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醫家沈括
別名 存中
朝代北宋 公元1031~1095
著作蘇沈良方
【描述】

沈括字存中(公元1031~1095,北宋仁宗趙禎天聖九年~宋哲宗趙煦紹聖二年)浙江錢塘縣(今浙江杭州市)人,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學家兼醫學家,同時對天文、數學、曆法、地理、文學、歷史、哲學等各門學科都很有研究。歷代提到他時都以「博學淹貫、無所不通、于醫尤精」相稱。不僅在中國歷史上,就是在世界科技史上都享有很高的名望。

沈括出身於封建官吏家庭,繼任沭陽(今江蘇沭陽)縣主簿。在任主簿期間,他組織人民興修水利,治理了長期為患的沭河。在治河過程中,他向人民群眾學到了很多東西,認識到人民群眾的聰明才智和力量,甘拜「鄉里小人」為師,為其後在醫學和其它學科上的成就奠定了基礎。他在三十三歲那年,考中進士,在京師昭文館任職,得以讀到很多醫學和其它學科的書籍,後又到司天監任職,改制和革新了天文儀器,推動了當時天文、曆法等科學的發展,有著卓越的貢獻。

沈括一生曾治癒過很多疾病,在熙寧年間,沈括為劃定國界,出使契丹,運用其淵博的史地知識,指古長城為界,挫敗了契丹奴隸主貴族對宋王朝的領土要求及侵擾活動,在外交上取得了勝利。在政治上,他傾向進步,支持當時的王安石變法。在他五十八歲那年,被貶謫後隱居潤州(今鎮江市)的夢溪園,因此,他用畢生心血寫成的一部科學巨著,命名為「夢溪筆談」。以後又有《補筆談》和《續筆談》,合在一起是一部涉及學科廣泛、科學價值極高的科學著作。

書中有兩卷是專門講醫學的,指出我國古代醫藥學著作的許多錯誤,并將許多重要的藥用植物的品種、形態 、功能,重新加以訂正。他很重視調查研究,在他寫《蘇沈良方》時,「凡所至之處,莫不詢究,或醫師,或里巷,或小人,以至士大夫之家,山林隱者,無不求訪。一藥一朮,皆至誠懇而得之」。因而這本書,在問世後,深受醫界推崇。

沈括的醫學學術思想,集中表現在他的《蘇沈良方》、《靈苑方》和《夢溪筆談》的部分章節中。實事求是,不人云亦云,是沈氏治醫的一大特點。他非常反對主觀主義的「溢言」(過頭話)。他說:「予所謂『良方』者,必目睹其驗,始著于篇。」也就是說,他輯錄《良方》時,有一個標準,即必在臨床上反覆驗證,實為有效者方入書,反之不入。這種科學的治學態度,是很值得後人學習的。

在科學思想的指導下,他希望醫界治病用藥,要取嚴肅審慎的態度。他指出:「治病有五難,即辨疾難,治疾難,飲藥難,處方難和別藥難」。在其《良方》自序中,對此五難分別作了論證,并指出此五者是緊密配合的。要治此五難,必須充分發揮醫者的積極作用,充分考慮到與疾病發生的一切有關因素,要「目不舍色,耳不舍聲,手不釋脈」的像在「樹上捕蟬」那樣全身貫注,像「在一極細的枝條上,雕刻母猴」那樣高明的技藝,方可言藥投方。

沈氏治醫,非常全面。于醫學各科,均有研究,內、外、婦、兒、五官等科,都是他學習涉獵的對象,不管是前人方書有的(如仲景、孫思邈、王燾等人的著作),還是當代民間無名人士的醫藥經驗,他一概學習,并親自臨床驗證,附以驗案(有自己的,有採錄來的,也有目睹別人的)。雖所錄《良方》多數為別人創製的,但每方項下,都有他自己的發揮和獨到見解。如「五積散」一方,基本用藥同《和劑局方》之五積散。但在適應證上,卻有所發揮,擴大了原方的適應範圍。沈氏在肯定此方臨床效果的基礎上,指出該方對於外感風寒,內傷生冷,寒凝中焦的重症所致的陽虛肢冷自汗(即休克狀態下),不完全適應。因而,提出以五積加順元散治之。

《蘇沈良方》是宋末人採集沈括的醫治經驗,以及蘇東坡的醫藥雜說,合刊而成的一個醫集。其體例似醫藥隨筆,全書共分十卷(另史書有載十五卷者。另一說八卷),論述範圍涉及藥物學和治療學兩個方面,在治療學方面,涉及內、外、婦、兒、五官各科,以民間驗方有效的單方為主,書中附有很多驗案,并論及到一些切實可行的灸法等。 另外,還著有《靈苑方》二十卷。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