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醫家周學海
別名 澂之 健之
朝代清 公元1856~1906
【描述】

周學海(1856~1906),字澂之,號健之,建德(今東至縣)人,周馥之長子。

周學海幼時正值太平天國革命,因家居受到衝擊,父從戎在外,跟隨母親常往江西彭澤縣九都山中逃難,兵亂稍定,歸家已無完居,靠稠粥度日,背著小箱子到私塾讀書。1864年隨母被父接往金陵,補為縣學生員。光緒四年(1878)因祖母病重,又隨父母回鄉省親,周學海充任家庭塾師,教弟學銘、學熙課讀。

光緒十四年(1888)周氏三兄弟一同應試,周學海南下參加江南鄉試,周學銘與周學熙在北京應順天鄉試,三場考畢,周學熙榜上無名,周學銘中了順天副榜第七名,周學海南閣應試得中江南鄉試第29名舉人。光緒十八年(1892)周學海、周學銘殿試同榜得中進士。周學海以內閣中書用,分發南河同知,未到任。遵父命回揚州,任河捕同知,負責江河防務、水利等事,因任職有功,提升道員,賞戴花鋪,加二且銜,後改浙江後補道。周學銘進士及弟,庶吉士後散館以知縣;四川省蓬溪縣任職,也提升道員後被授二品銜,改江西候補道,再署江西按察使,1904年因父任兩江總督,循例迴避,改任湖南候補道。

周學海因體弱多病,一生中對仕途經濟比較淡薄,節儉律己少交遊,唯好讀書,尤喜潛心醫學,宗師張璐、葉天士。他的信條是「不為良相,當為良醫」,為人治病,輒有奇效。1890年5月周學熙大病,久日高燒不退,學海診斷為蕩,用驗方新編中成方煎藥服之,并囑其妻用黃酒等搓四肢,一夜之間,影發遍體,始得平安。他畢生校勘、評注、編撰醫學著作達32種,光緒十七年(1891),校勘出版《周氏醫學叢書》,全書共分初、二、三集。初集為周氏校刊的醫籍,多為宋、元所刊,世稱善本F二集為周氏撰著及評注書,三集除一種是校刊外,均為周氏撰著或評注。叢書所載臨床經驗及方法,在醫療實踐中效果顯著。《周氏醫學叢書》後傳江、浙、閩、皖南等地,頗有影響,為發揚中醫理論與實踐作出了貢獻。

1906年5月,周學海病故于南京。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