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應秋,中醫學家和中醫教育家。畢生致力於中醫理論的研究和中醫教育事業,培養了一大批中醫專業人才。在中醫文獻的整理研究和中醫理論的研究方面成績卓著。率先創立了“中醫各家學說”學科,在《內經》的研究上取得成就,為中醫學術理論的提高和中醫事業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任應秋,字鴻賓,1914年8月5日生於四川省江津縣。4歲即就讀私塾,及長,入江津縣國醫專修館攻讀經學,其間曾求學於經學大師廖季平。當時廖季平已年逾七旬,甚喜其聰敏好學,故悉心指點,並傳授治學之法,使任應秋在治經學、訓詁學、考據、目錄等方面打下扎實基礎,為以後研究中醫學奠定了文學方面的根底。 17歲時,任應秋畢業於江津縣國醫專修館,開始醫學生涯,其祖父又聘請了當地著名老中醫劉有余到家中為其教授中醫典籍,並設立濟世診脈所,免費為當地群眾看病,同時也積累臨床經驗。在以後3年時間里,學完了《素問》、《靈樞》、《傷寒論》、《金匱要略》、《難經》、《神農本草經》、《脈決》等中醫學理論著作,並有了一定實踐經驗。1936年,任應秋在上海中國醫學院讀書期間,有幸見到當時上海地區名醫丁仲英、謝利恆、曹穎甫、陸淵雷、陳無咎諸前輩,並一一虛心求教,受益匪淺,開闊了知識領域和學術眼界,使學業大進。翌年,因抗日戰爭開始,祖國危亡在即,任應秋不得不返回四川家園,自設診所,行醫治病。並憑借其文史知識,執教中學。
頁首
回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