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醫家任應秋
朝代民國 公元1914~1984
【描述】

任應秋,中醫學家和中醫教育家。畢生致力於中醫理論的研究和中醫教育事業,培養了一大批中醫專業人才。在中醫文獻的整理研究和中醫理論的研究方面成績卓著。率先創立了“中醫各家學說”學科,在《內經》的研究上取得成就,為中醫學術理論的提高和中醫事業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任應秋,字鴻賓,1914年8月5日生於四川省江津縣。4歲即就讀私塾,及長,入江津縣國醫專修館攻讀經學,其間曾求學於經學大師廖季平。當時廖季平已年逾七旬,甚喜其聰敏好學,故悉心指點,並傳授治學之法,使任應秋在治經學、訓詁學、考據、目錄等方面打下扎實基礎,為以後研究中醫學奠定了文學方面的根底。

17歲時,任應秋畢業於江津縣國醫專修館,開始醫學生涯,其祖父又聘請了當地著名老中醫劉有余到家中為其教授中醫典籍,並設立濟世診脈所,免費為當地群眾看病,同時也積累臨床經驗。在以後3年時間里,學完了《素問》、《靈樞》、《傷寒論》、《金匱要略》、《難經》、《神農本草經》、《脈決》等中醫學理論著作,並有了一定實踐經驗。1936年,任應秋在上海中國醫學院讀書期間,有幸見到當時上海地區名醫丁仲英、謝利恆、曹穎甫、陸淵雷、陳無咎諸前輩,並一一虛心求教,受益匪淺,開闊了知識領域和學術眼界,使學業大進。翌年,因抗日戰爭開始,祖國危亡在即,任應秋不得不返回四川家園,自設診所,行醫治病。並憑借其文史知識,執教中學。

40年代,任應秋任《華西醫葯雜志》主編,同時從事中醫文獻的整理研究工作。早在1937年,任應秋即發表了第一篇論文。同年,為了反對南京國民政府歧視消滅中醫的政策,還發表了題為《教育部不準中醫學校立案是何道理》的文章,為中醫事業的發展大聲疾呼。到了其任《華西醫學雜志》主編期間,更不斷發表學術論文,並於1944年完成了第一部醫學著作《仲景脈法學案》,次年,《任氏傳染病學》問世,1947年,《中醫各科精華》(第一集)出版,使其學識才華漸為醫界所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任應秋受到政府的重視與任用,1950年被任命為江津縣醫務工作者協會副主任,並當選為江津縣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52年,又應聘出任重慶市中醫進修學校教務主任和市中醫學會祕書長,並被選為重慶市人大代表;1957年被調至北京中醫學院任教。於1984年11月17日在北京逝世。

學術思想演變與治學態度

任應秋從事中醫工作50餘年,執教30餘年,知識淵博,著述宏富,已刊行於世的專著37種,約1300萬言,其學術思想發展演變,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1949年以前,中醫一直處在被岐視、排斥的地位,政府採取取締和廢止中醫的政策。中醫界很多有識之士,為中醫事業的生存而努力,為爭取中醫合法地位而獻身,發展中醫學術,發展中醫教育。任應秋在上海就讀期間,曾受誨於“中醫科學化”的倡導者陸淵雷先生,對陸氏之談大加稱允,遂效其法,以“中醫科學化”為己任,其所著《任氏傳染病學》、《仲景脈法學案》、《中醫各科精華一集·內科學》、《中醫各科精華二集·內科治療學》均屬“中醫科學化”觀點之代表作。在50年代初期,所著《中國醫學史略》、《脈學批判十講》等書,仍是致力於“中醫科學化”主張,這是任應秋40歲以前學術思想主體。

1954年,人民政府對中醫提出了“系統學習,全面掌握,整理提高”的方針,強調了西醫學習中醫的重要意義,相繼建立和健全了中醫的教學、科研和醫療機構,在新形勢下,任應秋認真學習領會中醫政策的實質精神,深刻認識到“系統學習,全面掌握”是繼承中醫學的問題,“整理提高”是發揚中醫學的問題,只有系統全面的繼承,才能做到發揚光大中醫學。從此,他以其淵博的知識和豐富的經驗,全力以赴於繼承發揚祖國醫葯學,深入進行中醫學術的研究。

為了引起全國中醫界對繼承發揚工作的重視,1957年他發表了《怎樣正確對待祖國醫學遺產》一文,1958年又在《中醫雜志》第三期發表了《從頭學起全面繼承,打下發揚祖國醫學遺產的堅固基礎》一文,提出在全國中醫界應認真學習中醫政策,廣泛開展繼承工作,強調要認真學好幾部經典著作,真正重視中醫基礎理論的學習。從1954年以後至1966年這12年里,他先後著成《傷寒論語譯》、《金匱要略語譯》、《陰陽五行》、《五運六氣》、《中醫各家學說講義》等書,為中醫學的普及與提高做了大量工作。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中醫學術無法進一步發展,任應秋數十年所集的數萬冊書被查收,數萬張學術資料卡片一掃而光,但他堅信發展中醫學術無錯,中醫發展的春天一定會到來。1976年後,中醫工作又開始走向正常發展的軌道,任應秋夜以繼日,奮力著書立說,又先後完成了《內經十講》、《中醫基礎理論六講》,《中醫各家學說》、《運氣學說》、《內經研究論叢》等著作百餘萬言,校點了金代張元素的絕版書《醫學啟源》。這些著述,均是其晚年深入探討中醫學理論體系,並加以發揚光大的代表作。

任應秋治學態度嚴謹,鉆研學術刻苦,為了練就扎實的中醫基本功,白天進行教學、科研、醫療工作,晚間博覽群書,開闊知識眼界,每日工作10餘小時,數十年如一日,既使節假日,也從不例外。對於學術問題,引經據典,撥之臨床,無不溯本窮源。《內經十講》一書,對戰國至漢代形成的中醫第一部理論專著,從成書時代、古代文獻、後世研究醫家及其學術思想、理論體系諸方面進行探討,引用大量古代文獻資料,均一一得出結論,被中醫理論研究者所稱道。《醫學流派溯洄論》一文,從大量中醫文獻資料和史料研究入手,得出醫學流派起於戰國的觀點,成為中醫界一家之言。他不囿於舊說,不固執自己的舊論,例如《中醫各家學說》教材先後四版,在一版教材中他不主張划分醫學流派;二版划分4個醫學流派;至三版又提出7個醫學流派,使教材不斷充實、提高與完善,充分體現出其嚴謹的治學精神。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