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肝氣鬱結證是指肝臟因情志不暢,鬱怒所傷,失於疏泄所致氣機鬱滯,木不條達而出現的症狀的總稱。
主要臨床表現為:精神抑鬱,胸脅滿悶或疼痛,善太息,或乳房、少腹脹痛,大便失常,月經不調,苔薄,脈弦。
肝氣鬱結證常見於「癲症」、「脅痛」、「胃脘痛」、「腹痛」、「梅核氣」、「積聚」、「月經病」等與精神神志密切相關的疾病中。
本證應與「肝氣橫逆證」、「脾濕肝鬱證」相鑑別。
【鑑別處理】
肝氣鬱結證可見於多種疾病中,各具臨床特點,治療亦有所區別。
- 本證候在癲症中常見精神抑鬱,或自言自語,語無倫次,或哭笑無常,時悲時喜,或如痴如呆,不思飲食,舌苔薄膩,脈弦或弦滑,多為思慮太過,所求不得,鬱怒不伸,肝氣鬱結、木不疏土,脾氣不升,痰濕內蘊,痰氣鬱結所致,治宜開鬱化痰,用逍遙散(《和劑局方》)與溫膽湯(《千金方》)合方。
- 在脅痛、胃脘痛、腹痛中表現為疼痛以脹痛為主,或脹甚於痛,或有氣走竄,疼痛發作往往與情志不揚密切相關,每隨著情緒的變化而增減,並有胸悶不適,脘腹痞滿,納食減少等,為七情所傷,品之氣機鬱而不達所致,治宜疏肝理氣止痛,用柴胡疏肝散(《景岳全書》)與金鈴子散(《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合方。
- 在梅核氣中表現為咽中梗塞,如有炙臠、喀之不出、咽之不下,時聚時散,為氣鬱挾痰所致,治宜疏氣化痰,用半夏厚朴湯(《金匱要略》)。
- 在積聚病中則表現為腹內積境,或時聚時散,或脹痛,為憂思鬱怒,久不得解,臟腑失和,氣機阻滯、血行不暢所致,治宜行氣消積、活血通絡,用大七氣湯(《醫學入門》)。
- 在月經病中則表現為月經先後無定期,經行不暢,胸悶不舒,兩乳、兩脇及少腹脹痛,經期性情急躁或抑鬱不歡,舌質暗紅,脈弦,乃氣機鬱滯、衝任失調所致,治宜疏肝解鬱,理血調經,方用定經湯(《傅青主女科》)。
肝氣鬱結證多發於成年人,而又以女性患者為著。尤其在婦女七七之年,因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常表現為情緒易於激動,喜悲傷欲哭,煩躁不安,心悸失眠、健忘、耳鳴、眩暈等。肝氣鬱結證與情志的變化關係非常密切,在情緒不穩定時病可復發,情緒穩定後病可減輕,故善移情易性者,不易罹患此證。
肝氣鬱結證在病機的發展演化過程中,因氣為血帥、血為氣母,氣鬱則血滯,可見胸脅刺痛,痛有定處。肝氣鬱滯則木盛克土,脾胃受損,運化失常而食滯,可見飲食不化,脘腹脹滿,嘔吐曖氣,或腹痛泄瀉。氣鬱則津液凝聚而生痰,可見胸悶,脘痞,納呆,苔膩。氣鬱不疏,久而化熱,可見心煩、口苦、舌紅苔黃。
【類證鑑別】
- 肝氣橫逆證與肝氣鬱結證:二者都由於精神刺激,肝臟氣機不調所致,但病勢、臨床表現均有所不同。肝氣鬱結證是肝臟的氣機鬱而不得伸展、發泄,於是結聚而滯於體內,病勢抑制,因其疏泄無能,作用不及,故臨床表現以精神抑鬱,意志消沉,寡言少語,善太息,胸脅滿悶或疼痛為主。肝氣橫逆詨是肝臟的氣機不和而紊亂,先自木經起病,進一步橫逆侵犯它臟,乘脾、犯胃、沖心、侮肺、擾腎,病勢亢奮,乘脾則腹痛腹脹泄瀉;犯胃則脘疼嘔惡呃逆;沖心則胸悶心痛欲死;侮肺則胸滿喘咳痰嗽;擾腎則精關不固而遺泄。肝氣鬱結證與肝氣橫逆證都有脾不健運的表現,但產生機理上兩者有區別。按五行生克原理,木克土,「克」是正常的制約關係,即脾土的運化必須借助肝木的疏泄條達功能以完成,如《血證論》說:「木之性主於疏泄,食氣入胃,全賴肝木之氣以疏泄之,而水穀乃化。」因而,肝氣鬱結證所出現的中焦不違症狀,是由於肝臟氣機鬱結以後,其正常的條達碎泄輔助脾土運化的功能失職,即木不疏土而造成的。肝氣橫逆所出現的中焦不運症狀,則是由於肝臟疏泄太過,氣機橫逆,乘犯脾土,節肝強脾弱而導致的,兩者顯然不同。肝氣鬱結證可以發展,轉化為肝氣橫逆證,肝氣橫逆證一般不轉化為肝氣鬱結證。
- 脾濕肝鬱證與肝氣鬱結證:肝氣鬱結證是肝的氣機鬱滯,原發病位是在肝臟,如王旭高說;乃「肝氣自鬱於本經」(《王旭高醫書六種.西溪書屋夜話錄》)。脾濕肝鬱證則是由於濕濁內生,困於脾土,脾失健運,氣滯中焦,升降失司,影響肝臟氣機的條達疏湯而形成的,其原發病位在脾臟,肝鬱為其繼發證。脾濕肝鬱證臨床表現先有濕困脾土的納呆、腹脹、食少、便溏、苔膩等症狀,繼之再出現兩脇脹痛、精神抑鬱等肝鬱的表現,即土壅木鬱證,與肝氣鬱結迥異。
【文獻別錄】
- 《外台秘要》:「男屬陽,得氣易散;女屬陰,得氣多鬱。」
- 《丹溪心法.六鬱》:「氣鬱者,胸脅痛,脈沉澀;濕鬱者,周身走痛、或關節痛,遇陰寒則發,脈沉細;痰鬱者,動則喘,寸口脈沉滑;熱鬱者,督悶,小便赤,脈沉數;血鬱者,四肢無力,能食,便紅,脈沉;食鬱者、噯酸腹飽不能食,人迎脈平和,氣口脈繁盛者是也。」
- 《赤水玄珠》:「五臟本氣自鬱證,心鬱者,神氣昏昧,心胸微悶,主事健忘,治宜肉桂、黃連、石菖蒲;肝鬱者,兩脇微膨,噯氣,連連有聲,治宜青皮、川芎,吳茱萸;脾鬱者,中脫微滿,生涎少食、四肢無力,治宜陳皮、半夏、蒼朮;肺鬱者,皮毛燥而不潤,欲嗽而無痰,治宜桔梗、麻黃、豆豉;腎鬱者,小腹微硬,精髓乏少,或濁或淋;不能久立,治宜肉桂、茯苓、小茴香;又有膽鬱者、口苦,身微潮熱往來,惕楊然如人將捕之,治宜柴胡、竹茹、乾薑。」
- 《類證治裁.肝氣》:「肝木性升散,不受遏鬱,鬱則經氣逆,為噯、為脹、為嘔吐,為暴怒脅痛,為胸滿不食,為飧泄,為㿉疝,皆肝氣橫決也。」