中國農工民主黨,1984年以來任中國農工民主黨北京市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著力于《傷寒論》的研究

劉渡舟注重對中醫經典著作的研究,特別對《傷寒論》六經辨證理論體系的研究。劉渡舟認為,研習《傷寒論》,一定要結合《內經》、《神農本草經》和《金匱要略》諸書,這不但有利於全面地正確理解六經辨證理論體系,而且,在學習後世醫家論著時,也就有源可尋,有本可依。他潛心研究數十年,擷古采今,旁涉諸家,結合自己的心得體會,著有《傷寒論通俗講話》、《傷寒論十四講》、《傷寒論詮解》、《傷寒契要》、《新編傷寒論類方》等書,有理論、有臨床,深入淺出地介紹了《傷寒論》的六經辨證理論體系,深受廣大讀者歡迎。尤其是《傷寒論通俗講話》與《傷寒論十四講》二書,在國內多次重印,并被日本東洋學術出版社譯成日文在日本出版發行。同時,他還任主編,組織編寫了自研究《傷寒論》以來的第一部專門工具書──《傷寒論辭典》。

《傷寒論》的核心是六經辨證。但長期以來,對於「六經」實質的理解,卻見仁見智,莫衷一是。針對各種不同的學術觀點,特別是針對有人提出的「六經非經絡」的觀點,劉渡舟從辯證唯物主義的立場出發,強調了六經的實質是經絡。他認為,《傷寒論》的六經辨證思想是在《內經﹒熱論》六經分證方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六經辨證是以三陰三陽的六經經絡及其相互絡屬的臟腑的生理、病理變化作為物質基礎的。離開六經經絡及其相互絡屬的臟腑組織,則六經辨證就成了空中樓閣。六經辨證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辨陰與陽,以三陰三陽的陰陽兩綱統攝六經,然後進一步探求病位之表裡,病情之寒熱,病勢之虛實。但是,如果辨證只辨到陰陽表裡、寒熱、虛實,那還是很不夠的。因為它還沒有具體地與人體臟腑經絡的病理變化聯繫起來,仍然不能明確而深刻地闡明各種複雜的病理變化,以指導臨床治療。所以,六經辨證必須要以經絡為基礎,通過經絡而落實到具體的臟腑組織,使辨證言而有物,從而達到辨證以論治的目的。他認為能否正確地理解六經實質,關係到能否正確地運用六經辨證理論以指導臨床治療,這是學習、研究《傷寒論》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

劉渡舟還十分重視六經病提綱證的作用。《傷寒論》六經病證,各有提綱證一條。提綱證是指能夠反映出每一經絡及其相關臟腑之生理、病理基本特點的證候群,對於某一經的辨證具有比較普遍的意義。例如太陽病提綱證曰:「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脈浮」,是邪氣客于肌表,人體正氣抗邪于外的反映;「頭項強痛」,是太陽經脈受邪,而經脈氣血不利的反映;因為太陽經脈絡腦下項,頭項是太陽經脈所主之專位,故頭項強痛是太陽經受邪獨有的證候;「惡寒」與「脈浮」并見,是衛陽被傷,不能溫煦肌表的反映。此一脈二證反映了太陽經病變的基本脈證特點,揭示了太陽主病在表的病變規律,因而,臨床辨證只要掌握了提綱證,就能做到綱舉目張,心中瞭然。此外,劉渡舟還認為六經辨證方法,原為邪氣傷人而立論,并非只針對傷寒之一病。應該看到,辨證之法是從六經之體而求證,由於六經之體各異,與六經相互絡屬的各臟腑的生理、病理特點各不相同,所以每一經的證候特點也就隨之不同。六經病提綱證反映了六經各自證候的共同特點,因此,掌握了六經病提綱證,不僅能夠掌握其在傷寒病中的辨證規律,而且還可以將其擴大至雜病的辨證範圍。正如清代醫學家柯韻伯所說:「仲景之六經,為百病立法,不專為傷寒一科。傷寒雜病,治無二理,咸歸六經之節制」。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