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醫家戴天章
別名 鱗郊 北山
朝代清 公元1662~1722
【描述】

(一)生平和學術思想

戴天章,字麟郊,晚號北山。生於清康熙元年,卒於康熙六十一年(1662~1722年),江蘇上元(今江寧)人。據上元縣志云,戴為邑庠生,少師林青雷習舉子業,好學強記,所讀史能通部逆背,如瓶瀉水狀。謂時文干祿,不足為研求有用之學,知天文、地理、射弋,以及書畫琴弈之類,無不探微極要,尤精醫理,博覽深思,活人無算云云。

戴氏深感河間、易水、東垣等只有治疫之方而少專論,並認為吳又可貫通古今,融以心得,所著《溫疫論》一書,可謂獨辟鴻蒙,揭日月於中天。但當時醫者,有見其書而不能信者,或知而不用者。先生目擊心傷,取吳氏之書,或註釋,或增訂,或刪改,意在辨瘟疫通體異於傷寒,而尤慎辨於見證之始,因名其書為《廣瘟疫論》。本書是戴氏在吳又可《溫疫論》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揮而成。其主要論述病發於裏的溫熱病的辨證論治。對溫熱病的辨證診斷確有獨到之處,其論治原則亦頗多闡發,於臨床確有指導意義。但其選方用藥,仍較多雜以辛溫燥烈,似欠妥當。何廉臣亦認為「余細玩原書,見其於濕溫、燥熱二證,言之甚略,尚少發明,即用藥選方,亦多未盡善處」。

(二)學術經驗

1. 詳述溫熱與風寒不同

戴氏論溫熱與風寒主要從病邪性質、受邪途徑、傳變等方面加以區別。他認為風寒二氣雖有不同,然皆冷而不熱,其中人也,鬱而不宣,初受在表,均宜溫散;溫熱由伏氣而成,熱而不冷,其傷人也,熱蒸而腐敗,初起即宜涼解。兩者性質各異,施治不能有誤。關於受邪途徑與發病趨勢,戴氏認為:風寒從表入裏,故汗不厭早,下不厭遲,以其病因性質屬涼,必待入裏化熱,方可攻下涼解;溫熱由裏出表,雖出表而裏未必全無邪戀,故下不厭早,汗不厭遲,以其性質屬熱,故誤用溫散,始則引熱毒燎原,進而傷其真陰。至於傳變,戴氏認為:風寒從表入裏,故多從太陽而陽明而少陽而入胃;溫熱本從裏出表,故見表證時,未有不兼見裏證者。

2. 重視氣色舌神脈辨證

戴氏通過臨床實踐,認為對溫熱病的診斷,應從氣、色、舌、神、脈五個方面進行辨證,特別對溫熱病初起與風寒外感的辨別更具有重要意義。

辨氣:即是聞病人臭氣。溫熱病從裏蒸達於外,病即有臭氣觸人,輕則盈於床帳,重則蒸然一室;而風寒之邪從外收斂入內,因此病初決無臭氣,迨轉入陽明腑證,間或聞有臭氣。

辨色:溫熱病人因裏熱氣蒸,津液挾穢氣上逆於面,故頭目之間每多垢滯,或如油膩,或如煙薰;風寒初起由於寒性收引而無裏熱蒸騰,所以面色多崩急而光亮。

辨舌:戴氏認為風寒在表無苔,即使有白苔,亦薄而滑;而溫熱初起,便有白苔,且厚而不滑,或色兼淡黃,或粗如積粉。

辨神:風寒之邪傷人,人知所苦,而神自清,如頭痛寒熱之類,皆自知之,至傳裏入胃,如神昏譫語;而溫疫初起,神情異常,而不知所苦,大概燥者居多,或如癡如醉,擾亂驚悸。

辨脈:戴氏認為溫熱之脈,傳變後與風寒頗同,初起時與風寒迥異。凡風寒初起,脈象多浮,至數清楚而不模糊;溫熱初起,脈象多沈,至數每模糊不清,或沈遲,或沈數無力。

3. 汗、下、清、和、補為治溫熱病的主要方法

戴氏運用汗法,一是強調汗法運用時機,提出「溫病汗不厭遲」,一是認為用汗法之目的,「在乎通其鬱閉,和其陰陽」。運用下法之目的,主要在於逐邪外出,「在乎下其鬱熱」,一是「溫病下不厭早」。因溫病為裏熱鬱蒸,用苦寒下奪,釜底抽薪,使鬱熱有外泄之機。實踐證明,對多數溫熱病,及早使用下法,或與其他方法配合運用,確能起到通暢氣機,下其鬱熱,排泄毒邪等作用,可以提高療效,縮短病程。戴氏指出「時疫為熱證,未有不當清者」。而清法主要指清熱瀉火解毒,取用辛寒苦寒之品,針對熱鬱氣分或鬱熱化火證。戴氏所謂和法,主要是指兩法並用,以及善後調理。如寒熱並用、補瀉兼施、表裏雙解、平其亢厲等。可見戴氏所述和法實寓有汗、下、清、補等法。補法即補益正氣之法。戴氏認為溫熱病傷陰者多,但亦有因寒涼太過而致傷陽者,因而「補陰、補陽,又當酌其輕重而不可偏廢」。

此外,戴氏對五兼證、十挾證均提出了具體治法,實際上是對溫熱病的複雜病變,分清其標本先後緩急而採取不同措施,進行不同處理,不失為臨床規矩準繩。

(三)主要論著

戴氏著有《咳論注》、《瘧論注》及《廣瘟疫論》等10餘種著作,流傳於世者主要是《廣瘟疫論》。原誤刻為歙縣鄭奠一之書,名《瘟疫明辨》。戴氏孫祖啟於書坊中購閱之,即其先大父存存書屋之《廣瘟疫論》,雖易其名,幸未改竄其文。因出存存書屋原本,於乾隆四十三(1778)年校刻行世,以糾訛傳,廣先德。陸九芝認為此書「明是論溫熱」,因而改題曰《廣溫熱論》,何廉臣將原書缺者補之,訛者刪之,更擇古今歷代名醫之良方,而為其所歷驗不爽者補入其間,名《重訂廣溫熱論》。並評價說:「以余所見,專論伏氣溫熱能各症精詳者,自北山此書出」。

《廣瘟疫論》,書凡四卷。另附方一卷。卷一論瘟疫早期證候特點,瘟疫性質,感人途徑,瘟疫兼挾諸證等;卷二辨證表證證候計22證;卷三辨證證候計41證;卷四論瘟疫的治療,分汗下清和補五法,另有辨虛實後遺及婦人兒童等診療諸法;卷末載諸方84首,以備各證之應用。本書的特點是辨證精當,析理詳明。作用不僅提出瘟疫早期診斷要點,並詳述常見證,疑似證,危重症,後遺症,兼挾證,對每證的病理、鑒別、主治方藥均作了比較精確的分析,證之臨床,多切實用。可見《廣瘟疫論》對溫熱病(伏氣溫病)因脈證治的闡發有突出貢獻。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