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醫家畢人俊
朝代民國 公元1902~1985
【描述】

畢人俊(1902~1985),湖南澧縣人,精通眼科,名揚湘鄂,德高望重,是湖南省中醫界的老前輩之一,曾榮獲1983年湖南省勞動模範的光榮稱號。他積臨證62年之經驗,善於運用攻伐、和解的方藥治療眼病,且精於望診,其學術經驗,獨具一格。

一、喜用攻伐

攻伐包括發汗、涌吐、瀉下、清熱解毒、活血化瘀、針刺放血、藥物唁鼻等眾多祛邪之法。《內經》有「太陽病宜溫之散之,陽明病宜下之寒之,少陽病宜和之,少陰病宜清之」等論述。張子和治療眼病,力主攻邪,根據病邪的性質和位置,創立了汗吐下三法以攻之。張氏謂:「治病重在祛邪,邪去則正安,不可畏攻而養病。」「若大人目暴病者,宜汗下吐,以其血在表故宜汗,以其火在上故宜吐,以其熱在中故宜下,出血之與發汗,名雖異而實同。」極力主張用放血療法治療眼病。并謂:「治火之法,在藥則鹹寒吐之、下之,在針則神庭、上星、囟會、前頂、百會血之,翳者可使立退,痛者可使立已,昧者可使立明,腫者可使立消。」

畢老醫師一貫推崇張子和的攻下學說,經過長期的臨床驗證,積累了一套以攻伐為主治療眼病的獨特經驗。以治療綠風內障(充血性青光眼)為例,基於七情內傷,肝火上攻,內犯胃府,脈絡瘀滯的病理認識,常以加味瀉肝湯(川連、黃芩、葶藶、靈脂、大黃、升麻、朴硝、白菊、赤芍、薄荷、防風、梔仁、木賊、陳皮、細辛、甘草)或加味大柴胡湯(柴胡、黃芩、丹皮、膽草、靈脂、當歸、云芩、枳實、酒軍、法夏、白芍、甘草)內服以瀉肝膽、降沖逆、調三焦;外用碧云散(鵝不食草、川芎、青黛)嘻鼻以開頭腦之鬱閉,促使病邪隨涕淚外泄;并用三棱針取百會、絡卻、太陽、商陽等穴放血,決經絡之壅滯,泄血中之實邪。曾用上述方藥治療綠風內障25例,痊癒10例,顯效5例,總有效率達85%。上述方藥也常用於治療眼底病變。

如:韓X X,女,41歲。患雙眼高度近視併發黃斑出血,視力僅存眼前1尺/指數,自覺視物昏朦,眼前有紅色陰影遮蓋,伴有頭額及後頸部疼痛,胸痞欲嘔,咳吐稠痰,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舌質暗紅,舌苔淡薄灰黃,脈滑數。診斷為雲霧移睛證。由肝膽濕熱,內蘊化燥,結于胃府和膀胱,上攻清竅而成。故宜清瀉肝膽,因勢利導,以下裡熱。首選加味大柴胡湯(柴胡、靈脂、丹皮、杏仁、膽草、獨活、防風、法夏、蘆薈、枳實、酒軍、黃芩、茯苓、牛膝、梔仁、滑石、甘草),服4劑,大小便已通利,頭額後頸疼痛減輕,眼前紅色陰影明顯減淡,後用小柴胡湯加芳香化濁之晶及益陰腎氣丸加減,黃斑出血吸收,矯正視力恢復到0.8(雙)。

業師還喜用清熱瀉火法為主的加味洗肝散(羌活、蘇木、桃仁、生地、云苓、桑皮、膽草、川連、酒軍、黃芩、蘆薈、赤芍、當歸、甘草、杏仁)治療眼底實火病證。并認為重用蘆薈,對視神乳頭炎及網膜出血有很好的療效。

瘀血病證眼科臨床頗為常見。瘀者不通也,不通則痛、不通則腫、不通則衄、不通則混、不通則硬、不通則萎。血瘀不通,確是產生眼部疼痛、腫脹、出血、混濁、硬化、萎縮的病理基礎。凡瘀血滯于太陽、陽明或血水并蓄,有礙臟腑精氣灌輸目系,光華不能發越,而致青盲、視瞻昏渺,雲霧移睛等內障眼病,業師常用清上瘀血湯(《證治準繩》方:羌活、獨活、蘇木、桃仁、紅花、酒軍、黃芩、當歸、川芎、生地、赤芍、甘草、枳殼、連翹、梔仁、桔梗)加減治療,效果頗好。

通中丸與麝冰散是業師研製的常備良藥。前者由巴豆霜與生大黃粉按1︰10的比例配製而成,為丸如黃豆大,體壯實者每次服3~5粒,年老體弱者每次服2~3粒,以瀉為度。治上取下,釜底抽薪,適應廣泛,簡單方便。後者由麝香2g,飛硃砂30g,田七粉90g,血竭30g,薄荷腦2g,冰片1g,共研細末而成,每次取1~3g,放在舌面,待其溶化再用中藥汁或溫開水送下,約過2~3小時即吐痰誕。往往可收化寒痰,散結氣,消瘀血,止疼痛,通栓塞,起沉痾之效。

二、善於和解

和解之法為治療郁證的要法。郁者,表裡、陰陽、氣血、營衛、臟腑、經絡之失調也。《傷寒論》中的小柴胡湯、桂枝湯、四逆散、當歸芍藥散、黃連湯、半夏瀉心湯等,分別為調和表裡、營衛、肝脾、腸胃而設。朱丹溪在臨床實踐中,觀察到郁證是一種極為重要的病理現象,諸病多起于郁,所謂「氣血沖和,百病不去,一有怫郁,諸病生焉」,同時,把郁證歸納為氣鬱、血郁、痰郁、火郁、濕郁、食郁六種,并對各種不同性質的郁證提出了相應的治法。

《審視瑤函》指出:「夫目屬肝、肝主怒,怒則火動痰生,痰火阻隔肝膽脈道,則通光之竅遂蔽,是以二目昏朦,如煙如霧,目一昏花愈生鬱悶,故云:久病生郁,久郁生病」。業師對眼科的郁證很在研究,認為眼與臟腑經絡緊密相聯,每一臟腑、每一經絡的功能失調,都可以在眼部產生病理反應,形成各種不同的郁證。他臨證時,凡由精神因素、內分泌功能紊亂、原因不明或久治無效的內外障眼病,都主張首選和解法治療。小柴胡湯、柴苓湯(小柴胡湯與五苓散合用),調氣湯(白芍、陳皮、生地、黃柏、香附、知母、當歸、川芎、獨活、柴胡、桃仁、紅花、黃芩、云苓、秦艽、甘草)丹梔逍遙散等頗為常用。以上方劑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攻補兼施,清溫并用。

此外,針刺療法亦具有和調的功效,其作用原理主要在于調整機體內部的各種功能障礙和代謝紊亂,疏通經脈的壅滯和郁阻,從而解除陰陽、氣血和營衛不和等矛盾現象,清除眼部的疼痛、腫脹、出血、萎縮、混濁等病理狀態。調整的作用不但具有多面性,而且具有雙向性,可以解決寒熱虛實等不同的病變,所以業師也常採用。如:

楊某某,雙眼暴盲已3日,就診時雙眼球脹痛,眉骨壓痛,心煩欲嘔,神疲乏力,少氣懶言,飲食少進,面色少華,舌絳無苔,脈弦細數。眼底有視神經乳頭邊緣模糊,視網膜靜脈充盈,網膜上有散在出血等改變。辨證為肝腎虧損,虛火上炎,玄府閉塞,氣血不能升降,以致光華不能發越。當即採用疏通經絡,調理氣血的針刺療法,取穴:睛明、球後、風池合谷、光明、足三里六穴針刺,針後30分鐘,視力有進步,5米遠之內能見到人影,2小時後即能辨別男女,連續針刺5次,雙眼視力恢復到1.5。

三、精通望診

「望而知之渭之神」,望居四診之首。《靈樞﹒論疾診尺篇》說:「診目痛、赤脈從上下者,太陽病;從下上者,陽明病,從外走內者,少陽病」,這為眼科經絡辨證提供了理論依據,「輪以通部形色為證,而廓惟以輪上血脈絲絡為憑」。推崇五輪八廓學說的《證治準繩》、《審視瑤函》、《銀海指南》等書均把眼部望診擺在首位。業師在繼承前人經驗基礎上,精益求精,深入研究眼與臟腑經絡的關係。他把上下胞瞼分屬於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并認為面黃目赤,瞼弦濕爛多為脾胃兩經濕熱;胞瞼腫脹,時生瘡癤,畏光流淚多為脾胃實火;胞瞼虛浮或下垂,多屬脾虛血虧或脈絡淤滯引起。

把內外眥分屬於手少陰心經與手太陽小腸經。內外眥生赤脈,為心包絡之火犯肺,赤脈紫暗為心有瘀熱,紫暗深沉為血熱久侵,紫暗乾燥為心、小腸經與陽蹺熱盛傷津。外眥常流血水或內眥時溢膿液,多為心經火毒。如分而言之,則內眥屬心經,內眥發赤為心火旺盛;外眥屬小腸,外眥發赤為心火不足。內眥又是足太陽、手陽明經和陽蹺、陰蹺、督脈交會之處,故多實熱;外眥繫手足太陽,心包絡交會之處多氣少血,外眥發赤故血虛多見。

白睛屬於手太陰肺經與手陽明大腸經,如白睛紅赤,腫脹結眵,為心火犯肺金;白睛色黃,流淚發痒,為脾胃濕熱鬱結在肺,白睛青藍,為肝膽邪熱鬱滯于肺;白睛澀痛,為肺有伏熱;紫筋如虯,為風熱火熾;赤脈紅潤而淺屬新病易治,紫暗深沉屬病久挾瘀。黑睛屬足厥陰肝膽濕熱;色純黃伴有水氣,為脾之濕熱過重入膽;色黃如紅糖,多系酒毒所傷;黑睛混濁欠澤潤,系心火灼傷肺津和肝陰;黑睛烏黑,與瞳神界限不清,伴有頭痛視朦,多為敗血瘀積眼內;肝膽實熱上攻于目,最易在黑睛上發生星點翳障。

把瞳神屬於腎與膀胱經。腎主骨,骨之精為瞳子,為五臟六腑之精華聚結而成。內有神膏、神水、神光、真血、真氣,真精予以涵養,故能別黑白,審長短,察秋毫,明遐邇。瞳神有損,內障即生。內障按望診所見,可分為顯性和隱性兩大類。凡瞳神有變色變形者稱為顯性內障,瞳神無變色形者稱為隱性內障。兩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視力減退,有薄紗籠罩,雲霧中行,黑花蠅飛,蛛絲飄動,視正反斜,視靜為動,視赤為白,視物顛倒,閃光,暴盲等許多見證。為了能詳查瞳神內的病變,業師在30年代即學會了眼底檢查,通過長期的臨床觀察,認為視底(視網膜)與三焦、心包絡的關係最為密切,三焦多氣,心包絡多血,互為表裡,主氣血之往返,司水火之既濟。如心神不和,水火交戰,則玄府閉塞,氣血停留,而致光華耗沒。凡眼底脈絡充盈,伴點狀出血或灰白滲出為陰虛內熱,水少火多;脈絡充盈紫暗為肝膽火熾,氣滯血瘀;脈絡阻塞不通為瘀血凝滯;脈絡細小變黃多為肝陽上亢,腎陰虧損或氣血不足;眼底水腫多為三焦相火,蒸水化氣,隨寒水上逆或氣機不利所致;眼底污穢多為三焦熱盛化燥,損傷眼底脈絡,津液外溢浸漬而成。目系(視神經)與腎、心、肝的關係最為密切。凡目系顏色深紅,境界不清多為心火上炎或肝膽實火上擾;顏色臘黃或蒼白,伴視底脈絡細小多為腎精不足,肝血虧虛;顏色淡黃或污濁多為相火旺盛,熱氣蒸沸,灼傷目系而成。

業師的學術經驗除上面列舉的三個方面外,還有分階段論治和喜用合併多聯方的特點。以治療內障眼病為例,一般早期以和解為主,中期以活血祛瘀為主,後期以滋養為主。先服煎劑改善症狀,後用丸藥鞏固療效。而外障眼病則多先攻伐,後和解或滋養。在組方選藥上,他喜歡把幾個方面的藥物或兩個以上的方劑合併化裁,所以處方選藥較多,一般在12~18味之間,但藥味的份量較輕,基本上與《原機啟微》所創主方的味數相近似。淵源於《內經》和《傷寒論》,把張子和、朱丹溪的學說大膽地運用於眼科實踐,汲取倪維德、傅仁宇等眼科名醫的學術精華,我認為是業師在眼科上所建樹的緣由。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